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2日,根據美國《1945》網站發表的一篇題為《F35隱形戰斗機面臨一個問題:中國正在加速生產越來越多的殲-20戰斗機》的文章稱,中國正在大規模生產殲20“威龍”隱身戰斗機,目前已有超過200架服役于中國空軍,預計今年還將有大約100架交付。同時提到,中國空軍目前有超過12個空軍旅裝備了殲20。然而在2022年時,中國只有大約40架殲20隱身戰斗機,僅2023年到2024年中國空軍就交付了近200架,其增長速度超出了預料。
美國《1945》網站的報道
并迅速替換老舊的殲11和蘇27兩款第三代戰斗機,以提升中國空軍的整體作戰能力。另外,整個2025年中國空軍預計將接收超過100架,屆時中國空軍的殲20“威龍”隱身戰斗機規模將在300到400架之間。這使得中國空軍的殲20“威龍”隱身戰斗機將成為全球量產數量最多的五代重型戰斗機,超過了美國的187架F22“猛禽”隱身戰斗機(目前大約有181架在服役),以及俄羅斯的27架蘇57。
同時,也讓我國成為全球裝備五代機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于美國,美國目前裝備有181架F22“猛禽”和672架F35A/B/C“閃電”隱身戰斗機,共計853架。而俄羅斯的蘇57至今沒有實現大規模量產,從2020年首架量產機型裝備至今,一共也就交付27架。《1945》網站在報道中還提到,殲20“威龍”隱身戰斗機于2017年服役,2019年開始批量生產,到2030年預計將提升到1000架的規模,也就是說未來5年中國空軍至少要接收700架殲20,平均每年接收140架左右,這樣的產量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美國F35現階段大約100架的交付量。
不過,中國空軍是否需要如此龐大的殲20,又是否需要如此快的列裝速度,恐怕還得打個問號,畢竟中國空軍的三代機規模已超過1000架,且數量還在增加,還有殲35A也即將開啟量產,如果到2030年中國空軍真裝備1000架殲20,中國空軍的戰斗機規模恐怕要達到2500架左右,相較于現階段翻了一番,就連美國空軍都沒有達到如此龐大的規模。所以,對于該網站的預估我們也只能是參考參考了,至于殲20到底年產量多少,裝備了多少至今依舊高度保密,所有數據幾乎都是猜測。
除此之外,《1945》網站在內容中還提到,殲20“威龍”作為中國空軍裝備的首款第五代隱身戰斗機,它集成了中國航空工業幾乎所有的尖端技術,配備有先進的傳感器、雷達系統和武器系統,以及出色的隱身性能,使得它的綜合性能不輸美國的F22“猛禽”隱身戰斗機。另外,該網站還提到殲20裝備最新的渦扇15發動機之后,其動力水平可能會優于F35和F22,擁有更快的飛行速度和機動性能。他們認為渦扇15的最大推力將超過15噸,優于現階段裝備的渦扇10C發動機,渦扇15一旦裝備將徹底解決殲20的動力問題,使其具備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的飛行能力。
殲20搭載的渦扇10C
相較于美俄而言,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確實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其國產發動機直到殲10C換裝渦扇10B以后,才全面擺脫對俄羅斯AL31F系列發動機的依賴。我國依賴于AL31F系列發動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到2020年左右,長達20多年。這也是中國空軍的無奈之舉,在殲10立項研制之初,中國空軍原計劃裝備國產渦扇10發動機,該發動機也在殲10立項之時立項研制。但進入到90年代以后,隨著殲10項目的不斷推進,渦扇10的研制又遇到一系列的技術瓶頸,進度遠趕不上殲10的進程,如果發動機無法解決整個研制進度將要延后數年的時間。
殲10A裝備的AL31FN發動機
此時恰逢蘇聯解體,中國俄關系走近,俄羅斯繼續履行蘇聯時代與中國簽署的蘇27戰斗機出口合同,加上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軍工企業面臨沒有訂單,發展停滯的局面。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繼續維持軍工企業的發展,俄羅斯在同意向中國出口蘇27的同時,也將生產線授權給中國。中國借助中俄此時的密切關系,從俄羅斯引進了一大批AL31F發動機,以作為殲10的動力來源,解決沒有發動機可用的局面。為此,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時裝備的是來自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后續量產的機型也全部裝備的是該發動機,包括俄羅斯授權中國生產的殲11也裝備的是該發動機。
