央視網消息:眼下,江蘇海安的小麥和水稻正處于春季田管的關鍵階段。在科技的助力下,只需打開智慧管理平臺,農技人員就可掌握地塊信息、農作物長勢情況等。
江蘇海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周衛介紹,利用數字大田駕駛艙,可以看到季和農場的2號3號4號這三塊地屬于長勢偏旺,存在倒伏的風險,要立即進行提醒。
發現這一情況后,農技人員立即聯系了這些地塊的農場負責人劉林。他根據農技人員提出的建議和指導,第一時間對麥田進行了針對性施肥。
在海安,水稻也是當地農戶種植的主要農作物,目前已進入育秧準備階段。在海安市大公鎮,農戶們用上了高科技平整秧池。
在田間,平地的拖拉機通過搭載北斗導航系統,可實時采集地形數據,通過智能控制器轉化為作業指令,實現精準搬運土方,將秧池的高低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兩畝多的秧池,不到40分鐘就完成了平整,大大提升了效率。
據了解,2023年,江蘇海安開始啟動“數字農業”項目建設,打造“智慧農田”模式。目前,已有795家農場入駐“數字大田智慧管理平臺”,為春耕春管提供精準“配方”,提升管理效率。 湖北公安:“小田變大田” 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
在湖北荊州公安縣,當地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小田變大田”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日來,公安縣楊家廠鎮五洲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十余臺挖掘機揮舞鐵臂修整田埂,工人們正爭分奪秒澆筑泵房基座、鋪設U型槽灌溉渠。
2025年以來,當地啟動高標準農田提質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1億余元,對6個鄉鎮13個行政村實施農田連片改造,并完成全縣16處相關設施遷改工作。項目通過碎片化田塊整合完成集中連片治理3.5萬畝,同步建成生態碎石路網近200公里、自動化排灌系統70余套、疏浚溝渠近150公里。 湖南南縣:積極抗旱 確保春耕生產
連日來,湖南益陽南縣部分鄉鎮通過科學打井、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緩解近期持續少雨天氣給春季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保障春耕生產。
在益陽南縣武圣宮鎮白蚌口村的稻田里,一處新修建的抗旱井馬力全開向外供水,水流順著管道流向稻田,為后續稻田翻耕、早稻機插秧做準備。2025年開春以來,受持續少雨、河水斷流和地勢較高等多重因素影響,武圣宮鎮約有2000畝農田田塊出現裂縫。
當地組成抗旱先鋒隊,以村為單位動員群眾開展科學打井、抽水、引水等各項抗旱自救措施。同時,農技工作人員下沉一線,指導村民有序開展生產自救。
截至目前,南縣沱江調節泵站已向三仙湖水庫提水2074萬立方米,基本滿足兩岸沿線6個鄉鎮,38.5萬畝農田抗旱水源需求。2025年,全縣計劃打井50余口,通過三級引水提灌,逐步解決重旱地區的農田缺水問題,確保春耕生產有序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