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一位 00 后女子馬女士,先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不幸遭遇電信詐騙,損失 1600 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未選擇向警方求助,而是輕信網絡上的虛假信息,試圖借助 “黑客” 之力挽回損失,結果再次落入騙子精心編織的陷阱,又被騙走 4000 元。
據悉,馬女士在收到虛假招聘郵件后,下載了一款投資理財APP,向對方轉賬1600元后察覺異常。但令人意外的是,馬女士并未選擇報警,反而點擊網站廣告聯系所謂“黑客”追款,結果被要求繳納4000元“防惡意追回保證金”二次受騙。直到發現手機里多個未接的“96110”反詐電話,她才如夢初醒,驚覺落入連環騙局,最終無奈前往派出所報案。?
警方憑借專業的刑偵手段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很快鎖定了兩次涉詐的犯罪嫌疑人袁某。袁某到案后,對自己的犯罪行為供認不諱。據其供述,他曾將自己的銀行卡賬戶及密碼提供給他人,或許是良心發現,或許是畏懼法律制裁,他表示愿意積極退還馬女士全部被騙資金。目前,袁某已被徐匯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而對其余犯罪嫌疑人的調查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回顧這起案件,馬女士為何會如此輕易地落入二次詐騙的陷阱呢?從心理層面來看,當人們遭遇詐騙后,往往會陷入極度的自責、焦慮與恐慌之中,急于挽回損失的心理會使他們喪失應有的理性判斷。此時,騙子利用受害人的這種心理,拋出看似誘人的 “解決方案”,受害人便極易上鉤。就像馬女士,在初次被騙后,內心充滿了不安與懊悔,迫切想要彌補損失,這種急切的心態讓她在面對 “黑客” 的詐騙手段時,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性,盲目相信了對方的說辭。?
網友評論中,既有“交過智商稅才懂社會險惡”的年輕群體自嘲,也不乏“平臺為何放任虛假追款廣告”的質疑聲。有網友評論道:“太心疼她了,被騙一次已經夠慘了,沒想到還會陷入二次詐騙,希望她以后能提高警惕?!?也有網友反思道:“這女的被騙不足為奇,智商真是讓人無語??!這也提醒我們,遇到問題一定要冷靜,千萬不能病急亂投醫,要相信警方,走正規途徑解決問題。”
這類“二次詐騙”實質是人性弱點的精準打擊。詐騙分子深諳心理學中的“損失厭惡”效應:當人們面對已發生的損失時,愿意承擔更高風險試圖彌補,卻忽略新風險可能帶來更大傷害。這也說明民眾的反詐意識亟待提升。
在網絡環境日益復雜的當下,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電信詐騙的潛在目標。所以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提高自身的反詐意識和防范能力,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選擇向警方求助,切勿輕信網絡上的虛假信息,以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