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尤其是消化道癌癥,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由于早期癥狀隱匿,許多患者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針對如何早期發現癌癥,腫瘤標志物升高是否意味著患癌等問題,我們特地專訪了河南省腫瘤醫院知名專家陳小兵教授,為大家帶來權威、實用的消化道癌癥防治指南。
一、警惕“沉默的殺手”,消化道癌癥的早期信號與篩查
陳小兵教授提醒,若出現以下異常信號,需高度警惕:一是餐后頻繁打嗝、腹脹,尤其是長期反復發作;二是大便顏色變黑,呈柏油狀,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三是短期內體重驟降,如半年內無緣無故減輕10斤以上。這些癥狀看似普通,卻可能是胃癌的早期預警,切莫掉以輕心。
早期篩查是戰勝胃癌的關鍵。陳小兵教授建議,40歲以上人群應每2~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這是發現早期病變的“金標準”。對于有胃癌家族史或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風險更高,需縮短篩查間隔,每年檢查1次。
胃癌的防治重在“早”字。提高健康意識,識別細微癥狀,定期科學篩查,才能有效遏制這一“沉默殺手”的威脅。
二、腫瘤標志物升高=患癌?
腫瘤標志物是體檢報告上常見的指標,如CEA、CA19-9、CA72-4等,它們就像身體的“健康警報器”。陳小兵教授提醒,這些指標升高并不等同于患癌,誤報率其實很高。例如,CEA(癌胚抗原)升高可能是胃癌的信號,但也可能只是胃炎、腸炎,甚至吸煙也會導致其輕度上升;CA19-9升高可能提示胰腺癌,但更多時候與膽結石、胰腺炎等良性疾病相關。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志物臨床應用指南》明確指出,腫瘤標志物的解讀必須結合動態監測和綜合判斷,單憑一次檢測結果無法確診癌癥。
那么,體檢發現腫瘤標志物升高該怎么辦?陳小兵教授建議分三步走:
第一步:別慌,先復查。單次指標升高可能是檢測誤差或短期炎癥影響,建議1個月后復查,觀察數值變化。
第二步:排查原因。如果指標仍然偏高,需結合其他檢查手段,如胃鏡、腸鏡、CT或超聲等,排查可能的疾病。例如,CA72-4升高可能與胃癌相關,但需胃鏡確認;CA125升高可能是卵巢癌,但也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或盆腔炎。
第三步:觀察趨勢。如果標志物持續上升,尤其是成倍增長,則需進一步檢查,如增強CT、PET-CT或活檢,以明確診斷。
案例:
患者CA72-4長期偏高,但無不適癥狀,最終胃鏡檢查發現早期胃癌,手術切除后指標恢復正常,預后良好。
腫瘤標志物的真正價值在于動態監測和早診早治,而非單純依賴單次檢測。
三、破除“畏鏡”心理
提到胃鏡檢查,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恐懼——怕疼、怕惡心、怕難受。陳小兵教授指出,這種恐懼大多源于對胃鏡的不了解,其實現在的檢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做到無痛、快速、安全。如無痛胃鏡(通過靜脈麻醉減輕不適)或膠囊胃鏡(吞服微型攝像頭完成檢查)目前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既能保證準確性,又能提升體驗感。此外,無痛胃鏡只需靜脈注射麻醉藥,患者“睡一覺”的功夫,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檢查,全程毫無痛苦。
如果仍然感到緊張,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1.提前了解胃鏡流程。通過觀看科普視頻或閱讀相關介紹,熟悉檢查步驟,消除對“未知”的恐懼。
2.讓家人陪同。檢查時若有親友在身邊,不僅能緩解焦慮,還能在術后短暫休息時得到照顧。
3.選擇上午檢查更省心。只需前一晚禁食,檢查完成后很快就能恢復飲食,不影響正常生活。
