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災害總是經常發生。
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滿意外的環境里,在如今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的情況下,各類災害爆發的頻率比以往更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也有了更多的災害預測手段和應對災害的方式。
在古代社會,科學技術沒有得到顯著發展,各類先進的儀器和設備都不存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遇到災難時,也會有一套符合時代要求的應對方式,漢朝末年,三國鼎立,自然災害頻頻爆發。
官方政府勢力減弱,救災力度大不如從前。
而在民間社會,老百姓自力更生,也摸索出了自救和自強的方法,這一時期的民間會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種種應對方式又有哪些可取之處?
人口交易,四處遷徙
古代的自然災害大致可以分為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以及生物災害三大類,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坍塌等情況,氣象災害包括洪水和干旱,生物災害最為嚴重的就是疫病。
不管是哪一類災害,最終都會導致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人民群眾無法正常進行生產勞動,各類資源儲備迅速消耗,資源快速枯竭,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困擾。
比如干旱,干旱會導致降水量減少,土壤水分流失。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無法及時得到最需要補充的水資源,只能干枯至死。
底層農民辛勤勞作,最終換來的是顆粒無收的局面,他們接下來一年的口糧,也不知該往何處尋找。
當一片地區發生相當嚴重的自然災害時,這里的社會生產力往往會快速下降,朝廷儲備的各種資源,也只能在短時間內維系民眾的正常生活。
時間一長,資源消耗殆盡,老百姓只能等死。
古時候沒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沒有浩大的引水工程,也沒有各種能夠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基礎設施,在天災面前,人們所能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他們無法增加農作物的供應量,只能在糧食被不斷消耗時,為了為數不多的生存資源而大打出手。
地主豪紳往往具有私人武裝隊伍,不同的勢力集團之間會發生爭搶,有時為了一袋糧食,可能會有三五十人喪命。
這就是殘酷的社會現實,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每一粒大米的價值都比一條人命更高。
有權有勢的人當然可以為了爭奪生存資源而大打出手,那些無權無勢的底層百姓,只能選擇人口交易。
古時候的人口交易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交換婦女,另一種是交換家中的未成年兒童。
第一種情況,其實就是人口販賣。
貧窮的底層農民家庭,他們會把家中的女性以極低的價格販賣給擁有一定生存資源的家庭,以女性的人身自由權來換取一點微不足道的糧食。
那時候許多農民會把自己的妻子賣給地主,而后用一頭牛把糧食拖回家,這點糧食,也就只夠剩下的家人吃上十天半個月。
至于這位被賣出去的女性,她要么會成為地主謀利的工具,自生自滅。
要么會成為生育工具,一直為地主生孩子,直到生出兒子為止;要么會成為性奴隸,終生不得自由。
對于三國時期的大多數底層男人來說,女人只是附屬品,隨時可以因為生命而丟棄。
至于販賣兒童,那就不得不提到易子而食的可怕社會現象。
在一個家庭中,成年男性是最主要的勞動力,成年女性有時可以作為輔助勞動力而存在。
只有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無法創造勞動價值,反而還會不斷消耗各種資源,因此也會被身在絕境的父母當成累贅。
其實販賣兒童,從本質上來說是交換兒童。
在交換時,古人會優先選擇家中的未成年女兒,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下,女兒成為了自己的父母最先拋棄的成員。
虎毒不食子,他們無法吃下自己的孩子,但是一旦發生交換,面對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就能為了生存而不管不顧。
至于自己的孩子在別人的家庭中會遭遇什么,他們完全能夠想象,可他們已經是自顧不暇。
在生死邊緣,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體系已經完全崩塌。
每一個人都像野獸一樣生活,求生存是最大的本能,他們拋棄了所有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道德標準,變成了動物。
還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放棄為人的基本底線,他們會選擇遷徙,遷到更加富裕的地方,遷到不受災害影響的地方。
東漢末年,東南方向往往比西北方向更加富庶,所以在那段時間的人口遷移大趨勢中,自西向東和自北向南,是最主要的兩條路線。
運氣較好的一部分成員,他們可以經過一路的顛沛流離,平安地到達目的地。
他們能夠在新的地方找到新的求生手段,不管是繼續種地也好,還是開拓家庭手工業也好,總之,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經能得到保證。
還有一部分運氣較差的人,他們始終在路上,從未找到目的地。
他們的戶籍還停留在原來的地方,所以也就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民,也成了官方政府最警惕的對象。
