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室成
Ideal Living
在創作與生活的共振中,家成為理想容器——
『心想室成』特別欄目
拜訪職住一體的創作者之家,
見證空間如何被靈感澆灌成詩。
過去的十年中,藝術家楊婉過著一種流動的生活。波士頓的冬天漫長,讓她筆下的色彩像雪一般冷冽。舊金山的大海和夕陽,又把光的煉金術帶到了她的畫布上。搬來上海之后,住進郊區的四層小樓,楊婉的創作和生活也浸潤了江南的氤氳煙雨。
在水泥澆筑的容器里,時間以海浪的形態涌動不息,凝固成一幅幅畫作,記錄著一個藝術家生活的尺度。
四層樓的精神容器
藝術家楊婉與她的伴侶、建筑設計專業出身的冷翀
在距離上海市中心50公里開外的青浦郊野,楊婉過著一種十分質樸的生活。早上自己動手做些簡單的早飯,然后就坐到畫板前,一直畫到下午三四點。一周只有一天,她和伴侶冷翀會離開工作室,完全脫離開創作的狀態。這棟上下四層的小樓,既是他們的家和共同的工作室,也是他們靈感生發的地方,原始的肌理和精密的設計在此共生。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便是貼著藍色瓷磚的開放式廚房,白色的櫥柜懸空吊起,仿佛島嶼飄在海面上。星點的顏料痕跡散落在裸露的水泥地面,托起了室內柔和、輕盈的色彩。挑高六米的朝南客廳自然成了楊婉的畫室,推開明亮的落地窗,一條活水正在窗外靜靜流淌。
入門的第一個空間,開放式廚房與餐廳
一樓的工作室空間擁有極佳的采光
二人在一起十年,這是第一次有機會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打造一個職住一體的空間。整個過程出乎意料得順利。只花了45天,一座毛坯房就被改造成了一個藝術家的家。
楊婉稱自己是“產品經理”,把控全局,而建筑設計師出身的伴侶冷翀,自然擔起了設計和主導施工的大任。45天的極限改造中,他們也花心思埋下不少“彩蛋”。餐桌和床都是自己設計,用海洋板現場制作。套內貫通上下的電梯井被改成儲藏室,二人多年來收藏的典籍、畫冊在此妥帖存放,也可作為訪客的臨時衣帽間。楊婉的樹脂立方體作品“不在場寶石”錯落陳列在各個展架上,把二維的繪畫轉化為可感可觸的載體,與畫室里還尚未完成的作品遙遙相對,就像是時間的刻度,記錄著她在不同時期的表達。
電梯井被改成了儲藏室(攝影:冷翀)
創作充滿不確定性,那么一個容納創作的家,也理應充滿實驗和變化。楊婉和冷翀的家,就像是一個雜糅各種美學風格的展覽館,既陳列著設計史上赫赫有名的經典單品,也不乏對初創先鋒品牌的大膽嘗試。
跳脫時空的家居搭配,既實現了各個功能區域的理性分割,也泄露了藝術家的生活煙火。最核心的創作區域中,瓦西里椅的簡潔鋼骨和野口勇紙燈的感性曲線構成微妙的平衡。水泥樓梯的起點,Ingo Maurer漂浮吊燈的暖光,如晨霧漫過樓上的各間臥房。三樓的衣帽間旁,Santa & Cole的升降落地燈和一架用油畫布定制的雙面屏風,劃分出了一片兼容更衣和閱讀的私密空間。
而在地下室里,更加直接、簡單的實驗性布局則彰顯著此間主人性格中冷峻的一面。裸露的管線、堆疊的畫布被天井中灑入的陽光照亮,同樣由楊婉畫作改造的模塊化畫柜,在冷色調的空間里如積木版自由組合、延展。
地下室空間里楊婉的畫柜與冷翀的書桌
楊婉喜歡畫自然中的一切,色彩明亮熱烈的曲線型海浪是她作品中標志性的意象。她畫太陽和月亮,畫一朵花綻開的瞬間,也畫不同光線下水呈現出的不同狀態,畫四季和天氣。她的畫面中,少見人間造物,但卻處處在自然氣象中加入她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正如她的工作室,色彩飽和、無攻擊性的爛漫是表象,而功能靈活,甚至能夠沉淀精神和思想才是實質。在調試燈具時,楊婉特地搭配了色溫適宜的燈泡,以做到無論白天或是夜晚,開燈或是不開燈時,室內的光線都濃淡合度,不使她的畫作失真。
正是有這些于細節處的關注和介入,才讓楊婉的工作室長成一個最理想的樣子,也讓這座四層的小樓像是她創作精神的容器,一個時時流動的畫框。
流動的顏料與時間
