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州長維亞切斯拉夫?格拉德科夫,在社交平臺公布了一組刺痛人心的數據: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三年半里,該州因烏軍襲擊已導致23名兒童死亡、167名兒童受傷。這一聲明再次將邊境地區的平民傷亡問題推向輿論焦點。
作為俄羅斯與烏克蘭接壤的“前線州”,別爾哥羅德州自2022年2月以來頻繁遭受炮擊、無人機襲擊及地雷威脅,其首府別爾哥羅德市更成為雙方攻防的“風暴眼”——2023年12月30日,烏軍對該市的集束彈藥襲擊曾造成14人死亡(含2名兒童)、108人受傷(含15名兒童),成為沖突中俄方單次傷亡最嚴重的平民襲擊事件之一。
格拉德科夫提到的兒童傷亡數據,是邊境沖突長期化的縮影。根據公開報道,僅2024年2月至5月,別爾哥羅德州便發生多起針對平民的致命襲擊:2月15日,導彈襲擊導致1名兒童死亡、4名兒童受傷;5月17日,無人機攻擊一輛載有家庭的汽車,造成一名4歲男孩及其母親死亡。州政府稱,烏軍使用的手段從傳統火炮擴展到無人機投擲地雷,甚至攻擊加油站和居民區,導致兒童在街頭、家中甚至校車上成為“隨機受害者”。
面對持續的人道危機,別爾哥羅德州近期成立專項基金會,承諾為21歲以下受襲兒童提供療養康復、特殊藥品及醫療器械支持。這一舉措被部分俄羅斯民眾視為“遲到的補救”,但也被質疑為“政治作秀”。
社交平臺上,有網友貼出2023年12月襲擊后醫院人滿為患的照片,質問:“為什么三年后才成立基金會?”另一派觀點則認為,在西方持續軍援烏克蘭的背景下,俄羅斯邊境居民已成“被遺忘的群體”,“基金會至少讓幸存者看到一絲希望”。
法律與倫理學者則聚焦于戰爭規則的失效。日內瓦公約明令禁止攻擊平民設施,但別爾哥羅德州的多起襲擊中,住宅、學校、加油站屢次成為目標。當一方使用集束彈藥,另一方以報復權為借口襲擊居民區,國際人道法便淪為一紙空文。俄烏沖突的“外溢效應”正使邊境地區陷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烏克蘭政府多次否認故意攻擊平民,并指控俄方“偽造傷亡以博取同情”。獨立調查機構“沖突觀察站”分析師瑪麗亞?彼得羅娃表示,俄烏雙方對襲擊細節的描述常存在巨大差異,“例如2024年1月別爾哥羅德襲擊中,俄方稱死亡18人,而烏方暗示這是俄軍防空系統誤擊所致”。這種“羅生門”使得,真相則湮沒于碎片化的信息戰中。
在這場沒有贏家的博弈中,別爾哥羅德州的兒童成為最沉默的群體。一名當地教師在匿名采訪中描述:“我們教孩子躲避空襲警報,卻無法解釋為什么世界容不下他們的童年。”或許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所寫:“戰爭中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活著的人必須學會與死亡共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