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十年,地平線選擇的一直是一條“反共識”的差異化路徑。
4月18日,上海滴水湖畔,一場以“征程所向,遠超想象”為主題的發布會上,地平線創始人兼 CEO 余凱分享了十年沉淀下來的兩條戰略方法論:第一,在沒有競爭的地方競爭,第二,永遠不要在懸崖邊跳舞。
地平線創立于2015年,彼時人工智能技術尚處萌芽期,自動駕駛更被視為“科幻概念”。在算法創業公司扎堆的背景下,地平線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從芯片切入,提出“軟硬結合”的技術路線。2019年,地平線再次將戰略聚焦到汽車行業,砍掉其他業務線。這一“All in汽車”的決策看似冒險,實則基于對智能駕駛終局的前瞻判斷:汽車將成為繼手機后的下一代智能終端,而計算平臺是核心基礎設施。
市場數據也印證了這一系列“反共識”策略的成功——每三臺智能汽車,就有一臺搭載地平線。數據顯示,地平線已達成前裝量產出貨超過800萬套,量產上市車型超過200個,量產定點車型超過310個。
而今,“智駕平權”成為行業最熱詞匯,地平線依然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不做參數屠夫,只做體驗專家,讓技術回歸真實駕駛場景中的用戶感知。
就如余凱所言,看似炫酷的技術,并不會帶來真正的領先性與差異化。干好苦活累活、做好經驗積累、提高體系化的組織文化與能力,才能打造真正的技術護城河,避免陷入技術平權陷阱。
如果放到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地平線的成長軌跡,也恰恰折射出智能駕駛產業從技術狂熱走向價值回歸的深層邏輯。
邁過“嘗鮮期”,智駕回歸理性
過去十年,智能駕駛行業經歷了從技術啟蒙到野蠻生長的劇變。
2014年百度啟動自動駕駛研發時,國內ADAS滲透率不足2%。今年,國內已經開始圍繞“智駕平權”的激烈競逐拉開帷幕,包括比亞迪、長安、吉利、奇瑞等車企甚至將智駕車型價格拉至10萬元級別。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汽車智能化發展報告(2024)智駕篇》顯示,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預計到2025年年底乘用車NOA滲透率將達到20%,與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
但繁榮背后是結構性危機:英偉達Orin芯片掀起的算力競賽導致硬件成本飆升,激光雷達價格戰使頭部廠商毛利率跌破15%,傳感器方案同質化率居高不下。行業陷入“技術平權陷阱”——當所有玩家追逐相同的技術指標時,差異化優勢被民主化浪潮吞噬,用戶體驗反而退居次席。
據麥肯錫《2024全球汽車消費者調研》顯示,中國消費者對L2+級智駕功能的付費意愿從2021年的42%降至2023年的28%,而基礎ADAS功能(如AEB、LCC)的需求穩定在75%以上。這一數據反差折射出市場正在擠出技術泡沫:當車企將算力參數堆砌至1000TOPS時,用戶更關心夜間暴雨場景下的誤剎車率等安全細節。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此前在首屆大軍山·智能汽車科技大會上表示,經過2-3年的發展,汽車的智能化已經進入到了比較理性的階段,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關注,已經從“有沒有”進入到“好不好”的階段。
智駕市場從早期的“功能嘗鮮”進入“體驗為王”的新階段。這一轉變的背后,除了用戶認知之外,還有技術成熟度與產業邏輯的變遷。
早期市場依賴小眾高端車型支撐研發投入,而根據中信證券數據,2025年L2+級別銷量基盤預計從100萬輛躍升至1000萬輛,滲透率從14%提升至30%,規模化攤薄成本的同時,也要求車企在安全冗余與用戶體驗間找到平衡。
與此同時,工信部禁止車企夸大智駕功能,L3級法規在武漢、北京等地的試點,標志著行業進入“合規化競爭”階段。責任劃分規則的明確(如北京要求L3級事故中車企承擔主要責任),迫使企業從“功能優先”轉向“安全優先”。
重構產業邏輯:從技術本位到場景穿透
發布會上,余凱將智能駕駛比作“基帶”——它必須提供標準化、可靠的基礎能力,而非情緒價值。正如手機基帶決定了通訊質量,智駕的核心是安全、效率與舒適,而非品牌差異化的噱頭。
基于獨特的洞察,地平線重構了“智能駕駛價值公式”,從“技術指標競賽”轉向“場景價值深耕”。傳統公式是“硬件配置×算法能力=系統性能”,而地平線將其升級為“用戶信任度=安心度×專業度×親密度/夸大度”。 這一轉變的本質,是將競爭焦點從實驗室指標轉向真實場景價值。
