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鍵載體。黨的二十大提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中辦、國辦近期發布《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
4月8日,財政部、住建部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推動韌性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以科技驅動不斷優化升級城市治理體系、治理水平,必將讓城市幸福宜居的底色更加鮮亮。
原文 :《打造韌性城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 |本報記者 田川
圖片 |網絡
韌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
城市安全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當前,城市安全發展風險和挑戰日益增多,各類災害、安全事故易發多發,亟需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從世界范圍看,旨在推動城市更加包容、安全和可持續的韌性理念在多地付諸實踐。紐約發布《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計劃,內容涉及基礎設施和建筑、社區準備和響應、社區重建等方面的規劃。東京制定《東京都國土強韌化地域規劃》,建立應對措施以提高面對災害風險的韌性。
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6.16%,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階段,由過去的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近年來,我國韌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安全韌性城市評價指南》于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明確安全韌性城市的概念、評價內容及具體依據。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廣州等多個城市紛紛出臺韌性城市相關政策或規劃,從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等多方面發力。如《北京市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2023—2025年)》。
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城市建設治理融合創新的產物。它以信息平臺建設為牽引,以智能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智慧應用場景為依托,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構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是提升城市建設、運營、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支持政策,完善市場化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韌性城市建設。住建部部長倪虹表示,需堅持科技創新、數字賦能。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轉型,提升城市風險感知、隱患治理和應急處突能力,實現城市安全風險防控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
“開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質就是要建設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牢牢地把握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提升整個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監測能力、風險防控能力。”住建部科技委智慧城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梁峰談到,通過打造數字孿生城市,來推進整個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為5G、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了最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創新空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告訴本報,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任務包括“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發展智慧住區”“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開展數字家庭建設”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要求。
2023—2024年,國家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增發國債資金和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共超過4700億元,重點支持城市燃氣、排水等地下管網改造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蘇社表示,城市更新仍是政府投資的支持重點,2025年將繼續加大力度。此外,還將積極探索創新融資的模式,大力度吸引民間資本的廣泛參與。
積極補足短板弱項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歷史經驗表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往往也是各種風險挑戰多發并發的時期。自2020年以來,住建部已分批在重慶、太原等21個城市開展新城建試點,并在濟南、廣州、煙臺創建新城建產業與應用示范基地。在深圳,通過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實現了多項的先鋒應用;在廣州,把新城建當作一個產業來做,實現了城市建設和產業協同發展。
在試點工作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新城建資金渠道單一,主要依靠財政預算資金投入,沒有普遍形成多元化籌措機制。智能市政的標準體系不完善,如智慧水務在數據采集設備、硬件接口、數據類型、通信協議等方面都沒有統一標準,智能建造缺乏成熟適用的成套技術方案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短板也是導致標準不健全的重要原因,CIM平臺涉及的自主可控軟件和關鍵技術仍未完全突破。
韌性城市建設涉及城市數量還相對較少、相關經驗不足、不同地域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澄告訴記者,我國城市當前正處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城市安全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確定性因素與未知風險不斷增加,韌性城市建設涉及的工作面更加廣泛、統籌難度更大,全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基礎設施比較脆弱,難以防范抵御多重復合沖擊。“在防災減災方面,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不足;在抗災救災設施方面,不少城市交通、水利、農業、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設防水平比較低。”中央黨校應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長鐘開斌指出,城市風險隱患智能感知和多點觸發能力、應急保障能力不強,水上救援、城市高層建筑和地下管廊救援以及撲救儲能、光伏等設施、火災等專業性強的場景救援行動能力存在短板。
在部門協同方面,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情監測、流域協調、研判預警、應急搶險以及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尚未形成全周期全要素閉環系統。在區域協同方面,城市內部不同區域以及城市群內部的協調機制尚未理順,行政主體有時相互掣肘,難以實現對跨區域風險的一體化會商研判和協同聯動處置。
韌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仍需進一步完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增強中國城市韌性課題組認為,社會部門專業能力不足,參與韌性城市建設的機制不暢,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保險支持韌性城市建設能力有待提升。全民參與韌性城市建設意識仍需加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課題組提出,還應從加強氣候適應性規劃實施的政策協同與部門協同、完善氣候風險評估工作與規劃的銜接機制、將城市氣候適應目標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等方面著手,增強城市氣候韌性。
進一步形成強大合力
適應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趨勢和城市風險復雜多變的態勢,必須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將韌性理念進一步嵌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筑牢城市運行安全防線。
科技創新是增強城市韌性的重要基礎。提升研究創新能力、積極應用新技術手段,可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有效技術支撐。清華大學安全科學學院教授黃弘告訴本報,要加強對城市突發事件孕育、演化、致災規律與時空特征的研究,深入把握城市災害風險在各種事件影響下的演化過程與破壞模式。積極發展軟件開發、智能制造、安全裝備等關聯產業,打造公共安全科技服務基地和公共安全產業集群。
浙江省應急管理廳基于韌性城鄉“災前-災中-災后”管理理念,開發了全國首個韌性防災大模型(REN引擎),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理仿真技術,能實時預報浙江省各級行政區域的人口、建筑、交通等綜合風險,對風險進行輔助決策,如人口轉移和物資調度等。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如利用AI算法優化建筑設計,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適度;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住房需求,為城市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北京市通過建設智能交通系統,實現對交通流量的實時監測和信號燈配時的動態調整。上海市通過部署在關鍵區域的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實現對城市安全的實時監控和預警。
“結合新技術的應用,增強韌性能力,既能加快科技賦能城市,建設現代化的新城市,又能通過建設大量新的應用場景,促進投資消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馮奎告訴本報,應強化紅線約束機制作用,健全城市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并動態更新,前瞻性統籌市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及風險容量,加快形成宜居、韌性的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空間科學布局。
對韌性城市建設的目標區域建立詳細的韌性分析模型。浙江大學韌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乃玉告訴記者,建成環境模型包括房屋建筑群落模型(包括各類建筑物)、交通網絡模型(包括各類道路、橋梁等)、供電網絡模型(包括各類變電站、輸電線路等)、供水網絡模型(包括各類水廠、泵站、輸水管等),通訊網絡模型(包括通訊基站、指揮中心等)以及功能耦合模型等,災害模型包括考慮時空不確定性的情景災害模型和長周期全過程災害模型。
韌性城市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區域、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至關重要。要加快構建國家、省、城市三級平臺體系,加強與城市智能中樞等現有平臺系統的有效銜接,實現信息共享、分級監管、協同聯動。唯有各方齊抓共管,方能凝聚形成強大合力,全方位提升城市整體的抗風險能力與應急處置效率。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8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