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巇篇》,抵,本義是擊、接觸,可引申為處理、利用。“巇”,原為險峻、險惡之意,后引申為縫隙、矛盾、漏洞等意。
《抵巇篇》,原本鬼谷子講的是如何因應情勢,使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處理君主與臣子之間出現的感情縫隙裂痕,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和目的。現在引申為,針對所出現的裂縫及各種矛盾與問題,我們應如何采取不同的手段。
《抵巇篇》篇共分為三個部分,本節課為大家講第一部分,鬼谷子曰:“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這里體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態度。“巇”是一種必然的存在。萬事萬物都會有裂縫、矛盾或漏洞,而裂縫的出現是有征兆的,圣智之士,則能知兆聯于初萌,塞縫隙于始見,及時“抵巇”。
“抵巇術”分兩種,一種是消除隱患的“抵”己之“巇”,一種是乘人之隙的“抵”人之“巇”。對己之“巇”,應修補糾正;對人之“巇”,應洞察利用。
抵巇的基礎是了解,是觀察,是推理。事有自然,物有合離。世界的本質是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所以在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巇隙。運用“抵巇術”,應順應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著眼全局。
若世道還可挽救,就采取措施查補漏洞,“抵而塞之”;若世道不可挽救,就循其漏洞,乘隙而擊,“抵而得之”。只有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才可以掌握住天地間的神妙變化。
說白了,鬼谷子就是教導弟子:遇到混亂的局面,先出手收拾,若能挽救,還能趁機撈點好處,比如當上六國的丞相,蘇秦就是例子;要是沒救了,就表面不動聲色,甚至故意放大對方的弱點,找找有沒有可占的便宜,或者直接找機會取而代之。接手爛攤子,重新來過,有何不妥?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不都這樣嗎?夏、商、周的更替便是例證。
鬼谷子在那個時代能如此直白地說出這些,足見其思想超前,他絕不會盲目忠誠或孝順,而是會冷靜評估,不輕易幫人到底。這聽起來或許冷酷、狡猾,但在戰國那種亂世,這種做法未嘗不可。只是當時的君主痛恨這類人,可開國君主不也多是靠搶奪他人的基業起家的嗎?
一、原文與翻譯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蜵之謀,皆由抵巇。抵巇之隙,為道術用。
翻譯:
世上萬物都有自然發展的規律,所有事情也有結合分離的法則。有的距離得很近但是卻察見不到,有的離得遠的卻能知曉。離得很近但是卻察見不到的,是因為察覺不到對方言辭中的含義,離得遠的卻能知曉的,是因為對其歷史和現狀都做了深入研究,以此來檢驗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縫隙,可變為罅隙;罅隙,可變為山溝;山溝,已成為大裂痕。縫隙開始時都有征兆,此時可以使用方法把縫隙閉塞,可以使用方法把縫隙消除,可以使用方法把縫隙止息,可以使用方法把縫隙藏匿,可以使用方法得到縫隙出現的好處,這些都是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縫隙裂痕出現的原理。
事情出現了危險之征兆,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可以事先察知的,只是獨自保留而為自己所用。這樣,就可以因應變化來評說事情,通達實現自己的計謀,辨識當中的細微變化。把秋毫末端一樣細小的變化加以發展的話,便能變為可以撼動有如泰山這么龐大的根本。如何把縫隙的征兆向其他人指出并施教,以點出及啟蒙禍害的計謀,都是根據處理縫隙的各種方法。如何處理大小縫隙,是一種依循事物發展規律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