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培養瓶里,嫩綠色的藍莓苗正茁壯成長。
四月的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萬畝藍莓園迎來豐收。曾經動輒100多元一斤的“貴族水果”,如今在電商平臺只需9.9元就能買到一盒。當越來越多消費者發現“實現藍莓自由”不再是夢時,這顆紫藍色漿果的價格變遷,正悄然折射出青島培育國產水果競爭力的深層邏輯——從技術創新打破生產瓶頸,到全產業鏈重塑價值體系,青島用25年時間,讓小藍莓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致富果。
科技賦能:從“經驗種田”到“智慧種田”
在寶山鎮森茂常源生態農業的智能大棚里,顛覆傳統的種植場景令人驚嘆:藍莓樹不是扎根泥土,而是生長在裝滿基質的栽培盆中,細密的滴灌管道如網絡般延伸,每株藍莓的根系都享受著精準配比的營養液。“這套水肥一體化設施就像給藍莓提供了‘定制餐’。”公司負責人指著智能灌溉系統介紹,根據營養液參數設定,不同生長時期智能灌溉系統會進行不同配方的水肥供給,“相比傳統地栽,畝產提高20%以上,人工成本下降50%以上,上市期還能提前40天。”
這種被稱為“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的栽培模式,正是青島破解藍莓種植“土壤難題”的關鍵一步。作為全國最早規模化種植藍莓的區域,西海岸新區曾因土壤酸度不夠、有機質不足,面臨苗木成活率低、產量不穩定等難題。青島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李松堅回憶,2010年前進口藍莓占據高端市場,地頭價每斤超過80元。“傳統地栽首先需要土壤改良,改良技術全憑個人經驗,技術不到位會影響藍莓生長。灌溉澆水也會影響土壤pH值和透氣性,需要定期對土壤調酸。什么時候調酸、如何調酸也憑個人經驗,導致藍莓生產費時費力,產量不穩定,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轉機出現在2019年,基質栽培作為一種新型栽培模式開始在藍莓等作物上進行示范推廣。西海岸新區森茂常源藍莓基地率先試點,通過草炭土、椰糠、珍珠巖等材料的精準配比,配合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不僅解決了土壤改良難題,還讓藍莓單果重從1.5克提升至2.5克,糖度穩定在12度以上。據測算,“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模式每畝投入約5萬元,通過智能化管理,除基礎設施外,2年即可收回成本,且畝產效益比傳統種植高40%。更重要的是,這種“數據種田”模式實現了標準化復制——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介的藍莓種植基地分布圖顯示,全市共有24家規模化基地已推廣應用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為價格親民化奠定了基礎。
品種突圍:從“盲目引種”到“自主引繁”
早期青島引進的“藍豐”“公爵”等品種,存在樹體老化、成熟期集中等現象。那時青島藍莓主栽品種的選擇只能跟著國外藍莓種業公司的節奏走,引進的品種到了青島容易“水土不服”。打破僵局的關鍵在于構建藍莓品種引繁體系。青島藍莓科技小院,聯合遼寧果樹研究所、大連大學等2家科研單位,建立起“引進-選育-推廣”全鏈條選種機制。在科技小院的品種試驗園,15個新引進品種正在進行區域性測試,科研人員通過連續兩年觀測耐寒性、豐產性等18項指標,篩選出適合青島氣候的“黃金品種”。
在張家樓街道的青島優芮農業科技公司組培中心,無菌操作臺上的培養瓶里,嫩綠色的藍莓苗正茁壯成長。技術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外植體接入培養基,組培育苗保證了藍莓種苗的品質。“我們每年培育2000萬株脫毒種苗,市場覆蓋全國30%的藍莓產區。”公司李經理拿著一瓶組培苗介紹,“根據客戶需要,我們可以訂單式開展品種繁育,保障不同品種用苗需求。”
品種引繁體系的成熟帶來的是產業結構的重塑。如今青島藍莓形成早中晚熟品種搭配的格局:1月下旬,設施栽培的“優瑞卡”率先上市,填補北方市場空白;5月露地栽培的“公爵”接棒,憑借超高性價比搶占中端市場;6月晚熟品種“萊格西”壓軸,以高硬度、長貨架期滿足深加工需求。在電商平臺,9.9元一盒的親民裝多為露地中熟果,而精品禮盒裝則選用設施栽培的早熟品種,價格體系層次分明,產業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鏈條延伸:從“季拋果”到“全年銷”
走進紫斐農業科技的生產車間,全自動無菌灌裝機正以每分鐘200瓶的速度運轉,深紫色的藍莓果汁在燈光下晶瑩剔透。“我們的‘莓日飲’NFC果汁去年在天貓創下單品月銷10萬單的紀錄,復購率超過40%。”公司負責人辛經理指著生產線介紹,除了果汁,他們還開發出藍莓果酒、白蘭地、花青素提取物等20余種深加工產品,其中高端藍莓白蘭地售價超過500元一瓶,附加值較鮮果提升10倍以上。
這種從“賣鮮果”到“造產業”的轉變,正是青島破解“增產不增收”難題的關鍵一招。早年藍莓價格高企時,農戶習慣“一采了之”,80%的鮮果以初級產品形式出售,商品價值較低。2018年市場波動中,曾出現地頭價暴跌30%的情況,延伸鏈條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衛青介紹,全區如今已培育16家規模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5萬噸,“鮮果、凍果、果汁、果干、保健品等多元產品矩陣,讓藍莓從‘季拋果’變成‘全年銷’,有效平抑了市場價格波動。”
在寶山鎮的“金苑果倉”電商直播基地,每天都有主播對著鏡頭推介藍莓衍生產品:凍干藍莓脆片、藍莓蜂蜜、藍莓面膜……屏幕下方的購物車不斷彈出訂單。這種“電商+文旅+研學”的融合模式,正是青島打造的“藍鏈三棱鏡”共富樣板。通過組建藍莓協會,50余家企業實現品牌共建,統一使用“黃島藍莓”地理標志,線上開設官方旗艦店,線下開發藍莓主題采摘游、科普研學線路,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拉動消費3億元。“以前游客來了只能摘果子,現在可以參觀智能大棚、體驗果酒釀造,人均消費從100元提升到300元。”寶山鎮相關負責人在簽約儀式上介紹,這種三產融合模式讓村集體年均增收30萬元,戶均年增收1.2萬元。
產業升級的背后,是組織化程度的提升。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藍莓協會,制定涵蓋種植、加工、銷售的12項團體標準,建立質量追溯體系,確保每盒藍莓都有“身份證”。在優芮農業的種苗基地,每株種苗都帶有二維碼,掃碼即可查看品種特性、培育過程和種植建議,從源頭把控品質。這種標準化建設讓青島藍莓在降價的同時保持口碑,近三年“黃島藍莓”品牌價值增長20%,入選“好品山東”品牌體系,實現“低價不低質”的良性循環。
從田頭到餐桌,從鮮果到全產業鏈,青島藍莓的價格“親民化”之路,本質上是產業競爭力的全面進階。當科技讓種植更智慧,品種讓產品更多元,鏈條讓價值更豐厚,這顆曾經的“貴族果”終于褪去光環,以更接地氣的姿態走進千家萬戶。正如李松堅所言:“讓老百姓吃得起、吃得好,才是國產水果競爭力的終極目標。”在青島的探索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顆藍莓的價格變遷,更是中國農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生動實踐——用科技筑牢根基,用創新激活潛力,用融合拓展空間,這或許就是國產水果走向世界的“青島密碼”。(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郝凌峰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