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場景,讓我看了眼睛發酸。
陳俊生在家輔導兩個孩子做作業。平兒開心地分享:媽媽要和爸爸、凌玲阿姨一起上班了。佳清聽完,一臉嫌棄:“你騙人,你媽媽就是個賣鞋的。”
小小平兒不服,回擊道:“她早就不賣鞋了,我媽媽比你媽媽好看。”
誰知佳清直接給了最狠的一刀:“好看有什么用,不是照樣離婚了?”
一句話,把平兒戳到痛處。孩子嚎啕大哭。
這時候,我看到陳俊生怎么處理這事兒的?他讓佳清去房間反省,然后跟平兒說:“剛才佳清說的話,你不能告訴媽媽,那是很不好聽的話,誰聽了都會難過的。”
就這樣,陳俊生輕描淡寫地翻過了這一頁。
但我卻陷入思考: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為何能說出如此刻薄、如此精準打擊人的話?
答案其實很簡單——他只是在復制母親的言行。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佳清之所以知道羅子君“賣鞋”這件事,并且用如此輕蔑的語氣說出來,顯然是從凌玲那里聽來的。他用嘲笑的方式說出“好看有什么用,不是照樣離婚了”,這種貶低他人外表、輕視婚姻失敗者的態度,毫無疑問也來自于凌玲的言傳身教。
這個場景里,佳清的攻擊性言論,實際上就是凌玲在背后對羅子君的態度的翻版。
再想想凌玲對佳清說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小孩子有,大人也有,今天的作業做不完,明天就會不及格,如果你明天想過好日子,你今天必須努力。”
表面上看,這句話挺有道理。但細想卻發現,凌玲的教育充斥著功利主義色彩——付出就是為了回報,努力就是為了過好日子。
沒有愛的教育,只有工具性的訓練。
反觀羅子君。當平兒埋怨新家小,埋怨爸爸的家本來就是自己家時,她說:“你不小心弄丟了東西,結果這個東西卻被人搶走了,不肯還給你,你問他要的時候,他還說誰讓你不小心弄丟的,那我們怎么辦?我們只能努力,掙更多的錢,去買一個更好的!”
這種教育,充滿了溫度和力量。
我忽然明白,為什么平兒總是稱呼“凌玲阿姨”,保持禮貌;而佳清卻能對平兒惡語相向。孩子身上的教養,從來都是家庭教育的直接產物。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家長的本質決定了孩子的上限。凌玲因為自己是單親媽媽,所以更渴望安全感,不惜當小三上位;因為缺乏教養,所以對前妻充滿敵意;因為心胸狹隘,所以教育孩子也帶著扭曲的價值觀。
凌玲永遠不會知道,當她教會孩子用“賣鞋的”來嘲笑別人工作時,其實也在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是有高低貴賤的。
當她在背后貶低羅子君時,其實也在告訴孩子:可以用言語去傷害別人。
佳清只是在延續母親的人生邏輯。
人生最大的諷刺是,凌玲處心積慮地搶來陳俊生,卻發現他心里還惦記著前妻;她用盡心機教育兒子要功利務實,卻讓孩子變得刻薄無情。
最后我想說,教育孩子,歸根結底是在教育自己。每個人都應該先成為自己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
愛,寬容,善良,這些品質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滲透進孩子心里的。
或許,這才是《我的前半生》想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