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統一了天下的周王室逐漸衰弱,各個諸侯國群雄并起,以逐鹿中原為最高目標。
每一個諸侯國之間有著實力上的不同,他們的力量對比,決定著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形勢和走向。
強國吞并弱國,弱國依附于強國,這是大動蕩時期固有的一種政治現象。
魯國作為濟水之戎的其中一個當事國,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開始,魯國并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在經過一定程度的經濟體制改革后,魯國在對外問題上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底氣和態度。
從和平友好到走向消亡,濟水之戎的格局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魯國的社會體制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
初稅畝制,改變實力
周天子建立天下統一的權力體系之后,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分封制。
所謂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領土范圍劃分成一個一個的部分,分別交到諸侯王手中,在諸侯王的領地上,他們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利。
他們可以召集士兵,可以訓練軍隊,享有土地所有權,還能對老百姓進行賦稅的收集,在每一片分封土地上,諸侯王就是說一不二的老大。
這一制度給周王朝后來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當諸侯王手中的勢力過于強大時,他們便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誰也不甘心屈居人下,誰都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魯國,便是其中一個著名的諸侯國,這是孔孟之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禮樂制度最早的發源地。
魯國最開始的第一任國主,是周公的親生兒子。
周公完全擁有成為周天子的實力,但他并無登頂天下的野心,只是一心一意輔佐周天子,并且完成自己的事業追求。
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聰明才智,把魯國這片領地治理得相當出色。
光從土地面積來看,魯國的土地其實并不遼闊。
但是由于國家實力不斷增強,魯國硬生生在一眾大國中闖出了自己的天地,不斷吞并周圍的弱小國家,壯大自己的勢力范圍。
春秋時期,由于孔子和孟子等思想家的出現,魯國成為了眾多諸侯國當中,最有資格承擔文化中心角色的國家。
這里是最早建立禮樂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體系的地方。
人民群眾的思想得到了大范圍發展,國家的文化一派欣欣向榮,魯國也因此逐漸壯大。
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文化只能代表國家軟實力,并不能與硬實力相提并論,即便是文化實力壯大,魯國的經濟基礎卻還是沒能跟上其他國家的發展腳步。
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一件迫在眉睫之事。
戰國時期來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戰國七雄霸占著七大領土,在政治實力上可謂是耀武揚威。
魯國作為老牌的強大國家,此時正逐漸走向沒落。
魯宣公作為魯國國主,實在無法眼睜睜看著國家走向下坡路,他決心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以此扭轉經濟體系,壯大本國實力。
他所做出的改革,就是初稅畝。
簡單來說,這一制度意味著政府承認土地私有。
不管是農民還是地主階級,他們都能對自己手中的土地享有所有權,而不僅僅是使用權。
不過在這一制度的管束之下,他們需要在每年的固定時間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賦稅,這是財政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
做出這一改革,魯宣公有著自己的考量。
若是強行把土地掌握在官府手中,農民沒有辦法完全被激發出生產積極性,地主階級也不能將手中的生產資源與土地完全結合。
久而久之,國家掌握著一大片土地,卻沒有辦法將土地轉化為經濟優勢,那這就是空談。
只有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土地,才是真正有作用的土地。
至少對于魯宣公來說,與其緊緊把握著所有權,不如試探著放權,以此來換取經濟收益。
要知道,一個諸侯國的發展與經濟可謂是息息相關。
諸侯國朝廷當中的官員每個月需要領取月俸,軍隊南征北戰需要后備資源補給,除去農業之外的其他產業還需要同步發展……
這一切,都需要錢來做支撐。
初稅畝給了魯國這樣的渠道,讓他們能夠通過征稅的方式,擴大自己的經濟實力,增加財政收入。
但是這一制度也為后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比如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整個封建時代最為惡劣的土地現象,地主階級為了剝削農民階層,瘋狂壓榨農民的價值,把所有土地資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農民要想種地,只能以相對廉價的方式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最后換取一點微薄的收益。
所有利益的大頭,幾乎全都被地主階層收入囊中。
而且當土地兼并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國家即使有心想要管控,也沒有辦法改變這一問題。
后來的魯昭公繼位之后,他又在軍隊當中做出了體系改革。
他所推行的中軍制度,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精兵簡政。
國家削減了對軍隊的開銷,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
軍隊也真正實現了精簡,每一個士兵都發揮了自己最大的價值,作戰效率也大大提升。
這一制度的改革,讓魯國在綜合國力上更上一層樓,至少在濟水之戎,魯國可謂是占據了說一不二的地位。
魯國與濟水之戎的來往十分密切,尤其是與眾多的民族之間,經歷過戰爭與和談,也有過友好往來,關系十分復雜。
在起起伏伏的政治格局中,魯國始終以捍衛本國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
他們做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壯大本國的實力,鞏固本國的權勢。
在與濟水之戎的交往中,魯國又有著哪些發展與改變呢?
