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清晨,古縣岳陽鎮張才村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落里,77歲的老農民張玉貴將一摞剛收集的農業科技類書籍仔細分類,端端正正擺放到“金玉書莊”的書架上。這個由土窯洞改建成的“金玉書莊”建于2004年,目前藏書超萬冊、借閱逾萬人次,成為太岳山區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張玉貴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是張才村當時唯一的初中生。1965年,張玉貴畢業回村后擔任起民兵連長,白天生產勞動,晚上看書寫字。煤油燈下,這個村里唯一的“文化人”萌生了集書的念頭。說干就干,他背起編織袋開始搜集書籍。不會騎自行車的張玉貴,用雙腳丈量了全縣的山山水水,走遍了全縣所有鄉鎮,最遠時一天徒步30公里,用編織袋背回了一冊冊舊書。
1986年至1988年,張玉貴參加了縣文化部門開展的收集民間故事、諺語、歌謠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他先后走訪了上百名老教師、老干部、老醫生、老農民、老藝人,學習到更多知識,收集到更多書籍。
看著藏書一年比一年多,張玉貴萌生出辦鄉村“圖書館”的想法,他希望孩童放學后能有個學習知識的途徑,村民種田養殖得到科學的指導,要“讓書本變成鄉親們的‘致富經’”。這一想法得到了縣圖書館的支持,專程送來了一批圖書和鐵皮書架。
2004年6月,張玉貴將一孔土窯洞收拾出來,把書架搬進去,將半輩子積攢的2000余冊圖書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金玉書莊”正式成立,向村民免費借閱。當年不通自來水、不通公交車的張才村,竟然有了“圖書館”,前來看書、借書的村民絡繹不絕,連門檻都被踏矮了三寸。
隨手拿起一本泛黃的《果樹修剪圖解》,書頁里夾著一片干枯的蘋果樹葉。張玉貴介紹,這是當年一名果樹種植戶做的特殊書簽,種植戶“照著書種蘋果,畝產翻了一番”。
“土秀才”辦起個人“圖書館”的事跡傳出后,很多人慕名前來,當地文化部門和一些老干部、教師紛紛向張玉貴捐贈圖書。他高興地作出一首小詩:“土埋金子發了光,翡翠寶玉出庫房;地下藏書進天堂,小小山莊書屋香。”
六十年堅守換來累累碩果:張玉貴的書莊藏書突破萬冊,借閱逾萬人次,榮獲首屆全國“書香之家”稱號。但張玉貴最珍視的,卻是一本借閱登記簿。老人摩挲著登記簿笑道:“去年臘月廿八還有人借書哩!”
這位老農民用一甲子的時光,在太岳山深處播下了最美的文化種子。
文/圖/視頻 臨汾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長波 柴云祥 祁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