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布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數據顯示,超過65%的被調查者曾經歷睡眠困擾,越來越多人對睡眠質量的關注從“能睡”轉變為“睡好”。睡眠是個人健康和社會福祉的基石。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下,愿我們的精神保持昂揚,身體反而有機會走入“那個溫柔的良夜”。
原文 :《讓睡眠問題走進公共視野》
作者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李振宇 李曉諭
圖片 |網絡
目前,我國居民的睡眠不足、睡眠障礙以及帶來的身心疾病問題日益突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建議,從2022年到2030年,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要保持在7到8小時。然而,睡眠不是臥室中的“私事”,要從根本上改善睡眠狀況,應當充分認識到睡眠的社會性,讓睡眠問題進入公共視野,通過多級干預提升全社會對于睡眠的重視程度。
指向睡眠的戰爭:現代社會的睡眠危機近兩百年以來,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睡眠不足的社會流行病。全天候的工作模式、智能設備的普及、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都正在將睡眠從我們的日程表中擠出,是因為工作、娛樂、社交,睡眠常被犧牲。國際公認的推薦成年睡眠時長是7—9小時,但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2024年我國居民平均睡眠時長為6.75小時,甚至有28%的人群夜間睡眠時長不超過6小時。
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礙不僅威脅個人的身心健康,還對社會經濟和公共安全構成挑戰。首先,對個人而言,睡眠是人最重要的健康行為之一,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大量科學研究表明,長期睡眠問題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抑郁、焦慮乃至死亡等身心健康結局具有緊密聯系。其次,睡眠不足降低了大多數工作所需的多種關鍵能力,疲勞的員工往往在工作上更容易犯錯。對社會而言,睡眠不足帶來的生產效率損失、公共安全事件(比如疲勞駕駛引發的車禍),睡眠障礙導致的醫療支出,最終都將反映在國家層面的經濟表現上。有研究指出,我國2010—2018年間,睡眠不足導致的GDP損失占到了4%左右。
夜幕中的不均:社會結構中的睡眠雖然睡眠對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但遺憾的是,睡眠并非由我們完全自主決定,而是深深嵌入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之中。人們什么時間入睡、睡到什么時候、在哪里睡覺、和誰一起睡覺,都不是發生在真空中,而是受家庭、社區、工作乃至科技發展、社會規范的影響。
比如說,在家庭內部,睡眠是協商和妥協的結果。夫妻之間在睡眠上是否同步,對于個體自身身心健康、婚姻滿意度都有重要的影響。有研究指出,如果前一個晚上夫妻中有一方睡得不好,那么他們第二天爭吵的風險會顯著上升。睡眠也生動地反映著家庭內部性別結構的張力,在傳統家庭的性別角色分工下,女性往往承擔了更多的照護工作,睡眠因此更容易受到打擾。還有研究表明,夫妻睡眠之間的同步性提高,會使得女性的健康收益更多,這意味著,女性有可能在家庭層面的睡眠干預上獲益更多。
再比如,睡眠的時長、質量、時機都具有基于社會經濟地位的異質性。低收入的群體往往面臨經濟上的壓力而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也更可能住在更嘈雜、更擁擠的環境中,從而損害睡眠。而工作自主性強、能夠自主安排工作時間的群體,就可能因為有更好的睡眠狀況,而使自身的整體健康水平更高。這提示我們,睡眠不平等是健康的社會經濟梯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中的平均睡眠情況,也和整個社會整體流行的文化氛圍和政策措施息息相關。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等發布的《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在“雙減”之前,僅有3.18%的小學生和13.37%的初中生分別達到了教育部建議的10小時和9小時睡眠時長,而“雙減”之后,有六成青少年平均睡眠時長有所增加。顯然,更寬松和更友好的政策措施提升了他們的睡眠表現。讓睡眠問題進入公共視野,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結構性根源,并推動政策干預以減少睡眠不足。
尋回安眠的權利:多級干預的愿景睡眠具有公共屬性。增加睡眠時長并且改變對睡眠的負面態度,對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睦、企業的高效運轉乃至整個社會的福祉都有益處。我們總是可以敦促個人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這相當重要。同時,我們也需認識到,個體并不完全是自己睡眠的掌控者,而是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對于企業來說,鼓勵員工充分休息,不僅是人文關懷,更是經濟理性。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工作時間氛圍,不僅能夠促進員工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工作表現與生產效率。合理的午休制度、健康的工作環境、靈活的工作安排的嘗試,將助力整個行業風氣的改變和總體經濟效率提升。
對于社會而言,我們需要政府、學界和媒體通力合作。一方面,對于睡眠的社會決定因素更充分、更深入的研究,將有助于更合理、更精準的政策制定和干預;另一方面,更廣泛、更有效的知識傳播和普及,將有助于整個社會建立起對于睡眠的正確和全面認識。只有個體、組織、社會對睡眠的重視程度做出根本性的改變,睡眠不足的流行病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
睡眠是個人健康和社會福祉的基石。然而,當下睡眠問題的嚴峻性尚未得到充分認識,其公共屬性仍被忽視。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下,愿我們的精神保持昂揚,身體反而有機會走入“那個溫柔的良夜”。也許,夜夜安眠之下,白天的我們也能夠更加充分而深刻地感受真正的鮮活。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8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