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程學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戰略部署,緊扣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使命,以創新為驅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全面推進產教融合縱深發展。各學院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能建造、現代服務等關鍵領域,與行業領軍企業共建協同育人平臺,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交出了一份產教協同育人的亮眼答卷。
本次工作巡禮,集中展示各學院在共建產業學院、開發實戰化課程、聯合技術攻關及服務區域經濟等方面的育人心得與豐碩成果。近年來,重慶工程學院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為己任,探索出一條“校企共生、成果共享”的特色發展之路。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的關鍵節點,重慶工程學院將持續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辦學特色內涵建設,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賦能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軟件工程專業構建“雙鏈協同·三段貫通·四驅聯動”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圍繞國家“深化產教融合”戰略,聚焦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構建了“雙鏈協同·三段貫通·四驅聯動”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通過“2+0.5+1.5學年”課程體系重構,實施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校內共建研究所、校內共建項目開發中心、訂單班培養四大產教融合舉措,形成了“技術分層+行業交叉”閉環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育人生態。案例實施以來,60%的學生在校內參與企業真實項目或崗位實踐,畢業生初始去向落實率達90%,專業對口達80%,企業滿意度提升20%,為重慶建設西部數字經濟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緣起——國家戰略與產業升級需求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能源、金融、醫療、通信等重點領域亟需“軟件+行業”復合型人才。同時,《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要求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但傳統教育模式存在“課程滯后、實踐脫節、資源分散”三大痛點。
行業適配性不足。重慶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對“軟件+行業應用”復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但現有培養體系仍以單一技術能力為主。
實踐轉化能力弱。盡管重慶推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但校企合作仍以短期實習為主,缺乏全周期人才培養機制。
復合型導向不足。“軟件+行業應用”人才需兼具編程能力與行業場景理解,但現有培養方案缺乏交叉學科設計,且職業素養與行業責任感培養不足。
傳統軟件工程專業課程以通用技術為主,缺乏行業場景化內容。高校實驗室難以模擬企業真實業務環境,學生項目經驗不足。校企合作多停留于實習推薦層面,未形成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的深度綁定。
筑基——創新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圖1 “雙鏈協同·三段貫通·四驅聯動”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雙鏈協同”資源整合:橫向聯動校企資源
根據企業調研,更新教學內容。讓企業工程師深度參與教學,聯合參與畢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指導,并引入企業技術認證標準,將認證考核納入學分體系。校企聯合建設數智能源科技學院,引入國家電網智能電表應用開發場景;軟件工程研究所開放重慶數宜信脫敏金融數據,搭建信用模型開發實驗平臺。讓企業提供設備,學校輸出人才與智力。
“三段貫通”培養體系:縱向貫通行業需求
構建“2+0.5+1.5學年”的課程體系,將理論課、必修課主要集中前2學年,第5學期按技術崗位群分流,后1.5學年按照行業應用分流。
四驅聯動:多維度實施路徑
