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織夢·繪彩——紡織藝術品的奇幻之旅”在閔行區虹橋鎮文體中心展陳,吸引眾多居民前來參觀。其中,虹橋鎮本地手作人史鶯的作品尤為引人注目,她以獨特的創意和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紡織藝術注入了新活力。
從宮廷補繡到布藝貼畫
布藝貼畫又稱宮廷補繡,原先用于“打補丁”。隨后逐漸發展為一種以布料為主要材料,通過剪裁、拼貼、縫制或粘合等手法創作的裝飾性藝術形式,結合繪畫的構圖與紡織品的質感,以純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現出豐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布藝貼畫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最初是后宮嬪妃為打發時間而制作。明清時期在民間主要用于裝飾腰兜、鞋子、衣服、小孩帽子以及家庭日用品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布藝貼畫逐漸演變為單獨構圖的民間藝術品,題材也變得豐富多彩,從歷史名畫、自然風景、花鳥魚蟲,到古代侍女、梅蘭竹菊等。
藝術世家,科班淬煉
虹橋鎮本地手作人史鶯,是布藝貼畫技藝的代表性傳承者。她曾就職于工藝美院,有專業的油畫背景,母親是旗袍制作工藝師。她師從布藝貼畫劉光彩、藥斑布柳玉成、香囊陳杏芝等老師,擅長藥斑布印染、布藝縫制、貼畫、刺繡、粘土、油畫等。
“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史鶯介紹,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這樣的說法,比如牡丹象征富貴(花開富貴)、魚隱喻“有余”(年年有余)、松鶴代表長壽等。裝飾圖案除了體現視覺美感外,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吉祥象征。
一幅名為《虹橋老屋女孩》的作品,采用了布藝和油畫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也是由劉光彩和史鶯共同完成的布藝貼畫。作品中,背景是青瓦白墻的古鎮村落,近景是身著鄉村服飾的女孩,頭戴青布白花頭巾,手里拎著竹籃,正從一棵柿子樹下走過。紅彤彤的柿子掛在枝頭,映得女孩的臉頰都紅了……史鶯完成油畫基底后,劉光彩用布藝貼畫完成人物創作,將曾經的虹橋鄉村風光以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畫面栩栩如生。
史鶯介紹,該作品在粗糲與細膩、傳統與當代之間,構建了一份視覺化的鄉愁檔案。通過布藝貼畫的方式將兒時記憶中的場景呈現出來,希望可以“留住鄉愁”,啟發大眾關注手工藝的當代敘事手法。
歡樂友愛的大家庭
找圖、描邊、分解……關于布藝貼畫創作的步驟,史鶯娓娓道來。“布藝貼畫并不難,做好的關鍵在于細心與耐心。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發現手工的樂趣。”
以展廳長卷圖作品《虹橋源》為例,這是一幅“牛仔創意作品”——史鶯和她的學員們拿出家里不穿的牛仔褲,將環保理念融入布藝創作中,留裁、拼疊,勾勒出極具生活氣息的水墨虹橋鎮老景。湊近看可以發現,在老屋的制作上,有些屋子顏色深一點、有些則淺一點,這是因為每家的牛仔褲顏色都不相同,才構成了這幅獨一無二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鎮政府支持下,虹橋鎮華光城居民區開設手工布藝班,定期免費授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學員,有些學員已經加入班級8年了。“堅持下去的最好動力莫過于‘喜歡’,一群喜歡手工制作的朋友聚在一起,拿出家里閑置的防塵袋、被套、舊衣服,共同創作新作品,我們也在過程中收獲了深厚的友誼。”史鶯說。
“創意”和“與時俱進”是藝術創作的靈魂。史鶯表示,下一步,自己將結合年輕人喜歡的二次元元素,設計發卡、胸針、包袋等相關文創作品。在文化傳承上,計劃通過傳統技法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式,設計更多與現代家居相配套的裝飾畫,打造獨特的家居美學。
記者:徐宇揚
供稿:閔虹
初審:陳夢玲(實習)
復審:范仲毅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