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公布,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苔茶夷州貢茶非遺工坊選送的“苔茶傳統手藝弘揚工匠精神”入選典型案例。當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中國苔茶之鄉”石阡縣新華村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飛正帶領著他的徒弟們在茶香氤氳的工坊里精心炒制茶青。
苔茶氣溫升高后芽尖變紅。
“從清明前開采到現在,短短40天時間,我們工坊已經收購優質苔茶芽青8.5萬斤。”王飛一邊嫻熟地翻動著鍋中的茶葉,一邊自豪地介紹。據王飛估算,這一批春茶預計產值700萬元,不僅帶動了周邊十多個村寨的茶產業發展,還讓上千戶茶農家庭實現了增收致富。
“紫芽”是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對茶樹品種的極致追求。武陵山脈野生古茶樹眾多,石阡苔茶樹種正是這書中的上上之品,葉粗、芽壯、莖長,隨著溫度的升高,芽葉逐漸變為淺紅直至紫紅色。隨著制茶工藝的傳承與發揚,石阡苔茶現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等多個品種。石阡苔茶的綠茶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曾被人譽為“金不換”和“品牌中的品牌”,而且富含鋅、硒、鉀、錳、銣等微量稀有成分,有“石阡苔茶鉀天下”的美譽。這也是成就石阡成為中國長壽之鄉稱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當地人將其稱為長壽茶。因石阡苔茶這些獨特性,于2009年獲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5年獲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同年,苔茶獨有的制作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工苔茶加工一條街。
種茶采茶、談茶品茶、斗茶宴茶,與茶結緣的新華村事事離不開茶。在這個不大的村子里,特意為苔茶修建了1200平方文化展示中心,陳列了石阡苔茶傳統加工技藝圖和傳統制茶工具;打造了集苔茶加工、文化傳承、農旅體驗、培訓基地四大功能為一體的茶葉特色街道。還多次把石阡苔茶省級非遺制作技藝和茶產品帶到全國各地茶事活動現場制作、展演、品鑒,多次受到媒體專題報道,有效地保護、挖掘及傳承了石阡苔茶非遺制作技藝。
石阡苔茶非遺制作技藝培訓。
從“技藝保護”走向“經濟賦能”。在傳承保護和積極推廣的同時,傳承人王飛帶領團隊積極將苔茶手工制作技藝與工業化生產結合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建立了“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鏈接模式;建設了1500多平方米年產名優茶50噸,大宗茶200噸的石阡苔茶標準化生產車間,創新制作了自動進出料茶葉塞篩、預烘裝置、紅茶發酵裝置等40余件適合苔茶制作茶具,并獲得專利。領辦企業夷州貢茶公司年產值達3500多萬元,輻射帶動周邊十多個村1.5萬多畝茶園的發展,帶動就業2750人就業。推動了石阡苔茶的品牌價值,讓石阡苔茶產業由保護性傳承,轉變為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利器。2020年6月,依托石阡苔茶省級非遺制作技藝代表性項目,設立的傳統苔茶制作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被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評為第一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如今,這“棵”小眾的名優茶樹種,正通過非遺工坊的創新傳承模式,將古老的制茶技藝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王飛表示:“我們要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生機,讓工匠精神代代相傳,讓石阡苔茶香飄更遠。”(圖/文 董其焱、夏克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