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美術館展廳里,滿墻的速寫手稿、泛黃的手記本與復原的畫室場景構成獨特的藝術裝置,成為游客駐足的打卡地。正在這里舉辦的“思辨與重置——新疆美術館2024年度收藏匯報展”和“生命的光絮——吳烈勇美術作品展”,不僅展現著藝術的魅力,更暗藏著一段關于文化傳承的動人故事:近百位藝術家將2600余件視為“孩子”般的珍貴藏品永久留在新疆,讓個人藝術生命與新疆文化記憶緊緊相連。
“生命的光絮——吳烈勇美術作品展”展出的藝術家手稿。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宋海波攝
“從創作到收藏再到展出,是嚴謹的文化傳承鏈條。”新疆美術館典藏部(修復中心)主任殷杰的話語,揭開了藏品背后的專業歷程。自2013年美術館籌備起,系統性收藏工作便同步啟動。在殷杰看來,藝術家與美術館是雙向成就的關系——當作品被美術館納入典藏,既是對創作者藝術價值的認可,更是公共文化機構履行歷史使命的重要方式。這種理念貫穿于每一次收藏實踐:通過舉辦展覽、學術研討搭建長期溝通橋梁,以專業的保存方案與展示計劃贏得藝術家的信任,再經學術委員會對作品的藝術價值、歷史意義、保存狀況進行多維度評審,確保每一件入藏作品都成為文化傳承的“火種”。
新疆美術館工作人員王張曉壯參與的楊堯龍作品收藏,歷經十年長跑才終成“正果”。這位20世紀40年代扎根新疆的著名畫家,其《迪化人民歡迎解放軍》等作品是歷史變遷的視覺見證。“由于楊堯龍先生已故,收藏工作需要與其子女反復溝通,同時還要梳理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每一件作品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需要我們耐心地去探尋、去還原。”王張曉壯說。類似的搶救性收藏工作同樣動人心魄:某版畫藝術家的遺作曾被家人誤作廢品處理,經工作人員及時介入,30多幅瀕危作品才得以“重生”。這些經歷讓王張曉壯深感收藏不僅是文物征集,更是對藝術生命的守護。
當藏品帶著歲月痕跡進入美術館,修復工作便成為喚醒它們的關鍵環節。新疆美術館典藏部工作人員湯兆祥解釋,油畫修復堪稱微觀世界的“考古”——顏料的化學特性、畫布的纖維結構、層層疊加的筆觸肌理,都需要修復師以毫米級的精準操作去解讀與還原。這種修復不是簡單的“修舊如新”,而是通過保留創作痕跡,補全殘缺部分,讓作品的歷史敘事與情感表達得以延續。正如那些曾在角落蒙塵的殘損畫作,經修復后重新獲得與觀眾對話的機會,成為流動的藝術史教材。
在收藏與修復的過程中,團隊還承擔著另一份使命:打撈被時光淹沒的藝術星辰。新疆美術館副館長劉銳講述了戴鵬蔭的故事——這位最早在新疆從事專業創作的學院派畫家,因文獻缺失幾乎被遺忘。通過到新疆日報社查閱資料、走訪老畫家、聯系藝術圈后人,團隊才拼湊出他與趙望云、魯少飛等大家交往的軌跡。同樣被重新發現的,還有吳烈勇、董振堂等老一輩藝術家,他們的創作生涯經親友口述與史料考證才逐漸清晰,為新疆美術史補上了重要的一塊拼圖。這些鮮活的記憶不僅豐富了學術研究,更讓美術館成為“活著”的歷史資料庫。
目前,新疆美術館已有2100余件藏品完成“建檔立卡”,每一件都擁有包含材料分析、修復記錄、學術檔案的“數字戶口本”。當這些藏品從庫房走向展廳時,它們已不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帶著創作背景、文化內涵與搶救故事的“講述者”。正如新疆美術館館長劉世清所言:“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藏著動人的故事,當觀眾了解這些創作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家的情感寄托時,作品就真正‘活’了起來,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使者。”(宋海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