對接國家電網需求,培養“軟件+能源”復合人才。破解信用科技“卡脖子”技術,輸出行業解決方案。定向輸送測試工程師,縮短企業用人適應期。校企聯合攻克技術瓶頸(如醫療系統開發),構建協同創新生態。
突破傳統“寬口徑”培養弊端,通過兩次精準分流(技術方向→行業領域),解決學生“泛而不精”問題。如第5學期選擇“測試”方向的學生,第6學期可進一步專攻“金融軟件測試”或“通信設備測試”。研究所科研項目,如RPA運營管理平臺轉化為教學案例;訂單班學生參與企業真實項目,如傳音手機自動化測試,成果直接用于就業考核。
賦能——深度合作讓需求落地
“雙鏈協同”聯動校企資源通過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成果轉化”閉環。
需求對接,動態匹配產業需求
學院定期聯合企業(如國網、數宜信、傳音通訊)召開需求對接會議,調研行業技術趨勢與崗位需求,動態調整課程模塊與分流方向。根據重慶“滿天星”計劃,新增“GIS地理信息開發”“醫療軟件測試”等課程模塊。
聯合企業制定崗位能力標準,明確技術分層(如初級開發、高級算法)與行業交叉(如能源數字化、金融風控)能力要求。如傳音通訊“AI終端測試訂單班”“自動化測試工具使用”“AI缺陷檢測模型開發”為崗位核心能力,納入課程考核指標。
資源共享,校企雙向賦能
企業資源進校園--企業提供5G測試儀、醫療開發設備、軍工接口測試軟件、手機通信測試軟件等,學校開放實驗室供企業研發使用;數據協同--數宜信提供金融數據支撐信用科技研究,國網開放能源場景支持智能電網教學等。校企聯合開發課程,企業工程師與校內教師共建《領域軟件項目實作》《管理信息協同》等10余門課程;采用雙導師制,企業工程師參與畢業設計指導,校內教師赴企業掛職。
成果轉化,雙向反哺產業與教育
學生參與校企聯合項目開發,成果直接應用于企業生產環境。訂單班學生通過考核后直接進入企業核心崗位,縮短適應期。校企聯合攻關行業“卡脖子”技術,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
案例——產教融合下的“軟件之答”
軟件工程專業產教融合方式有以下四種方式:
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數智能源科技學院)
課程建設:結合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校企共建課程,共建《信息系統概論》《后勤管理基礎》《國網電力業務基礎》《國網技術與信息安全概述》《SAP物料管理實操》《SAP財務管理實操》等6門校企課程,嵌入國家電網真實項目案例與資源。
雙師培養:選派企業技術和管理骨干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參與學校行業課程、技術前沿等課程教學,接納優秀教師到項目現場考察交流、課題研究。中電普華派駐4名工程師與校內教師聯合指導畢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覆蓋技術開發全流程。
就業保障:選拔合格學生實習,并推薦畢業生就業。2025年電普華軟件工程專業推薦48名學生進入中電普華實習(就業)。
校內共建研究所(軟件工程研究所)
數據共享:數宜信提供脫敏信用數據,搭建學習實驗平臺,支持師生開發動態信用評分模型。
項目化教學:將企業產品“數宜信指標管理平臺”、“RPA運營管理平臺”等拆解為教學模塊”,學生完成從需求分析到部署上線的全流程開發。
共育人才:研究所常駐工程師20人,聯合開設《領域軟件項目實作》課程,2019-2022級共接收427名學生,50%推薦至合作企業就業。
訂單班培養(重慶傳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三階遞進”:選拔→培養→就業三階閉環。
選拔階段:企業面試+技能測試,2024級50人入選訂單班。
培養階段:企業工程師講授《手機硬件測試》《手機硬件測試》《手機集成測試》等課程;依托企業提供的相關設備,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5G終端測試項目。
就業保障:通過考核者直接簽約,首期34人進入研發測試部。
校內共建項目開發中心(重慶跨域智聯科技有限公司)
校企協同:企業常駐開發中心工程師4人,入駐中心開發的產品有“一站式數字營養科臨床管理系統”、“過敏性專病臨床病情管理平臺”,2022屆參與學生20人。
課程融合:開設《醫療行業軟件開發技術》《醫療行業軟件崗位實作》《醫療行業軟件崗位實作》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
重慶工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通過“雙鏈協同·三段進階·四驅聯動”模式,有效破解產教融合“兩張皮”難題,實現了教育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未來將持續深化校企協同機制,拓展跨界融合場景,助力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經濟創新高地。軟件工程專業每屆學生有500多人,60%能在校內參與企業真實項目或崗位實踐。2024屆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達90%,畢業生對口率達80%,平均起薪較傳統模式提高20%。據中電普華反饋:能源數字化方向學生項目交付效率提升30%;數宜信評價:信用模型開發團隊學生貢獻度占比達5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