中國不同的封建王朝末年,都會有流民發起動亂,這一部分人以生命為代價苦苦掙扎,只不過是為了一點可憐的、能夠填飽肚子的糧食罷了。
那個時候的流民就像如今隨處可見的流浪狗一樣,可以被人肆意侮辱和踐踏,沒有人會為他們主持公道,更沒有人會伸張正義。
而運氣最差的一部分人,他們會死在遷徙的路上。
當人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時,外界的任何一點打擊,都有可能要了他們的性命。
他們抱著希望踏上遷徙的道路,還沒能找到合適的家園,他們就永遠閉上了雙眼。
種種自然災害,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無盡的傷害,民間老百姓無權無勢,他們能夠做出的應對手段,也僅僅是一些無力的掙扎罷了。
固守原地,重建家園
眾所周知,中國人最傳統的觀念就是安土重遷,土地是人們最大的生存基礎,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沒有人想要遠離自己的土地和家鄉。
有一部分鄉土情結很重的人,即便是遇到了慘烈的自然災害,他們也不愿意輕易離開家鄉。
在許多同鄉選擇遷徙時,他們會選擇固守原地,和同胞一起重建家園。
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他沒有辦法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沒有辦法扭轉一個產業的生產方式,但是當所有人團結起來,這份力量就不容小覷。
漢朝末年的田疇,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的家鄉遭遇了災禍,許多同胞流離失所,大家都對未來失去了所有希望。
有一部分人想勸他離開這里,可他卻始終放不下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他決定帶著大家一起走進徐無山,重建家園。
山林地帶位置隱蔽,所以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相對較小,相比起平原地帶來說,山林反而成為了他們最適合的居住地。
他們砍伐樹木,開辟農田,開墾荒地,興建相對簡單的水利設施,準備好了所有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
人們自覺自發地把田疇當作領頭人,聽他的號召,接受他的安排,尊重他的地位和決策權,在他的帶領下,大家在山林地帶開辟了一座新的家園。
山林中的野獸,隨處可見的野草和野菜,開墾的土地中長出的農作物,都能成為大家的食物,山林里豐富的泉水,也能為大家提供生存保障。
漸漸地,田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附近地區的災區群眾和流民,紛紛來到徐無山投奔他,這里的人數漸漸增加,一個成熟的組織也有必要建立起來。
毫無疑問,田疇成為了這個組織的主事人。
為了保證大家正常的生活秩序,他帶頭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法制和規章政策,要求所有人嚴格遵守,違規者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另外,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追求以后,他也考慮到了精神層面的東西。
跟著他一起來到山林當中的人,有許多都是小孩子。
小孩兒應該接受教育,他便建起了山林當中的學堂,給孩子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別人是占山為王,他卻是在建設山林,到最后,他甚至擁有了一支私人武裝部隊,其實力不容小視。
在一些平原地區,當地的地主和名門貴族會主動站出來,號召所有留在原地的平民參與勞動,重建家園。
眾志成城,人力雖然無法徹底戰勝天災,但團結大家的力量,人們便能在天災面前最大程度上保護自己。
尊重醫術,形成團體
前文提到,除了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之外,人們還有可能遇到瘟疫。
瘟疫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和致死率,一旦有人感染,整個地區都有可能淪為一座死城。
能夠戰勝瘟疫,并且能為大家指出一條明路的人,只有古代的醫生。
民間的醫生雖然沒有“編制”,但正所謂高手在民間,他們還是擁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擁有高超的醫術。
醫生們并不會固定待在某一個地方,他們的生活方式通常很像江湖俠士,走南闖北,治病救人。
隨著災情的加重,民眾對他們的依賴也會逐漸增加,他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漸漸便會形成一個團體,三國時期,不同地區曾出現過規模不一的教團,這些教團的前身,就是醫生團體。
當他們擁有足夠的追隨者以后,團體規模也就會不斷擴大,以至于形成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局勢。
古人在醫學上的認知并不完善,也不夠全面。
但是誤打誤撞的情況時常會發生,也有醫生能夠真正在瘟疫中起到作用,于是整個社會便形成了一股尊醫的風氣。
學習中醫,了解中醫藥文化,信賴中醫團體,這也是古人應對天災的一種方式。
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團結的力量總是異常強大,以集體的力量重建家園,這也是古人的閃光點。
結語:
各種自然災害的爆發總是無可避免,漢朝末年,災害頻發,民間百姓也自有應對災害的方式。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他們并沒能發揮充分的主觀能動性。
但結合時代背景來說,他們已經為了生存而作出掙扎,這一點便極為可貴。
參考資料:
《后漢書》
《中國流民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