陳小兵教授強調,胃鏡是篩查早期胃癌的“金標準”,一次檢查結果正常,通常可保5年無憂。絕大多數的患者做完胃鏡后都會感嘆:“原來根本沒想象中那么可怕!”與其因害怕而拖延檢查,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如勇敢邁出這一步。畢竟,短暫的“畏鏡”心理,遠不如早期發現病變來得重要。
四、抗癌食物是“智商稅”嗎?科學飲食防癌指南
近年來,“抗癌食物”的概念被廣泛傳播,大蒜、西蘭花、綠茶等食材被冠以“防癌明星”的稱號。然而,陳小兵教授指出,這些食物雖然含有某些抗癌成分,但單純依靠它們來預防癌癥,效果極其有限,甚至可能陷入“偽科學”陷阱。
1.抗癌成分≠抗癌效果
科學研究確實發現,大蒜中的大蒜素、西蘭花中的蘿卜硫素等成分在實驗室環境下能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問題在于,實驗中使用的通常是高純度提取物,且濃度遠超日常飲食攝入量。例如,要達到實驗中抑制胃癌細胞的大蒜素濃度,一個人每天需要吃下50頭大蒜——這顯然不現實。同樣,喝幾杯綠茶或吃幾顆藍莓,攝入的抗氧化物質也遠不足以直接影響癌癥發展。
2.整體飲食模式才是關鍵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某些地區胃癌發病率較低,或與飲食習慣相關,例如山東蒼山是大蒜產區,當地居民胃癌風險較低。但陳小兵教授指出,這并非單純因為大蒜,而是因為他們整體飲食結構更健康——少吃腌制食品、多攝入新鮮蔬果、營養均衡。換句話說,防癌的不是某一種“超級食物”,而是科學的飲食模式。
3.“彩虹原則”:真正的防癌飲食指南
那如何吃才能健康?陳小兵教授推薦遵循“彩虹飲食法”,即每天攝入5種以上顏色的天然食物,確保營養多樣化:
·紅色(西紅柿、紅椒):富含番茄紅素,抗氧化;
·黃色(胡蘿卜、南瓜):β-胡蘿卜素護黏膜;
·綠色(菠菜、西蘭花):含葉綠素和膳食纖維,促進代謝;
·白色(大蒜、洋蔥):含硫化合物,輔助免疫調節;
·黑色(紫甘藍、藍莓):花青素抗炎。
此外,減少加工肉、高鹽食品、酒精的攝入,控制燒烤和油炸食物的頻率,比迷信“抗癌食物”更有實際意義。
五、晚期癌癥的救治空間,現代醫學帶來新希望
“晚期癌癥”這個診斷曾讓無數患者和家庭陷入絕望,但陳小兵教授指出,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即使是晚期癌癥患者也能獲得更長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如今,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創新療法正在改寫癌癥治療的格局,讓“帶瘤生存”成為可能。
以HER2陽性胃癌為例,過去這類患者生存期往往不足1年,但現在通過靶向藥物聯合化療,中位生存期已延長至2.5年左右。類似的突破也出現在肺癌、乳腺癌等領域,特定基因突變患者甚至可以通過口服靶向藥實現長期控制。
對于年老體弱的患者,傳統化療往往難以耐受。現在醫生可以采用“溫和化療+免疫維持”的創新模式,比如每周小劑量紫杉醇配合免疫藥物,既能控制腫瘤進展,又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案例:
70歲的李爺爺采用溫和化療+免疫維持的方案后,腫瘤體積縮小了一半,現在每天過著遛彎、下棋的正常生活。
這種“細水長流”的治療策略,讓更多患者實現了生存質量與生存時間的平衡。
除了醫學治療,心理調適同樣重要。陳小兵教授建議患者:加入病友群和其他患者交流經驗,減少孤獨感;記錄自己每天的癥狀和心情,方便醫生調整方案;每天花10分鐘靜坐,緩解焦慮。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卻能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陳小兵教授特別強調,癌癥治療領域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突破。“今天治不好的病,明天可能就有新藥問世。”他呼吁患者永遠保持希望,積極配合治療。在這個醫學快速發展的時代,晚期癌癥患者迎來的不再是絕望的終點,而是充滿可能的新起點。堅持就有希望,活著就有奇跡——這正是現代醫學帶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
受訪專家:河南省腫瘤醫院陳小兵教授
采編:康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