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個家庭兩位老人,他們都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嗎?
在這樣一個由病人們主導的混沌的生活環境里,你有沒有勇氣面對?又是否知道該怎樣面對?
當你聽了今天的故事之后,你會對“事在人為”、“逆境生存”有更深入地了解,也許也會讓你在以后深陷困境的時候,有更多的應對辦法。
父母的“橡皮擦”晚年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方紅權,2019年,一場與他們家完全沒關系的車禍,讓他的父母雙雙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癥”。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聽我講給你。
一場明明是陌生人發生的交通事故,方紅權的母親在事故現場整整發了5個小時的脾氣。
不管方紅權怎么勸說,母親就是不離開,就好像這起車禍是發生在他們家的一樣。
這讓方紅權不得不聯想到母親之前的所作所為。
在央視的紀錄片里,他接受采訪說,從2016年的時候,母親的記憶力變得很差。
她會把鍋碗瓢盆拿到臥室,旋即就忘記了自己做過什么和要做什么。
在廚房里瘋狂尋找“失蹤”的廚具,急得滿頭大汗,抱頭痛哭說:“家里進了賊。”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了方紅權父親的身上。
原本他以為,這只是兩位老人年紀大了,記性不好,但通過那場讓母親“發瘋”的車禍,他逐漸感覺到事情的不對。
隨后,方紅權帶著父母去醫院做了檢查,很不幸,兩位老人幾乎同時罹患了“阿爾茨海默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年癡呆”。
根據網上能查到的內容,世界衛生組織披露;
我國60周歲以上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已經超過了1000萬,且每年新增病例達到了驚人的30萬,位居世界首位。
且以這樣的速度繼續下去,2050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將會飆升至2700萬。
毫無疑問,這種被稱作“漫長的告別”和“大腦橡皮擦”的疾病,已經逐漸趨于常見化。
那么面對這樣的困境,方紅權又該怎么做呢?
我與父母斗智斗勇
網上有一位“網紅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是一位老爺爺。他的記憶非常混亂,總是覺得自己還是年輕時當兵的19歲帥小伙。
他曾指著自己的老伴問對方是誰,女兒回答是他的愛人。沒想到老人家根本不相信,說:“不可能,你說你是我老伴,有什么依據?”
同樣方紅權父母的記憶也是錯亂的。
他們有時以為自己是少年,有時以為自己的青年,有時他們還以為二人是剛剛成親,收拾行李嚷嚷著要回老房子。
老房子?那是方紅權父母的起點,但早在1980年,那所房子就已經被拆除了。
回去也什么都看不到,反而會加深這對老夫妻的疾病。沒辦法,方紅權只能不斷地開動腦筋,幫父母分散注意力。
那次,二位老人又要收拾行李離開,方紅權看到父親將行李扎得很漂亮,突然靈機一動。
他從外面買了兩朵掛在胸前的大紅花,像“領導表彰”一樣,獎勵給父母。
他獎勵父親“行李收拾得漂亮”,獎勵母親“指揮得好”,沒想到還真有效果。兩位老人就捧著這兩個大紅花,開心了兩三個月。
但這種刺激總會有個頭,一天方紅權回家,就看到父母又將行李收拾好,這回他也想到了辦法。
既然老家回不去,那回一回父母朋友的老家不犯毛病,興許對二位老人的病還有積極作用。
于是方紅權就帶著父母,去了他們老同學的家里。
雖然父母嘴上還牽掛著自己家的老房子,但走過這一次之后,他們的病情又穩定不少。
就是這樣,方紅權有時候是兒子,有時候是鄰居,有時候是領導,不斷地配合生病的父母,通過時時刻刻的表演,安慰雙親的病情。
但家里有這樣兩位患者,說不累那是假的,而更重要的是,方紅權并沒有一個百試百靈的方法,在父母發病的時候就能立即控制住他們。
終于有一天,他找到方法了,還能幫父母湊點醫藥費。什么啊?方紅權選擇了用“社交媒體直播”的方法。
他每天打開社交媒體上的直播,告訴父母現在是在開會,而手機那頭的觀眾就是與會人員。
二位老人都非常配合,很快進入角色,尤其是他的母親,對著鏡頭大大方方地說道:“歡迎各位參加本次會議。”
而屏幕那頭的“與會人員”,也在得知真相后,心照不宣地配合著兩位病人。
方紅權的父親以前是會計,算盤打得很好。
方紅權就給父親買了算盤,在直播間打算盤給觀眾看,這樣又能分散父親的注意力,還能幫他活動大腦,對抗病魔。
而“與會人員”們,也不斷地給老人家出著問題,是不是還夸獎他是一位好會計。
說到這,是不是不免發笑?這是把方紅權逼成了什么模樣,連這種辦法都能想的出來?
但有網友一語道破方紅權背后的心酸:“哪有那么多歡樂啊,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是啊,哪有那么多歡樂啊……
我要堅持下去
你覺得方紅權快樂嗎?表面上看,他好像是樂天派,但不為人知的是,他其實是一位重度抑郁癥患者。
很難想象方紅權的內心會有多么痛苦。
面前就是他無比熟悉的親人,是那對不管天打雷劈還是風吹雨打都保護自己的父母。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不認識自己曾經用生命守護的兒子。
不止如此,方紅權有時還要在父母面前完全拋棄屬于兒子的身份,擔任其他角色,配合他們的發病。
又有幾個人,能接受這樣巨大的心理落差?
但方紅權貌似已經經過長期的照顧,找到了打開心結的那扇門。
一天夜晚,方紅權在房間里痛哭,他心疼自己的父母,也心疼自己。哭聲太大。
母親被吵醒了,她默默地走到方紅權的身邊,那一刻,她無比清醒。
母親的眼神、語氣又回到了曾經的狀態,她撫摸著兒子的頭,問是誰欺負了兒子。
那一刻,方紅權真正理解了——父母還是父母,他們只是病了,而不是變了,更不是沒了。
就像感冒一樣,你能說感冒發燒且虛弱的你,就不是你了嗎?
也許正是這種信念,托舉著方紅權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的故事打動了觀眾,打動了媒體,也打動了自己的孩子們。
他說過,自己永遠不會放棄,他的孩子們也有樣學樣,說要做個孝順的好兒子……
這種無私且充滿希望的堅守是最動人的,就像“ABC”理論中提到的那樣:事件(A)本身不會決定結果(C),人的信念(B)才是關鍵。
作為重度抑郁癥患者,相信方紅權不止一次被疾病裹挾著想要放棄一切,但信念曙光總能著涼他絕望的陰霾。
他重構了自己對父母和疾病的認知,將父母對他的遺忘;
視為“疾病導致的行為”,而不是“情感的背叛”,而這正是他以重度抑郁癥患者一直堅守不放棄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阿爾茨海默癥病人,都需要家人介入治療,這符合馬斯洛“歸屬與愛是人的重要需求”的理論。
但社會的介入也同樣要提上日程。就像是那些在方紅權直播間留下愛心的“與會人員”,社會的關懷也更能給方紅權一家源源不斷的力量。
我國思想家蒙田說過這樣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良藥。”
我們希望所有的阿爾茨海默癥病人和堅守照顧他們的家人,都能沖破困頓,走向更有希望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