友好往來,走向消亡
以濟水之戎為核心,魯國踏上了不斷發展的道路。
在那個大動蕩的年代里,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沒有辦法完全凌駕于其他國家之上,更沒有辦法強行出兵,吞并其他國家。
比如齊國,作為傳統老牌的強國代表,他們一直沒有喪失過稱霸天下的野心,也一直想做出嘗試。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帶領之下的齊國,其綜合國力遠沒有齊桓公領導之下的齊國強。
為了削減周邊國家的威脅,并且恢復齊國昔日的榮光,齊景公打算向魯國求助。
當時的魯國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國,如果兩國能夠通力合作,互通有無,一定能夠擁有一番建樹。為此,齊景公主動派遣使臣來到魯國,向魯國的國君表達了友好會談的意愿。
魯國同樣也很需要齊國這個助力,兩個國家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為了表示對這一場會談的重視,魯國特意邀請了在天下德高望重的孔子,請他作為大使,約定兩國關系。
孔子本就以服務政治為己任,接到這個命令,他自然是義不容辭,慷慨前往。
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夾谷會盟”,齊國和魯國也正式訂立盟約,兩國將通力合作,友好往來,共同應對外來的威脅和危險。
這一次“夾谷會盟”,為齊國和魯國爭取了大約十多年的和平,但是在盟約持續的過程當中,兩國之間也會產生矛盾和沖突。
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他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立場并不會完全相同,矛盾和沖突,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兩國都想對對方開戰,但他們都有所忌憚。
魯國忌憚齊國的實力,那個時候的齊國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擁有強大的軍隊,若是真正開戰,魯國一定沒有勝算。
而齊國忌憚魯國的文化和禮儀,畢竟魯國號稱禮樂正統,若是貿然開兵,齊國一定名譽全無。
他們迫于現實壓力,再一次做出決定,立即采取積極手段干預沖突,準備迎接第二次會談。
晉楚大戰爆發之后,魯國為了尋求庇護,主動找到齊國,想要與對方實現第三次合作。
這個時候,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強上許多,齊國出于外部環境的考慮,同意了魯國的要求。
于是濟水之戎第三次友好往來,又正式拉開序幕。
等到魯莊公即位之后,政治格局又發生了變化。
當時魯國和濟水之戎的關系逐漸惡化,魯國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兼并戰爭,實現了實力上的飛躍。他們和其他諸侯強國之間,必有一戰,包括齊國。
在兩國矛盾逐漸激化的情況下,長勺之戰爆發了。
這場戰爭標志著兩個國家徹底撕開了和平的面紗,開始以猙獰的面目來面對對方。
戰爭結束以后,濟水之戎所謂的友好往來,自然也就走向消亡。
這是動蕩時期發展的必然趨勢,畢竟和平和穩定只是暫時的,競爭和矛盾才是永恒的。
實力決定,外交關系
從魯國的外交關系和態度上,我們能夠看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對外態度。
在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極不穩定的階段,魯國需要緊急找到一個庇護者和合作者,這個時候,齊國對他們來說有著很大的利用價值。
與濟水之戎保持親密的關系,甚至不惜為此做出妥協讓步,這是魯國基于自身國情妥善做出的決定。
在經濟改革和兼并戰爭等因素的影響之下,魯國的實力逐漸壯大。
濟水之戎,他們已經不再需要,從最開始的友好往來到最后的消亡,這也是必然的結果。
魯國的實力,決定了魯國的態度,其實不只是魯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在外交場合,只能用實力說話。
今天的政治格局和國際關系,其實與古代社會本質上有著相同之處。
永遠不要相信他國所謂的友善,只有你真正強大起來,你的身邊才全是好人。
否則,再穩固的關系都有破滅的可能性。
說到底,時間決定一切。
結語:
濟水之戎關系的變化,反映著魯國實力的變化。
這是一個以文化正統自居的國度,是率先實行初稅畝的國度,也是外交政策極為靈活的國度。
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濟水之戎的問題上,我們也能看出一些外交領域的真理性觀點。
參考資料:
《左氏春秋傳》
《戰國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