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天“薩特熱”在公眾層面的影響有所減退,但薩特思想在日本學術界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
原文 :《日本對薩特的跨文化接受》
作者 |南京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陳旺
圖片 |網絡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紀法國理論系譜中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著作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史,構成現當代跨文化傳播與思想交流的典范。其中,日本是繼法國之后,翻譯、出版和研究薩特著作最多的國家。
作為小說家的薩特在日本亮相
在日本的思想史上,法國思想鮮少受到日本哲學講壇的重視,其更多的是由文學研究者承擔起介紹的責任。薩特于1937年7月在《新法蘭西評論》雜志上發表的短篇小說《墻》被翻譯家石川湧譯出,并刊登在《自由》雜志1938年1月刊上;隨后由詩人堀口大學重新翻譯,發表于《中央公論》雜志1940年1月刊。這反映了日本知識界對薩特文學作品跟進的及時性。此外,對薩特文學作品在日本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的是后來《薩特全集》主要譯者之一白井浩司,由其首先節譯、刊登在《文化評論》雜志1941年12月創刊號的《惡心》,是日本最早的譯本。相比之下,彼時日本對比《墻》《惡心》更早的《想象力》(1936)和《自我的超越》(1937)以及稍遲的《關于感情的理論概論》等薩特的哲學論稿未有任何介紹。這說明,盡管薩特的文學與哲學在思想上具有不可分性,但在戰前首先進入日本的是作為文學小說家而非哲學家的薩特。
對薩特思想的正式介紹
日本對薩特的正式介紹開始于戰后初期。隨著《存在與虛無》(1943)和《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的出版,歐洲文化界對薩特的熱烈討論引發了存在主義的大流行。受此影響,曾留學德法的日本青年研究者們(如九鬼周造)率先參與了對薩特哲學的初步介紹。同時,戰后初期京都出版業的活躍及其對薩特著作的高度關注,對薩特思想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妒澜缥膶W》雜志1946年10月首先刊載了吉村道夫節譯的小說集《墻》中的短篇《閨房秘事》(1938)。譯文的篇首還專門用一整頁的篇幅刊登了薩特的近照及介紹短文,這是對薩特在日本的首次正式介紹。隨后,日本文學界掀起了對薩特小說的熱烈討論,并很快將《閨房秘事》以獨立著作(三冊)的形式出版,由吉村道夫與伊吹武彥合作翻譯。這表明,戰后初期京都出版業的繁榮與薩特著作在日本的正式出版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日本哲學界對薩特的接受
1940年代以降,法國理論界一改此前阿爾都塞所稱的“貧瘠”局面。伴隨現象學運動的推進,法國理論逐漸在歐陸內部顯現出復興之勢,薩特自然引起了本就高度關注歐陸現象學的京都學派的注意。除了與薩特有直接接觸的九鬼周造,西田幾多郎、田邊元、三木清等也在不同程度上討論或提及薩特的哲學思想。以此時為界,日本對薩特的接受不再局限于他作為文學家的身份,而是將其哲學思想也納入了視野。
日本知識界對薩特的日益關注,間接推動了出版界對其著作的引進、翻譯和出版的規模擴展。朝吹登水子曾斷言,日本是“世界上讀薩特書最多,也是薩特研究書最多的國家”。此外,日本是全球首個開始出版《薩特全集》的國家。1950年代起,位于京都的出版社人文書院開始組織《薩特全集》的編輯、翻譯和出版工作,持續到1977年,共出版了38卷,基本涵蓋了薩特在哲學、文學、戲劇、隨筆、評論等多個領域的主要作品。截至1966年薩特訪日這一鼎盛時期,人文書院版《薩特全集》已在日出版超過170萬部,僅《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書的發行量就達16萬部。與“薩特”“存在主義”相關的出版物發行量也在1966年達到頂點,而與薩特相關的雜志文章數量則曾分別于1966年和1980年兩度達到峰值。
“薩特熱”的跨文化接受邏輯
日本的“薩特熱”始于20世紀50年代,并在1966年至1980年間達到高潮,薩特著作在日本得到系統化的傳播與介紹。戰后日本處于現代性焦慮與思想重建的背景下,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為其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框架,幫助日本知識分子重新思考個體與社會、自由與責任等問題。日本并不是簡單地引入薩特思想,而是通過出版界與學術界的緊密合作,將薩特的作品深度消化、探討,并在本土化進程中重新闡釋。日本對薩特著作的出版實踐不僅是思想的引進,更是日本知識界在跨文化接受中與其深刻互動并轉化的表現。薩特思想與日本戰后社會問題的契合,使其在社會思想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盡管今天“薩特熱”在公眾層面的影響有所減退,但薩特思想在日本學術界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日本對薩特的接受不僅體現了對西方現代思想的吸收,更展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對外來思想的轉化。通過重新詮釋薩特的思想,日本知識界不僅探討了人的主體性問題,還在不斷變化的文化背景中賦予其新意義。透析日本對薩特的接受與轉化,有助于揭示薩特思想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路徑,以及跨文化思想交際中的復雜交互機制。這一過程不僅涉及“日本與薩特”的互動,更關乎薩特思想在日本的本土化,即經過重新解讀和融入日本本土思想資料的“薩特”。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8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