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從意大利乘飛機到達印度,根據媒體報道,萬斯將在印度停留4天。萬斯因此成了美國近年來訪印停留時間最長的高官。
就在萬斯到達印度后不久,當地時間21日3:34分,印度媒體公布了一則新聞(下圖):印度將對中國鋼鐵臨時加征12%的關稅,以遏制中國廉價鋼鐵破壞印度市場。
加關稅的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這波操作果然很“印度”。印度為何要對中國鋼鐵加征關稅?他接下來是否會配合美國來孤立中國呢?
一、先給下馬威,再納投名狀
美國副總統萬斯到達印度的具體時間是當地時間4月21日9:30,根據《印度斯坦時報》的報道,萬斯到達新德里機場時,印度方面并沒有高級官員來迎接,迎接他的只有4個工作人員,連儀仗隊都是萬斯自己檢閱的。這顯然是印度給美國的一個“下馬威”。
新德里的意思很明顯,印度并不是“求著”美國的,印度手里有自己的籌碼。若想讓印度配合美國,那就得看美國能拿出多少東西了。這種想法,符合莫迪的做派。
下馬威給完,接下來萬斯和莫迪會面,雙方初步接觸應該還算友好。莫迪為表誠意,開始納“投名狀”了。于是,印度宣布對中國鋼鐵征收12%的臨時關稅。注意,是臨時關稅?!芭R時”這個詞非常妙,換句話說,接下來如果和美國談得不好,那就可以取消這個關稅了。
這次萬斯出訪,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來談貿易合作的。萬斯希望印度能夠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并且配合美國來孤立中國。特朗普的想法是,利用“印度制造”來代替“中國制造”,但要收印度的關稅。
目前,萬斯和莫迪已經完成會面,但具體談論內容媒體并沒有公布。但從印度對中國鋼鐵加征12%關稅的事情來看,雙方應該就某些事情,初步達成了一致,但還存在分歧。否則就不會是“臨時”加征關稅了。
二、中國鋼鐵怎么得罪了印度?
印度的經濟結構比較特殊,他們有60%的產業是服務業,制造業嚴重不足,這就是所謂的產業“空心化”。近兩年,印度在積極發展基建設施和制造業,導致印度對鋼鐵的需求量激增。
印度本身就是世界上第二大鋼鐵生產國,但由于國內需求過于旺盛,仍需要不斷進口以滿足基建、汽車、家電等行業的需求。以2023年為例,該年印度鋼鐵進口量約為600萬噸,其中中國鋼鐵占比約為24%,其次是韓國(18%)和日本(12%)。
由于中國鋼鐵生產成本在全球最低,中國每噸鋼成本約為350-400美元,印度本土每噸鋼成本約為450-500美元,因此,中國鋼鐵進入印度市場后,對印度本土鋼鐵產生了很大沖擊。大家可以算一下,印度鋼鐵的成本大概比中國高12%-14%。這就是印度要對中國鋼鐵加征12%的關稅的原因。因為關稅再加上運輸成本,中國鋼鐵到達印度時,價格已經上漲了14%以上,對印度本土鋼鐵的威脅便不大了。
去年九月,印度已經對產自中國和越南的不銹鋼焊接鋼管等加征過12%-30%的臨時關稅了。今年,在萬斯達到印度之前,印度商務部門早就放出風來,要限制中國的鋼鐵。
看到這些分析,大家或許明白,印度這一次對中國鋼鐵加征12%的關稅,看似給萬斯納投名狀,其實只不過是“順水人情”。因為即使萬斯不來這一趟,印度接下來也會這么做。
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萬斯和莫迪的談判,進展應該沒這么樂觀。
三、美國和印度各自的需求什么?
我們先說美國,萬斯在訪問印度之前,已經到了歐洲。他對歐洲的要求無非四個:第一,要求對方加大購買美債。第二,把市場讓出一部分給美國,讓美國的汽車、農產品能夠進來。第三,讓對方加大對美國軍火的購買。第四,希望歐盟不要和中國走太近。因此,萬斯對印度的需求無非還是這四點。
印度這些年一直在尋求“戰略自主”,印度習慣在中美俄歐之間尋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想讓印度乖乖聽話,那不能夠。
舉個例子,萬斯如果希望印度擴大對美農產品的進口,比如大豆。那將對印度本土的農產品造成很大沖擊。印度農業部負責人此前已經開始叫囂,希望莫迪能夠考慮印度農業的現狀。再一個就是在經濟上圍堵中國這一點,印度目前還做不到。印度國內的制造業嚴重依賴中國,過去兩年印度對中美的貿易額基本相等,他不可能為了一個雞蛋而去打碎另一個雞蛋。
那么,印度想要美國什么呢?
第一,希望美國加大對印度的投資。印度經濟的發展受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本地官僚主義,另一個是資本不足。但印度官方對外資企業的態度不夠友好,這和他需要“外資”并不矛盾。所以,莫迪一定會向美國提出,讓美國企業在印度投資。不過,特朗普一心要復興美國的制造業,有錢不如投資給自己,為何要投到印度?所以,不好談。
第二,印度希望擴大自己對美國的出口。這就是當下最熱門的“關稅”問題。美國此前已經向印度加征了26%的關稅。后來雖然被暫緩90天,但10%的基礎關稅還在。所以,美國想讓印度配合,那你先把關稅問題徹底解決。特朗普政府要以關稅來扭轉貿易逆差問題,這個也不好談。
第三,印度需要美國武器,但只需要尖端武器,例如F-35戰斗機?,F在美國一方面想賣給印度軍火,另一方面又限制尖端武器。在莫迪看來,這對印度是不公平的。筆者認為,美國有可能會在這方面有所讓步,但不會讓步太大。
四、中國的制衡手段有哪些
目前萬斯還在印度,美國和印度的“合作”還沒談好。不過,以莫迪的風格,他絕對要在中美博弈的時候向美國要最豐厚的報酬。所以,美印談判,并不被看好。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印度配合美國在經濟上圍堵中國,那中國對印度也有4大殺招:
其一,制造業斷供。印度目前制造業嚴重依賴中國的原材料,例如中國的手機、計算機、通訊、機械設備及配件。而印度出口的紡織品則依賴中國的化工原料。若中國在這一塊進行對印出口限制,將會對印度本就脆弱的制造業產生不可逆的打擊。
其二,基建卡脖子。目前,中國在印度承建的有78個大工程,包括電力、港口等重要領域。若這些項目驟然暫停,那么所謂的“智慧城市”計劃將停滯。
其三,電力設備限制。印度電網65%的特高壓變壓器依賴中國西電集團供應,設備更換周期為3年。若在這方面斷供,那后果不堪設想。
其四,數字支付絞殺。印度的UPI支付系統70%的跨境結算,都依賴中國技術。
當然,除了上述4個殺招,中國還有稀土、藥品原材料、上游水電站等多種制衡手段。
五、總結
在筆者看來,萬斯的印度之行,本質是美國“離岸平衡術”的最新嘗試。但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在霸權與反霸權的博弈中,沒有永遠的棋子,只有永恒的利益。
印度需要清醒認識到,配合美國對華圍堵,不過是替他人火中取栗;唯有正視本國的經濟結構,才是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才是正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