殲11
而國產渦扇10系列發動機的研制進入到本世紀以后也開始加速,正式邁入正軌。2000年到2005年間,開展一系列的測試工作,并裝備在殲11上進行測試,但測試結果并不理想,多次發生空中停車、發動機葉片斷裂等問題,使用壽命和推力也遠達不到AL31F發動機的水平。2006年到2010年間曾在殲11B上小批量試裝使用,但技術問題使得該發動機依舊無法替換AL31F發動機。直到2010年殲11BS定型服役,渦扇10A的技術問題才大致解決,不過其使用壽命太短,油耗太高,推力不足的問題依舊存在,外界預估當時渦扇10A使用壽命僅有30個小時,遠低于AL31F發動機的400個小時。
早期在殲11上測試的渦扇10
直到后來的渦扇10B出現,該系列發動機才真正具備了大規模量產裝備的條件。2021年使用渦扇10B發動機的殲10C服役,才正式標志著該發動機全面替換了AL31F發動機,國產發動機正式邁入正軌,徹底擺脫了對俄羅斯的依賴,并在此后出口到巴基斯坦,其優秀的動力水平得到了巴基斯坦空軍的好評。渦扇10B量產后還大量裝備在殲11BS等后續型號、殲15和殲16等機型。其優化版本的渦扇10C則裝備在了殲20上,殲20在試飛之初裝備的還是AL31F發動機,與渦扇10B相比,渦扇10的推力得到了提升,發動機尾噴口進行了隱身化處理,雷達和紅外特征大幅度降低。
殲16裝備的渦扇10B
從立項到全面換裝國產戰斗機,渦扇10的研制歷經曲折,用了近30年的時間,其進度比殲10戰斗機延后了10多年,如果沒有AL31F發動機的到來,中國的戰斗機研制進程恐怕得往后推遲許多年。不過就目前而言,渦扇10C雖然已裝備殲20隱身戰斗機,但這還不是理想的動力系統,只是過渡型號,五代機兩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超機動性和超隱身巡航能力,對發動機的要求更高。
渦扇10C
為此,殲20立項研制之后,與之配套的渦扇15發動機也跟隨立項研制,外界猜測該發動機立項于上世紀90年代,不過也面臨殲10和渦扇10一樣的問題,那就是戰機的研制進度要快于發動機,導致渦扇15至今尚未裝備使用。不過,進入到2020年以后,已有疑似渦扇15裝備殲20進行測試的圖片出現在互聯網上,說明渦扇15預計將很快會裝備在殲20上使用。
此前疑似在殲20上測試的渦扇15
但就目前而言,渦扇15的推力究竟達到何種水平目前尚不得而知。《1945》網站的報道中提及大約為15噸,但早些時候外界預估大約為16噸。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渦扇15的推力水平將會比渦扇10C更高,使用壽命更長。而渦扇10C的最大推力外界預估為14.2噸,渦扇的推力提升還是較為明顯,并會獲得更長的使用壽命。我們再來對比美國的F22“猛禽”,該戰機搭載的F119發動機最大推力大約為15.6噸。俄羅斯蘇57現階段裝備的AL41(產品117)發動機最大推力大約也在15噸的水平,正在研制當中的產品30發動機,其最大推力號稱可以達到18噸。
F22裝備的F119
所以,渦扇15的推力水平大致會與F119發動機和AL41(產品117)相當,或者略有優勢。加上殲20“威龍”鴨翼布局的設計能夠獲得更大的升力,以及更先進的數字化飛控系統,殲20一旦裝備渦扇20發動機,那么其機動性能將不輸F22“猛禽”戰斗機。至于F35“閃電”隱身戰斗機,該戰斗機雖然裝備推力可以達到19噸的F135發動機,但由于F35被定位為多用途聯合攻擊機,需同時滿足制空、對地攻擊、電子戰等多種任務需求。
蘇57裝備的AL41(產品117)
這種設計使其無法像F22等專用空優戰斗機那樣專注于機動性能,為容納先進的雷達、電子設備和內置彈艙,使得機體設計的較為臃腫,F35也被大眾稱之為“肥電”,機動性能并不算優秀,其最大飛行速度僅為1.6馬赫,遠低于殲20、F22和蘇57三款專門進行空中作戰飛機2馬赫以上的飛行速度。所以,渦扇15對于中國空軍來說尤為重要,它提升的不僅僅是殲20的機動性能,更是中國航空工業水平整體提升的直觀體現,也是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發展上走向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將為中國發展下一代發動機和作戰飛機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意義深遠。
F35裝備的F135發動機
注:以上數據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2025年4月21日著,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