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石破茂內閣在最新民調中獲得的32.6%支持率,恰似日本政壇春日里的一抹寒霜。這個數字雖較三個月前27.6%的最低點略有回升,卻在歷代內閣的同期比較中顯得格外刺眼。當“沒有其他合適人選”成為近半數民眾選擇支持的理由時,這個政權已然陷入存在性危機——它既不是民眾真心擁戴的果實,也非政治博弈的勝者,更像是選民在無奈中抓取的救命稻草。
這個民調數據呈現出令人警醒的代際認知鴻溝。60歲以上老年群體46.8%的支持率,與年輕群體24.7%、中年群體33.9%的數字形成刺眼對比,這種斷崖式下跌的曲線,恰是日本社會結構性矛盾的投影。當安倍晉三內閣時期各年齡段支持率均能保持在67%以上的奇跡成為歷史,石破茂內閣的代際溫差揭示出更深層的政治信任危機。
日本年輕一代對政治的冷感與疏離,折射出政策敘事能力的全面失效。他們成長于“安倍經濟學”的夢幻年代,親歷了政策口號如何轉化為現實紅利。而今的石破茂內閣,既拿不出“三支箭”這般具象化的政策圖騰,也缺乏數字時代應有的傳播智慧。當石破茂首相被貼上“無政策魅力”的標簽,年輕一代自然選擇用腳投票,這種疏離終將演變為政治參與的結構性缺失。
“別無選擇”的支持率背后,是日本政黨政治的制度性悲哀。在自民黨一黨獨大的政治生態中,反對黨勢力長期孱弱,導致民眾即便對執政黨失望,也難以找到替代選項。這種“假性穩定”看似維系了政權延續,實則暗藏巨大風險。當支持理由從“期待政策”異化為“沒有更差”,政治信任的根基已然蛀蝕。
歷史經驗值得鏡鑒。安倍晉三內閣初期31.6%的“經濟政策期待值”,通過量化寬松、財政刺激等具體舉措轉化為真實獲得感。而石破茂內閣6.1%的經濟政策期待值,既暴露了政策工具箱的匱乏,更反映出政治營銷能力的代際斷檔。在全球化逆流與地緣沖突升級的當下,缺乏戰略定力的政權注定難以凝聚民心。
日本自民黨支持群體支持率從65%跌至58.5%的軌跡,日本公明黨支持率跌破50%的警報,預示著傳統票倉的松動。商品券丑聞猶如照妖鏡,既暴露出政權運營的粗鄙,更折射出政治倫理的失范。當既得利益集團的私相授受成為政治常態,民眾對“政治清廉”的最后幻想也隨之破滅。
夏季日本參院選舉的逼近,將這場政治信任危機推向臨界點。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之上。石破茂內閣如果不能拿出超越“安倍經濟學”的政策范式,僅憑現有施政慣性,恐將在民意的退潮中失去最后的機會窗口。政治鐘擺的擺動規律告訴人們,當政權失去改革動能,體制性衰敗往往比預期來得更快。
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石破茂內閣的困境折射出“后安倍時代”日本政治的整體迷茫。這個曾經創造“平成景氣”的國家,如今在數字化轉型、少子老齡化、地緣戰略重構等時代命題前顯得手足無措。民意的懸崖邊緣,既是對執政者的警示,更是對治理體制革新能力的考驗。當“無政策魅力”成為政治常態,日本需要的或許不是修修補補的政策調整,而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政治覺醒。這場覺醒的起點,在于直面代際斷裂的真相,重建政策敘事的魅力,更在于打破既得利益藩籬,讓政治真正回歸民眾福祉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