他還直言:“雞兔同籠在小學是奧數題,到初中只是二元一次方程。”當BEV、Transformer成為行業標配時,真正的競爭力已轉向車規安全與用戶體驗——這正是地平線十年積累的“隱性護城河”。
其“芯片+軟件”的軟硬協同戰略,本質上是在破解智能駕駛時代的“不可能三角”——算力、效率與成本的平衡難題。
傳統自動駕駛芯片追求通用算力,地平線則首創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架構,以最新發布的征程6P芯片為例,其BPU 4.0架構能效比提升40%,在100TOPS算力下實現端到端城區輔助駕駛,功耗僅為競品的50%。
地平線的選擇,恰恰擊中了行業的集體盲區:在技術平權時代,真正的壁壘不在于算法模型的“獨門絕技”,而在于芯片、車規、數據閉環的體系化能力。
不同于封閉式系統,其“全維利他”的生態理念推動形成以Tier-1供應商為樞紐,覆蓋算法開發、數據服務、系統集成的產業協作網絡。
與理想汽車、輕舟智航圍繞J5/J6M芯片的合作即是典型案例:地平線提供J5(征程5)和J6M(征程6M)芯片作為算力基礎,并通過BPU架構優化算力效率,理想主導用戶體驗創新,輕舟智航負責AD Pro版本算法遷移與優化,將理想自研AD Max算法適配至地平線芯片平臺,實現技術的量產落地。這種分工既保持主機廠的品牌個性,又通過技術平權降低智能化門檻。
地平線的開放生態戰略,實質是構建技術擴散的“杠桿支點”。截至目前,地平線芯片累計出貨超800萬顆,服務500萬智駕用戶,覆蓋中國90%道路場景。這種“量產-數據-進化”的正向循環,構建了難以復制的生態護城河。
未來十年:在狂飆時代做冷靜的少數派
中信證券研報預測,L2+功能雖然經歷快速增長,但在2024年滲透率僅達到14%,其中,高速、城市NOA滲透率分別為6%、8%。預計2025年L2+滲透率將迎來陡峭的提升,有望從2024年的14%快速提升到30%,搭載量翻倍增長。到2030年,L2+滲透率或將提升到80%。
當NOA滲透率達到30%,一方面,競爭更加激烈。2025年將成為智能駕駛Tier 1發展的分水嶺:缺乏核心技術沉淀的企業將退守代工制造或被迫出局,具備全棧能力的頭部廠商將加速整合。
另一方面,智能駕駛的發展將進入更精細化的階段,技術迭代和用戶需求將推動行業繼續向前發展。余凱在發布會上也將地平線的十年規劃表達出來:三年實現脫手駕駛(Hands Off),五年實現閉眼駕駛(Eyes Off),十年實現隨心駕駛(Minds Off)。
智駕的拐點已至。隨著L3準入試點擴大,能在數據閉環、工程化落地、成本控制三方面建立優勢的Tier1,有望在2026年后迎來15%以上的毛利率回升空間?。這場生存競賽的終局,或將由技術迭代速度與商業變現能力的雙重賽跑決定。
面對智能駕駛產業的“十倍速變革期”,地平線或許要與行業一道應對多重挑戰:主機廠自研芯片的替代壓力、L4/L5技術路徑的不確定性等。但其展現出的戰略韌性令人矚目——2024年研發投入超過30億元,接近新勢力車企研發水平;7萬張計算卡構建的算力集群,支撐算法持續逼近“世界真相”。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地平線2024年研發支出達31.56億元,同比增長33.4%,占營收比重為132.4%,雖較2021年的245%顯著收窄,但仍保持高水位投入。2025年計劃進一步增至40億元。從更長的時間來看,地平線的研發投入從2021年的11.44億元增至2024年的31.56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達40%,遠超同期營收增速(53.6%),也反映出其技術先行的戰略選擇。
資本也更早看到了這一點。2024年10月24日,地平線在港交所上市。按照規定,地平線將于2025年4月24日進入解禁期,值得關注的是,在此特殊時間點,地平線重要投資方五源資本、高瓴、黃浦江資本均表態稱,在地平線解禁后不會急于減持,會長期支持。
五源資本創始合伙人劉芹:地平線始終以產業終局的思維來布局未來。當前,智能駕駛正在經歷從技術突破到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拐點,其重構出行生態的價值遠未充分釋放。
地平線的十年印證了一條真理:在技術變革的混沌期,最大的風險不是犯錯,而是盲目跟隨共識。當行業陷入概念炒作時,它以“量產數據+用戶體驗”回答本質問題;當資本追逐全棧自研時,它以開放生態定義分工規則;當技術陷入內卷時,它以“逼近真相”重構價值坐標系。
正如余凱所言:“真正的創新,從不誕生于共識之中。”(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