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灰姑娘的水晶鞋,是童話故事中承載著想象和美好的載體。
那是一雙鑲嵌著水晶的高跟鞋,它和灰姑娘的腳剛好合襯,也為灰姑娘帶來了王子的關注,為她開啟了后半生的幸福生活。
每一位充滿著浪漫幻想的女生,或許都夢想著有朝一日穿上高跟鞋,走出屬于自己的風采。
高跟鞋,幾乎是成年女性鞋柜當中的標配。
但鮮有人知的是,高跟鞋最開始竟然是為了男人而發明的。
在中國和西方國家,高跟鞋有著不同的起源和傳說,如今這一深受女性寵愛的鞋類,曾經扮演過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西方社會中,關于高跟鞋的起源,有著哪些經典的傳說故事呢?在中國古代社會,高跟鞋又留下了怎樣的痕跡?
增高之鞋,男人發明
高跟鞋可以修飾腿部線條,也能修飾一個人身材的整體感官。
當穿上高跟鞋時,人們的身材將會變得更加修長,氣質也會變得更加耀眼。
有時尚專家說,高跟鞋是每一位愛美的女孩兒必不可少的單品,但實際上,它并不是女人的專屬,在西方社會,高跟鞋的起源和發明其實與男人有關。
最經典的一個與之相關的傳說,就是有關于路易十四的故事。
路易十四是法國國王,他是一位相當勤勉的君主,在位期間也創造了不少耀眼的成績。
提起路易十四,大多數法國人還是贊賞有加,對他的能力和才華表示高度認可。
作為君王,他擁有能力,擁有膽魄,無可挑剔。
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高限制了他的氣勢,讓他在很多重要場合無法全然發揮自己的權威氣概。
根據資料記載,路易十四的身高大約只有一米五六,對于一個男人來說,這個身高實在有些不太樂觀。尤其是對于一個身居高位的男人來說,一米五六只能讓他仰視別人,不太符合他的身份。
可人的身高由基因決定,并不會受到后天因素太大的影響,他想盡各種辦法,也不能突破生理上的限制,更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長高。
有一天外出騎馬時,馬蹄給了他莫大的靈感。
他發現,一匹普普通通的馬,當它的馬蹄越長越高以后,它整體氣質看上去更加雄偉,在人類面前,同樣也不再顯得渺小。
馬蹄的形狀,與歐洲社會早期高跟鞋的形狀極為相似,所以才有傳言說,路易十四設計高跟鞋,是從馬蹄的形狀里得到的靈感。
他回到宮殿以后,便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畫了下來。
他找來專業的設計師,把自己的要求告訴了對方,要求對方在最短的時間內為他設計出一雙能夠拔高身高的鞋子。
這就是最早的高跟鞋,它是為了男人而服務。
矮小的路易十四穿上高跟鞋之后,走起路來果然更加挺拔,在面對帝國大臣時,也更有氣勢,更有威懾力。
這雙高跟鞋,從此以后便伴隨著他的執政生涯。
作為君王的他,掀起了一股有關高跟鞋的時尚熱潮。
一時之間,法國眾多貴族紛紛開始效仿,并且在高跟鞋的設計和制作上花了極大的功夫。
他們會盡量設計出與腳的形狀更為貼合的高跟鞋,而且會在鞋面上鑲嵌寶石和鉆石,使之看起來更為華麗,更為耀眼。
高跟鞋不僅能夠幫助他們修飾身材,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這是第一種說法,也是最為普遍的關于高跟鞋起源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高跟鞋由著名畫家達·芬奇發明。
達·芬奇酷愛騎馬,在騎馬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問題。
每當他穿著平底鞋時,他的鞋底總是不能很好地與馬鐙貼合。
在騎行過程中,他的腳常常會從馬鐙中滑出來,有時馬兒的奔跑速度過快,他的雙腳還會因意外而受傷。
基于騎馬的需求,他發明了穆勒鞋。
穆勒鞋的前腳掌和后腳跟之間,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凹陷,也就是說,鞋底的中間位置,剛好可以卡住馬鐙,從此以后,他騎馬便變得更加安全,更加舒適。
受到他的啟發,亨利二世的妻子凱瑟琳有了新的想法。
凱瑟琳和丈夫的婚姻并不幸福,他們是政治聯姻,沒有感情基礎,所以婚姻生活也不會特別和諧。
亨利二世喜歡拈花惹草,凱瑟琳有時無能為力。
她認為,這是自己魅力不夠導致的,如果能夠給自身形象帶來改造,通過某種后天的方式,增加自己的魅力,或許這段婚姻會變得更為牢靠。
于是凱瑟琳借助達·芬奇發明的穆勒鞋,把鞋跟的長度不斷延伸,穆勒鞋也就變成了高跟鞋。
她本來身材有些豐滿,高度和寬度比例看起來不夠協調,但是穿上高跟鞋之后,她的高度增加,身材更為修長,整個人仿佛呈現出黃金比例。
凱瑟琳用一雙高跟鞋挽回了丈夫的心,這件事也傳為佳話。
所以不管是達·芬奇發明穆勒鞋,還是凱瑟琳改進版高跟鞋,它的起源,其實都在為男人服務。
在愛美這件事情上,女人比男人更有發言權。
歐洲貴族社會的女人發現男人在穿上高跟鞋后,整體氣質發生了顯著變化,她們便開始效仿,把高跟鞋當成了自己追求美麗的工具。