楊婉在麻省藝術學院的畢業創作《簌簌聲一、二、三》被她安置在一樓工作室空間最顯眼的位置上
從三、四歲起,楊婉就喜歡畫畫,一畫起來可以忘記時間。從幼時的素描訓練里,她習得一種用眼睛丈量世界的本領。三維的物體要怎樣壓縮在二維的畫紙上?畫的尺度、筆的精準,逐漸發展成了楊婉觀察世界的方式。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四年,技法的越發嫻熟卻讓她陷入個性表達的困惑。
2015年,她只身飛越大洋,前往麻省藝術學院繼續深造。在美國學習、工作的經歷成為楊婉人生的轉折點。學校的導師不教繪畫技巧,而是鼓勵她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練習,循序漸進地進行獨立創作。Robert Irwin對光的探索,Agnes Martin輕盈筆觸背后的哲學思考,甚至禪宗繪畫中向內的探求……都是這一時期楊婉創作上的養分。留學獨自生活的瑣碎日常也讓真正長大成人,為自己的人生劃定錨點。
研究生畢業后,楊婉從美國的東部搬到西部,為設計公司創作商業作品。作為獨立藝術家回國后,她又從北京來到上海。短短幾年中,她經歷了跨州、跨國、跨城的數次搬家,對楊婉來說,“換一個環境”是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將自己拋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反而讓她感到期待。如今的楊婉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把我放到全球哪個城市,我都能摸索到自己生存的一種方式。”在波士頓漫長的冬天,她用冷蠟融合油彩,讓顏料在畫布上自由流動。命運的洋流將她推向加州,生存壓力反而淬煉出她的“職業本能”,為她之后的獨立藝術創作鋪下地基。《夏日序曲》、《加州罌粟》等一系列成名作,在加州豐饒的陽光下自然發生,令她成名的海浪系列作品,也在加州的一號公路上重新生長。
回國之后,楊婉覺得自己更舒展了。一方面,國內高度發達的供應鏈讓她有機會探索更多新的媒介和設計,更重要的是則文化和人文上的熟悉感,這喚起了她對東方元素的探索。
《雨和海浪》,2024
她回憶起了在央美學習白描時,首次觸摸到東方線條的呼吸感。與H&M合作的龍年新春系列,將海浪曲線編織成東方圖騰;為SK-II設計的情人節禮盒,漸變紅心暗喻“愛是無限遞歸的分形”。與Simmons合作的《夢境重生》將油畫筆觸融入床墊彈簧中,Coach聯名系列則讓茶香玫瑰在海浪中綻放。楊婉很喜歡探索不同的媒介,在她看來,水彩、油墨、樹脂或是蠟都有自己的意識,在不同的材料上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而對于跨界設計的興趣,也讓她關注到了許多初創的設計師品牌。小到絲巾,大到家居柜,這些跨界合作讓她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創作以不同的形式走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將藝術傳播出去。
跳躍的色彩在楊婉的家中交織成繽紛的協奏曲,正如她筆下的作品
遷居上海后,楊婉的創作也進入到了新的階段。生在北方的她,對南方的氣候和時令的食材充滿興趣。藝術家在創作時,往往記錄的是一個瞬間的感受,但在生活中,楊婉希望自己能夠珍惜每一個當下,從瞬間中找到永恒。在工作室里,她將自己研究生畢業創作的作品掛在墻上,和正在創作的畫形成時間與空間的對話,每次畫畫的時候只要回頭就能看到。她告訴我們:“回過頭,就能看到過去的自己在思考什么”。
畫室里隨手可見的一些物件,筆筒、畫架、椅子,每一件都已陪伴她數年之久。惜物惜時和對當下環境的感性認知,也展現在了她的作品中。千島湖的晨霧開始在她的畫布上彌漫,江南水系的波紋在她的筆下消解為情緒的共振。在楊婉的家中,時間不是線性流逝的,而是像海浪一樣回旋。
INTERVIEW
楊婉 & 冷翀
