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革命文化薪火相傳
2025年4月16日至18日,紅色文旅短劇《高原上吹響了海螺號》劇本研討會分別在銀川市閱海灣商務中心、固原市文化旅游廣電局、西吉縣將臺堡舉行,與會嘉賓對本劇的選題立意給予高度評價,并對劇本的修改和拍攝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對本劇充滿期待。
4月16日,《高原上吹響了海螺號》劇本研討會在銀川市閱海灣商務中心會議室舉行,會議由北京致訊影業制片人陳立超主持。本劇總顧問、原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教授劉戰,本劇總策劃、紅三團團長阮平的女兒阮武英,本劇顧問、中國作協會員、固原特邀黨史研究員、原寧夏作協副主席兼固原文聯主席火仲舫,本劇顧問、原固原市地震局長、海螺號文物捐贈者之孫黃占偉,本劇顧問、原銀川警備區政委史清銀,本劇顧問、寧夏博物館副館長陳永耘,本劇編劇、導演吳麗霞,本劇出品人陳龍,資深制作人、編劇、導演李木孜,寧夏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周寧,寧夏黃河云視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陳瀧雨,愛西柚影視后期總監祁君濤,愛西柚短視頻負責人馬銀,愛西柚文案總監毛亞潔,將臺堡紅色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紅堡坊創建人董文斌等先后就劇本的創作思路、故事描寫、人物刻畫等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4月17日,《高原上吹響了海螺號》劇本研討會第二次會議在固原市文旅局會議室舉行,會議由固原市文旅局副局長潘江主持。本劇總顧問劉戰,總策劃阮武英,顧問火仲舫、黃占偉,本劇編劇、導演吳麗霞,出品人陳龍,資深制作人李木孜,固原市黨史辦主任、資深黨史專家杜彥榮,固原市文聯一級調研員、中國作協會員楊風軍,寧夏作協副主席、固原市文聯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馬金蓮,寧夏作協副主席、固原市作協主席、著名詩人李興明,寧夏民協主席、固原市民協主席、資深民俗專家李政等出席座談會,大家就劇本的創作意圖,修改意見等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4月18日,在西吉縣將臺堡,劉戰,阮武英,火仲舫,吳麗霞,陳龍,李木孜,董文斌等一行前往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園參觀學習,紅三團團長阮平之女阮武英攜眾人一起向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緬懷革命先烈,感悟長征精神,并參加主題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據了解,該短劇計劃下半年在固原開機拍攝。該劇講述的故事原型是:公元1936年5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完成東征后,又以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組成西方野戰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派遣紅一軍團一師三團作為西征先遣隊,在團長阮平(阮金庭)、政委蕭鋒(蕭忠渭)率領下,由陜北揮師西征,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做準備。紅三團于9月進入六盤山區的韓府灣,在籌集糧食和物資時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為答謝百姓助糧贈羊,紅三團團長阮平將自己從南方帶來的一只海螺號送給當地村民黃萬寶作留念(同時送給黃家的還有一柄劍、一件蓑衣)故事由此演繹推進,再現了鮮為人知的紅軍遵守紀律,軍愛民、民擁軍,民族團結、血濃于水的軍民深情!
這只海螺號從南國來到西北,跨越了千山萬水,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但它所傳遞的軍民情誼卻始終如一。在黃萬保家中,這只海螺號被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197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工作人員到海原縣調研紅軍西征情況時,意外地在韓府灣征集到了這只珍貴的海螺號,從此,海螺號又從黃萬保家走進了博物館,成為了更多人了解那段歷史、感受軍民情誼的重要載體。
如今,在紀念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90周年前夕,這只靜靜地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海螺號活了起來,它穿越時空,用斑駁的螺痕訴說著當年的故事,用每當人們駐足觀看,仿佛能聽到悠揚的聲聲螺號,聽到紅軍戰士們的鏗鏘腳步,更能感受到無數個黃萬保式的熾熱民心。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90年紅軍前留下的紅色火種,在新時代里將會繼續得到傳承和發揚。紅色基因融入血脈,革命薪火代代相傳,吹響新長征的路上的前進號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