中世紀歐洲社會,貴族女子與高跟鞋幾乎如影隨形,通常情況下,一個女性在成年之后,必須要學會穿著高跟鞋自如走路。
這個標準仿佛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影響著歐洲貴族女性的生活方式。
也有不少人討厭高跟鞋,討厭雙腳被束縛的感覺,但是他們總會被冠上離經叛道的稱號,并且還需要前往教會接受教育。
高跟鞋本是美的象征,但是在日漸壓抑的歐洲社會中,它變了意味,變成了美對人體的壓迫,變成了社會潛意識對個體成員的身體剝削。
它就像束腰一樣,有時還會影響女性身體健康,這個陋習在歐洲社會根深蒂固,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太多貴族女性因此而受到了摧殘。
相比之下,平民女子反而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她們需要勞動,需要走路,高跟鞋顯然與她們的生活方式并不適配。
傳統而畸形的世俗觀念,對她們的影響也并不深刻。
中國高跟,從古傳來
中國歷史資料關于高跟鞋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朝。
史書中說,周朝的貴族女性已經穿上了圓頭高底的鞋子。
根據已經出土的各類文物和歷史學家的復原來看,當時的高跟鞋形狀與現在的形狀并不相同。
周朝時期的高跟鞋,增高的不僅僅是鞋跟,而是整個鞋底。
從鞋頭到鞋尾,每一個女性的鞋底都非常之厚。穿上這樣的鞋子,相當于站在了一個臺階之上,身高也會有所增長。
相比起大眾所熟知的高跟鞋來說,這樣的鞋底形狀,給女性的感覺其實更為舒適。至少女性的腳趾和腳后跟,不用以一種奇怪的扭曲踩在鞋中。
如今人們最為熟知的高跟鞋,或許是大家從清朝影視劇當中看到的花盆底。
花盆底并不是漢族女子的創造發明,它來源于滿族,從關外傳到關內。
穿上花盆底的感覺,就像踩高蹺。鞋子的增高部分大約在腳掌中心,增高部分的底部也是唯一可以與地面接觸的地方。
至于腳趾和腳后跟,在穿著花盆底的時候,完全不會與地面產生任何接觸。
可想而知,這樣的鞋子極容易造成崴腳之類的現象。因此清朝宮廷中的貴族女子,走路從來都緩慢端莊,不敢大肆奔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跟的鞋子也限制了女性身體的自由,限制了她們行動的自由。
社會傳統價值觀對女性的要求是端莊和溫柔,因此女性不能肆意奔跑,不能快步疾走,甚至連邁的步子都不能太大。
高跟鞋的存在,正是傳統價值觀念對女性的具象化束縛。
與如今社會上流行的高跟鞋形狀較為類似的,是民國時期的高跟鞋。
中西方文化在民國時期迎來了交流和融合的高潮,高跟鞋文化也從西方傳到國內,引領了一股時尚潮流。
一身小旗袍,一雙高跟鞋,一頭卷發,一張大紅唇,幾乎成為了那個時代時尚女性的標配。
女性的美,不管是身體上的美還是氣質上的美,都會通過這樣的配置,毫無保留地展露出來。
那時候上海最有名的時尚達人,非張愛玲莫屬,她在小說中描述的時尚女性的形象,正好與她自己的形象也極為貼合。
她很喜歡高跟鞋,晚年時在美國獨居,她都會穿上高跟鞋,發誓要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健康為重,合理穿搭
改革開放以后,高跟鞋在中國極為流行,不少年輕女性的鞋柜中,一定會有一雙或黑或白的高跟鞋存在。
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高跟鞋產生了不同的觀念。
研究表明,長期穿著高跟鞋,膝蓋以下的部位將會發生嚴重變形,尤其是雙腳的骨骼,將會變得更加畸形。
為了健康,專家建議,女性在不必要的場合,應當盡量減少高跟鞋的穿著頻率。
無可否認,高跟鞋確實對氣質的塑造具有相當明顯的作用。但沒有高跟鞋,女性就沒有魅力,沒有氣質了嗎?
并不是這樣,女性的美包括很多方面,并不應該被外在的身材或是形象所束縛,一個真正美麗的女性,首先應該是愛自己,愛自己身體的女性。
這樣的觀點也引發了網友們關于“服美役”的思考,這個詞語的意思是為了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自我身體的舒適感受。
如果長期穿著高跟鞋真的會影響健康,女性絕不應該為了追求美而讓度健康,包容自我,展現自我,這才是女性的魅力。
愛美之心,絕對不能狹窄化。一雙高跟鞋,也絕不能代表一個人的魅力。
有網友說:“千萬別讓高跟鞋,成為新時代的裹腳布。”
適可而止,掌握尺度,學會控制,這才最為重要。
結語:
很難想象,似乎天生為了女性服務的高跟鞋,其實最開始因男性而誕生。
新時代的高跟鞋穿著問題,引發了女性主義者的許多思考。接納一切關于美的感受和體驗,但是拒絕“服美役”的綁架,這才是新時代的進步女性應該做的事情。
參考資料:
《女性主義思考》
《法蘭西的前世今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