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歷史長河中,關麟征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豐富、跌宕起伏,留下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故事。
初入黃埔,嶄露頭角
1924年,年僅19歲的關麟征,懷揣著對軍事的熱忱與報國的理想,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彼時的他,年輕氣盛、意氣風發,渴望在這所培育軍事人才的搖籃中汲取知識、磨練本領,為日后的戎馬生涯奠定堅實基礎。在黃埔軍校的學習經歷,不僅讓關麟征掌握了系統的軍事理論知識,還在一次次的軍事操練和實戰演習中,錘煉了他的意志與軍事素養。
從黃埔軍校畢業后,關麟征迎來了他軍事生涯的初次實戰考驗——參加黃埔學生軍東征,討伐盤踞東江的軍閥陳炯明。在進攻淡水的戰役中,他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果敢。
戰斗打響,沖鋒號嘹亮響起,關麟征身先士卒,率領全排戰士緊跟敢死隊之后,憑借竹梯爬上城墻,成功打開城門,為部隊的勝利立下首功。
然而,戰爭總是殘酷的,在后續與敵人的激戰中,他的左膝蓋骨不幸受傷。幸運的是,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的關心與干預,使得他的左腿得以保全,這也讓關麟征對廖仲愷充滿了感激之情。
戰場歷練,軍事才能盡顯
此后,關麟征歷經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等諸多戰役的洗禮,在一次次的戰斗中,他的軍事才能不斷得以展現和提升。
在中原大戰中,關麟征擔任第二教導師第1旅1團團長。在防守河南東部高辛集時,面對閻馮軍的猛烈進攻,他發動官兵堅決阻擊,堅守陣地長達一個多月,令敵人難以攻克。在一次掩護全師撤退的任務中,他所率部隊遭遇數倍于己的敵人攻擊,形勢萬分危急。關鍵時刻,關麟征急中生智,利用大霧天氣,不僅沒有撤退,反而下令反擊,成功迷惑敵人,使其不敢貿然前進,最終得以化險為夷。憑借此次戰功,他升任該師第2旅旅長。
1933年,關麟征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在古北口與日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血戰。面對裝備精良、來勢洶洶的日軍,他毫不畏懼,親率一團猛烈反擊。戰斗中,他不幸被槍榴彈炸傷五處,身旁官兵十余人全部戰死,但他依然堅守陣地,從容指揮部隊英勇殺敵,最終擊退敵人,占領潮河支流北岸高地。
此役,25師與日軍血戰三晝夜,傷亡4000余人,關麟征也因卓越表現獲得青天白日勛章,他的英勇事跡被《大公報》報道,“愛國男兒,血灑疆場”的贊譽傳遍四方。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關麟征升任52軍軍長,率部投入到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中。在保定戰役、漳河戰役、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中,都有關麟征和他所率部隊的身影。
在漳河戰役中,他率52軍與日軍土肥原賢二的14師團展開激烈攻防戰,成功擊退日軍,并夜襲邯鄲城外日軍飛機場,燒毀飛機10余架,繳獲大批槍械彈藥,受到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電令嘉獎。
臺兒莊會戰中,他更是展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他針對日軍作戰特點,采用夜戰火攻戰術,命令部隊晝伏夜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在一次戰斗中,日軍坂垣征四郎的第5師團沂州支隊突然襲擊52軍指揮部,當時關麟征身邊僅有一個警衛營約300人,但他沉著冷靜,巧妙指揮,成功化解危機,并對日軍實施反包圍,給予敵人重創。
臺兒莊大捷后,關麟征升任第32軍團長,蔣介石稱贊:“中國軍隊如都像五十二軍那樣戰斗力強,打敗日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關麟征也因此獲得了“關鐵拳”的美譽。
政治旋渦中的糾葛與抉擇
關麟征的軍事生涯并非一帆風順,他在政治漩渦中也經歷了諸多糾葛。在國民黨內部,他與陳誠之間矛盾頗深。陳誠在蔣介石的支持下逐漸崛起,權力不斷擴大,而關麟征性格直爽、剛正不阿,不愿與陳誠同流合污,這使得兩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在一些人事任命和軍事決策上,陳誠常常打壓關麟征,這也導致關麟征在后期的軍事生涯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45年,關麟征原本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準備率部前往東北接受日軍投降。但由于他與陳誠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這一任命最終被杜聿明取代。
