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越南工貿部發布文件,要求出口企業必須向政府公開原材料供應鏈信息,甚至直接禁止第三國產品申請越南原產地證書。泰國也同步行動,嚴查光伏電池板、電動自行車等49種產品的原產地信息,直言要與美國海關合作防止“洗產地”。這些政策看似突然,實則早有伏筆。
越南和泰國的動機并不單純。一方面,他們擔心中國轉口產品被美國加征關稅后,自己成為“池魚”。例如,美國對泰國加征36%關稅后,泰國立即宣布嚴查原產地,明確針對中國產品。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更希望中企直接投資建廠,而非簡單換標轉口。馬來西亞早在2024年底就公開表示“不歡迎洗產地”,因為成品轉口不僅利潤微薄,還可能被美國制裁。
但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如何呢?越南要求產品增值部分超過30%才能申請原產地證明,這意味著中企必須在當地進行實質性加工,而不能僅僅換包裝。泰國則直接列出49種重點核查產品,光伏電池板首當其沖。這種精準打擊,顯然是為了切斷中國轉口貿易的關鍵通道。
美國對中國轉口貿易的圍堵由來已久。2025年3月,美國鋼管制造商Zekelman等企業向國會投訴,稱中國鋼材通過越南、泰國等國轉口美國,導致本土企業受損。雖然美國尚未出臺正式限制轉口貿易的法案,但通過對全球加征關稅、延期施行等手段,迫使東南亞國家“選邊站”。
美國的策略很明確:通過關稅大棒迫使東南亞國家配合,同時避免直接與中國沖突。例如,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最高稅率達271.28%,直接沖擊中國在當地的產能。但美國也清楚,完全禁止轉口貿易成本太高,因此更傾向于通過盟友施壓,而非自己下場執法。
這種“間接圍堵”策略確實奏效。越南、泰國在享受中資紅利多年后,終于頂不住美國壓力,開始收緊原產地政策。但他們的處境也很尷尬:既要避免被美國制裁,又不想失去中國投資。這種矛盾心態,在馬來西亞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的表態中表露無遺——“不歡迎洗產地,但歡迎中資建廠”。
中國企業通過東南亞轉口貿易規避關稅的歷史由來已久。以光伏行業為例,2012年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加征超過2000%關稅后,隆基、晶澳等企業紛紛在越南建廠,利用當地原產地身份出口美國。2022-2024年,美國對東南亞光伏組件關稅豁免,更讓這一模式達到頂峰。
早期的轉口貿易非常簡單:中國貨物運到越南保稅區,換標后直接出口美國。但隨著越南政策收緊,中企轉向“半本土化”模式——關鍵零部件在國內生產,運到越南組裝后申請原產地證。這種方式既能滿足越南的增值要求,又能享受關稅優惠,一度成為主流。
但現在,這種模式也難以為繼。越南要求公開原材料來源,泰國嚴查49種產品,直接堵死了簡單組裝的路徑。中企不得不進一步深化本土化,例如在越南建立完整產業鏈,或轉向其他國家如印度、墨西哥布局。一些企業甚至選擇赴美建廠,如隆基在俄亥俄州的5GW組件工廠已投產。
面對美越泰的圍堵,中國商務部明確表態:“一味妥協換不來尊重,只會兩頭落空”。這一強硬回應背后,是中國應對關稅戰的底氣和策略。
首先,中國通過反制措施對沖壓力。2025年2月,中國對美煤炭、液化天然氣等商品加征15%關稅,直接回應美國的關稅霸凌。這種對等反制,既維護了自身利益,也向國際社會表明立場。
其次,中國加強與東南亞的合作,分化美國的圍堵。新加坡學者建議東盟加強對華貿易,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擴大出口。中國也通過“商務+金融”政策,支持企業開拓東南亞市場,例如長沙黃花機場的非洲鮮花轉口貿易。
最后,中國推動產業鏈升級,減少對轉口貿易的依賴。例如通過技改和認證,產品單價提升15%-20%,直接出口歐美無需轉口。這種從“規避關稅”到“技術突圍”的轉變,才是破局的根本。
東南亞國家的政策調整,短期內確實給中企帶來壓力,但長期來看,也蘊含機遇。越南、泰國在收緊轉口的同時,仍歡迎中資建廠,因為這能帶來技術轉移和就業。中國企業可以借此深化本土化,例如在越南投資光伏產業鏈,既滿足原產地要求,又開拓當地市場。
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不斷上升。新加坡學者指出,中國市場對東南亞出口多元化至關重要,尤其是在RCEP框架下,雙方貿易潛力巨大。美國的關稅戰反而可能促使東南亞加強對華合作,形成“去美國化”的貿易網絡。
越南、泰國嚴控原產地證明,表面上是配合美國圍堵中國轉口貿易,實則是在中美博弈中尋求自保。這種“背刺”行為,既是對中企的挑戰,也是中國推動產業鏈升級、深化東南亞合作的契機。中國的回應既堅定又務實:反制關稅霸凌、加強區域合作、推動技術突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的贏家將屬于那些能在壓力中蛻變的經濟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