楊婉,1992年出生,獨立藝術家。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并取得麻省藝術學院碩士學位。作品《夏日序曲》被希臘科佩魯左斯美術館永久收藏,《局外人》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永久館藏。曾舉辦多個個展,包括2018年在波士頓Bromfield畫廊的“HALATION”、2020年深圳雅昌藝術中心的《伏采的光》等。2021年被Artand評選為最具價值藝術家,2022年榮獲Artand年度藝術家稱號。
冷翀,Studio Yangwan工作室合伙人,在美國學習生活了十年。畢業于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獲得建筑學碩士學位。之前在舊金山工作,事務所擅長住宅和畫廊設計。
Q:現在這個“職住一體”之家對原始戶型最大的改造是哪里?為什么會這么設計?
冷翀:大部分還是保留了原貌,最大的變化是在廚房這邊敲掉了一面墻,做成了開放式廚房。這樣如果朋友來做客,我們在備菜的時候就可以和大家聊聊天,交互感更強。廚房的所有島臺和柜體都是我設計的,就像懸浮的島嶼一樣輕盈。因為考慮到墻上要展示楊婉的畫作,我們參考了傳統畫廊white box的感覺,整體硬裝比較簡單,更多的是把一些軟裝家具放進來,提亮整個空間。
Q:設計和裝修只花了45天這么極限的時間,當時是怎么考慮的?
楊婉:其實我們當時只計劃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想看看在很極限的情況下能弄成什么樣子,但是因為下雨,耽擱了10天。整個過程中我更接近于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拍板所有的材料、材質,聯系工廠以及查看整體的進度,冷翀負責出設計方案以及跟工人銜接,一些家具,包括桌子、柜子和床也是他自己設計的。這是他回國之后第一個落地的住宅項目,也是我第一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想法來改造的工作室。我們也想借此機會了解一下在國內施工的整套流程大概是什么樣的,如何與工廠、工人、施工方應該溝通。我覺得挺幸運的,全程都比較順利。
Q:“職住一體”對你們來說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
楊婉:研究生剛畢業時,我曾為一家設計公司工作,上班打卡反而讓我養成了很好的創作習慣和時間規劃。回國之后,剛開始成為獨立藝術家時非常興奮,除了睡覺的時間幾乎都在畫畫。大概兩年之后,這種生活讓我覺得很疲憊,想著可能需要換個環境,于是很快搬來了上海。后來我再回想,我發現自己以前很少在同一個城市呆3年以上,對我來說,把自己扔到一個新的環境里,環境帶給我的感受也會反映到創作中,其實我的創作就是我的生活,這二者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從不排斥“職住一體”的生活,生活是創作,創作也是生活,我很享受其中。
Q:說說你在家里最喜歡的單品吧。
楊婉:回映“沿生”系列×楊婉聯名模塊家具:我很喜歡觀察一件產品從設計到生產的整個過程,許多初創品牌也會讓我聯想到初出茅廬時的自己;Herman Miller人體工學椅:多年藏家好友送給我的回國禮物,大大緩解了長時間作畫后的腰酸背痛;《Tantra Song(密宗之歌——拉賈斯坦邦的密宗繪畫)》:研究生第一年時在圖書館與這本書相遇,當時我非常喜歡Agnes Martin,這本書中展現的繪畫和她的作品有驚人的相似,帶給我很多啟發;野口勇AKARI吊燈:晚上點亮之后就像房間里的月亮,燈的形狀也和我作品中的圓形元素非常契合。
監制
策劃、編輯
采訪、撰文
攝影
攝影助理
Carrie
Luzy
拉風
郭一
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