多年后,胡璉秘密赴港探訪關麟征,兩人談及東北戰局時,關麟征表示,若自己前往東北,首先會建立一支機動主力兵團,持續保持進攻態勢;其次不理會陳誠的裁軍指示,會將偽滿洲國的數十萬部隊全部收編,為己所用,以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從他的話語中,不難看出他對東北戰局有著清晰的戰略思考和獨到見解,也讓人們不禁遐想,如果他當時真的前往東北,歷史的走向是否會有所不同。
1949年末,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逐漸瓦解,蔣介石敗退臺灣。關麟征在這一歷史的關鍵時刻,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他拒絕了前往臺灣,而是攜家人移居香港。他深知國民黨內部的腐敗和混亂,對國民黨的未來感到失望,同時也不愿再卷入政治的紛爭之中。
在香港,他過起了近乎隱居的生活,遠離了曾經的政治與軍事舞臺。原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顧孟余在港策劃建立“第三勢力”,多次試圖拉攏關麟征,但都被他拒絕。關麟征平日里以閱讀和書法來消磨時光,與大多數國民黨將領不同,他沒有抽煙、喝酒或打牌的習慣。在香港的黃埔系人士頻繁邀請他參加聚會,他也大多婉拒,只有極少數老友的聚會,他才會難以推辭地出席。
心系家國,至死不渝
盡管身處香港,過著隱居生活,但關麟征始終心系家國。他對蔣介石這位曾經的“校長”,雖然后期在政治上有所分歧,但依然抱有深厚的情感。1975年4月,當他得知蔣介石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偕同妻子飛往臺灣,參加喪禮。抵達臺灣后,眾多黃埔校友和昔日同僚紛紛前來探望,蔣經國更是派人轉達信息,以陳誠已離世為由,希望他能留在臺灣,但關麟征禮貌地拒絕了,不久后便與妻子返回香港。
關麟征對大陸的發展也格外關注,每當從報紙上讀到大陸發展的正面報道時,他都會特別開心,并樂于與家人分享這些好消息。1979年,關麟征的妹妹關梧枝來到香港探望哥哥,兄妹倆見面時異常激動。關梧枝詳細介紹了大陸各個領域的進展,關麟征聽得極為專注,他們從清晨一直聊到深夜。關梧枝返回后不久,當選為陜西省政協委員,關麟征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希望你不要辜負政府和民眾的信任。”
晚年時期,關麟征格外關注國家統一的問題,他曾說:“作為炎黃子孫,我期盼著祖國早日實現統一。”
1980年,宋希濂獲準前往美國探親,出發前他先到香港拜訪了關麟征。兩人私交甚篤,在抗戰期間,他們是繼胡宗南之后第二位和第三位擔任集團軍總司令的黃埔學生,當時年齡均未滿35歲。此次離別,兩人都感到十分傷感,宋希濂未曾想到,這竟是他們最后一次相見。
同年7月30日,關麟征因重病入院治療,醫護人員在急救過程中發現他的身上遍布傷痕,關夫人解釋說:“這些都是他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留下的痕跡。”次日,關麟征在香港伊麗莎白醫院逝世。
關麟征去世后,他的黃埔一期校友、元帥徐向前發來唁電:“聞此噩耗,深感悲痛,作為黃埔同窗,思念不已,特此致唁,請節哀順變。”在他的葬禮上,有數百名來自各期的黃埔校友參加,人們紛紛前來送別這位傳奇的將領。
關麟征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與故事的一生。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在政治漩渦中的堅守與抉擇,以及對家國始終不變的情懷,都讓他成為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位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物。他的事跡和精神,也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供后人敬仰和銘記。
相信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對這位抗日名將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對關麟征將軍的看法,也別忘了點贊和轉發,讓更多人了解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將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