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北京地鐵5號線車廂里,61歲的趙姓男子因嫌棄鄰座男子衣著臟,對該男子破口大罵,稱“穿這一身跟要飯似的”。雖然被罵男子解釋稱自己都沒靠座位椅背,但趙姓男子仍舊不依不饒,繼續(xù)對該男子進行歧視性辱罵。此舉引得周邊乘客看不下去,紛紛對趙姓男子進行勸阻批評,更有一位女性乘客主動要求換位,坐到了被罵男子旁邊。
4月19日,北京警方對此事進行通報:違法行為人趙某峰(男,61歲)因座位問題,與鄰座兩位乘客產(chǎn)生糾紛,期間多次辱罵對方,擾亂乘車秩序,后被其他乘客勸開。已對趙姓男子作出行政拘留處罰。
《北京晚報》4月20日在評論文章《銳評|61歲趙某峰被行拘!地鐵辱罵乘客暴露內(nèi)心的“臟”》中就一語中的:“粗暴言語盡顯傲慢與偏見,還大言不慚地用傳統(tǒng)文化給自己背書,真正可笑的,是趙某峰狹隘的認知和扭曲的價值觀。”
《北京晚報》文章介紹,網(wǎng)傳視頻截圖面對趙某峰帶著臟字的羞辱,被罵者和同行旅客的反應(yīng)才值得稱道。被罵的乘客應(yīng)該是一名務(wù)工人員,他擺手解釋,表示自己連靠背都沒挨上;后者或是提出跟被罵者挨著坐,或是幫被罵者說話,指責趙某峰無理取鬧。一個是被欺負了還堅持講理,刻意與身邊乘客保持距離,減少對他人的影響;一個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用幫忙評理、更換座位的實際行動支持被罵者、教育辱罵人。與衣著光鮮一點就氣勢凌人的趙某峰相比,他們的內(nèi)心顯然更干凈、更美麗。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北京市民、地鐵乘客都是遵規(guī)守矩、文明有禮、包容謙讓的。趙某峰將個人偏見凌駕于公共秩序之上,代表不了北京市民,與北京城市的文明氛圍格格不入。正是因為這一點,他的言行才會顯得刺耳扎眼。
正如《北京晚報》文章總結(jié):衣衫可以洗滌,偏見卻會蒙蔽人心;辱罵乘客衣服臟,暴露了內(nèi)心的“臟”。北京地鐵,永遠歡迎沾著泥巴的普通勞動者,任何對勞動者的歧視都該被逐出車廂。
4月20日下午,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文章也對北京警方的處理方式給予了肯定,評論指出,北京警方的這種執(zhí)法表態(tài),為此類事件樹立了標桿,此次依法將公然辱罵他人的“趙大爺”行拘,也是繼續(xù)表明對這種侮辱歧視、擾亂公共秩序言行的“零容忍”。在維護法律秩序、維護個人尊嚴之外,也彰顯了對“打工人”的人文關(guān)懷和呵護。
紅星新聞的評論也提到,但也要看到,“趙大爺”絕不能代表北京人,相反,那些主動站出來勸阻、批評辱罵行為的,才真正凸顯北京人的文明和素質(zhì)。一句句“打工人怎么了”“你為什么罵街”的“正義叩問”,戳疼的是辱罵者的腰桿,溫暖的是打工人的心窩。
同樣在4月20日下午,紅網(wǎng)的評論文章關(guān)注到了另一個領(lǐng)域的討論:誠然,法律對趙某峰作出行政拘留的處罰結(jié)果大快人心,但藏在“外貌攻擊”行為背后“以貌取人”的偏見思維,才是更值得警惕的文明隱疾。
破除“以貌取人”偏見,還需多管齊下。一方面,法律要關(guān)注到社會上存在的“以貌取人”的隱性歧視,并及時進行硬性干預(yù),以保障人們不會因為外貌不同在職場等領(lǐng)域受到區(qū)別對待。另一方面,更需要從文化層面進行價值重構(gòu)。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社區(qū)宣傳、媒體引導等方式讓“內(nèi)在修養(yǎng)比外在容貌更重要”“多元審美取代單一標準”等健康觀念成為社會共識。當我們能夠以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外貌差異,用理性的思維克制外貌成見,才能真正告別“以貌取人”的傲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