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谷雨節氣,我國春耕生產進入大忙時節。各地情況如何?一起去看。
早稻插秧忙
多項補貼助力春耕生產
這幾天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農戶們正搶抓晴好天氣,開展水稻插秧作業。今年,當地通過推出多項組合拳補貼,助力水稻種植。
在寧德市古田縣吉兆村30多畝水田里記者看到,農機手們熟練地操控插秧機穿梭往返,所到之處,一株株嫩綠的秧苗被整齊地插入田里。
古田縣吉兆村農戶 李新和:我們這片地30畝,本來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現在用的機器只要兩天就完成,效益非常好,省工又省力。
據了解,今年,古田縣在落實省級農機購置補貼30%的基礎上,再額外補貼20%,并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據統計,今年全縣水稻種植機械化普及率達到了70%以上。此外,古田縣今年還在適合的田塊推廣種植雙季稻,種植戶每畝可領取1000元的補貼,同時縣里還免費發放種子和育秧盤,以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
探索種植新模式
麥地套玉米多收一季糧
近幾年,山東東營廣饒縣李鵲鎮正在探索試驗“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三作三收”種植模式,這種模式與傳統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相比,有何優勢?
谷雨前后正是播種的好時節,在廣饒縣李鵲鎮“三作三收”種植模式試驗田內,一臺臺播種機在麥田里進行春玉米的播種。
在李鵲鎮,傳統種植模式是冬小麥和夏玉米輪作種植。4年前,當地開始試驗“三作三收”種植模式。
10月中下旬播種冬小麥時,間隔預留出玉米種植帶,每8行小麥中間留出2行春玉米種植帶,直至次年4月播種春玉米,冬小麥與春玉米共生期約50天;麥收后在原來8行小麥種植帶上輪作2行夏玉米。春玉米在8月中旬收獲,夏玉米10月上旬收獲,兩者共生期50天至60天。
這種模式看似比傳統輪作模式復雜,但能夠充分利用耕地空間,不僅不影響冬小麥、夏玉米播種,還能多收一季春玉米。按照這個模式種植的50畝試驗田,2024年實打測產,冬小麥“馬蘭1號”畝產1252斤,春玉米“東單1331”畝產1094斤,夏玉米“東單1331”畝產1410斤,總畝產達到3756斤。
廣饒縣李鵲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 崔帥:今年我們李鵲鎮種植面積1000畝,這種種植模式,對糧食畝產量具有明顯提升。
春耕備耕正當時
科技賦能促豐收
這段時間,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也迎來了又一年的春耕大忙時節。田間地頭,處處是農民辛勤勞作的身影。
在延安市吳起縣廟溝鎮,村民駕駛著拖拉機和覆膜機忙碌作業,只見土地被整齊翻開,銀白色的地膜迅速鋪展在田地上。近年來,吳起縣重視農田環保,為有效回收舊地膜,實施了“舊膜換新膜”的辦法,村民可用兩斤舊膜換一斤新膜,并享受每畝300元的種植補貼。
廟溝鎮中臺村黨支部書記 齊有峰:村民對“舊膜換新膜”的認可度非常高,已收回舊膜8000余公斤 ,換出新膜4000余公斤。我村能鋪地膜玉米是1000余畝,目前鋪了700余畝。
為提升土地生產能力,長城鎮今年春季實施“地力提升”項目,通過推廣有機肥、測土配方肥及土地深翻等一系列舉措,提升農田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今年吳起縣計劃春播面積31.2萬畝,當地將綜合運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全膜雙壟溝播種等技術,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糧食的豐產豐收奠定基礎。
搶抓農時
利用無人機防治病蟲害
眼下是農作物春季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在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當地搶抓農時,利用無人機開展施肥、防治病蟲害作業,加強田間管理。
在喀什地區葉城縣江格勒斯鄉的一片高標準農田里,三臺裝載著“生物農藥+葉面肥”的植保無人機,正以每小時50畝的效率開展巡航作業。
葉城縣江格勒斯鄉人民政府經濟發展辦公室 徐彥斌:每到這個季節,小麥會出現葉枯病、麥蜘蛛、銹病等情況,直接損害糧食產量,影響群眾收入。現在我們通過無人機設備打藥,既大大提升了效率,又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
村民 阿布都合力力·阿巴斯:今年我們家種了140畝的小麥,請了村合作社三臺無人機同時打藥,一個小時就能解決,又便宜又省事,效果又好。
在葉城縣的一片核桃園里,農技人員操控無人機開展飛防作業。據了解,當地普遍采用“果糧套種”模式,農戶在核桃樹下套種小麥,這時進行飛防作業,既實現了春季核桃樹管理,又同步完成小麥生長管護,有效提升了作業效率。
截至目前,葉城縣核桃種植面積64萬畝,冬小麥種植面積30余萬畝。今年春季,葉城縣投入植保無人機40余臺,全程參與病蟲害防治工作,預計5月初完成全縣病蟲害防治各項任務。
特色產業“多點開花”
繪就致富好“豐”景
近日,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的種植戶們正在播種生姜、天麻這些藥食同源的作物,通過種植標準化、銷售訂單化,讓特色產業成為群眾增收的“致富良方”。
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的生姜種植基地,連片的土地已平整完畢。手扶式挖溝機在田間勻速推進,挖出一條條平行的溝壑。村民緊隨其后,撒姜種、施肥料。
生姜種植基地負責人 田維超:生姜既可以用于生活,也可以用于中藥。年前我們就與另外一個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屬于訂單農業,銷售不用擔心。預計還有十多天就可以種完。
據了解,該基地流轉了500畝土地發展生姜產業,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的同時,還依托高海拔、低氣溫、高森林覆蓋率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天麻種植。今年,當地引進全新的天麻種植技術——“桶裝栽培”,通過將木材和種子放至塑料桶內,再用泥土填充空隙,并在桶的頂部鋪上雜草,模擬天麻天然生長環境。這種技術打破了傳統天麻種植受限于地形的短板,便于控水控肥,能夠實現天麻標準化種植。
天麻種植基地負責人 張玉興:桶栽第一個好處是,能夠集中在固定地方進行作業,便于管理。第二就是通過這種桶栽,把桶里面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得非常好,在管理過程中只需要控制溫度和濕度,長勢就很不錯了。
今年,德江縣天麻種植面積在1500畝左右,預計鮮天麻產量達7500噸。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