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20日,“第一期非遺中醫正骨療法傳承培訓班”在河北省承德市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正骨療法傳承人及中醫骨傷專家、學者、醫師等300余人現場參加培訓班。培訓班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主辦,承德醫學院、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承辦,頸復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開班儀式現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中醫藥委員會會長曹洪欣在致辭中指出,中醫骨傷學擁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診療手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骨傷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中醫正骨療法作為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相關項目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占有很大比例。他表示,希望通過舉辦中醫正骨療法專題培訓班,推進中醫正骨療法保護傳承,培養凝聚一批學術領先、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的高層次中醫正骨療法人才,推進建立體系完備、梯次合理的中醫正骨療法傳承人隊伍,確保中醫正骨療法代代相傳,為健康中國建設及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醫正骨”力量。
曹洪欣會長致辭
承德醫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瑞婷在致辭中指出,承德醫學院建校80年來,始終扎根塞外,服務社會,培養了5萬余名畢業生,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一帶一路”沿線的南亞和非洲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學院一直是推動中醫事業發展的堅定力量,全力支持發展中醫教學,傳承中醫文化,推進中醫研究,經過五十年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本科、碩士層次的中醫人才,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優秀成果。她表示,中醫正骨療法的傳承,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醫骨傷科學的理論與實踐,為現代醫學提供寶貴的借鑒。
王瑞婷副院長致辭
頸復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沈明在致辭中表示,公司始終堅持走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之路,致力于打造中國中藥風濕骨病龍頭企業。公司主導產品頸復康顆粒是國內首個治療頸椎病類中成藥,“腰痛寧組方及其藥物炮制工藝”于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頸復康藥業將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好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讓腰痛寧膠囊更好服務腰腿痛患者。
李沈明董事長致辭
全國名中醫,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醫正骨療法”代表性傳承人孫樹椿教授在授課中揭開了中醫骨傷學科發展歷程中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1977年,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成立之際,為促進南北學術交流的規范化與標準化,“骨傷”這一專業術語正式確立,標志著該領域學術話語體系的初步統一。孫教授以深厚的學術積淀,系統梳理了“中醫”名詞的源流,從文化傳承視角深入剖析了中醫的哲學內涵與科學特質。他以時間為軸,生動勾勒出中醫骨傷學科從歷史走向現代的清晰脈絡,不僅對清宮正骨的源流考證,更從脈系傳承、理論體系構建到特色診療技術等維度,展開了全方位的學術解構。同時,他結合臨床實踐,對常見疑難病癥的特色中醫正骨療法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解析。另外,孫教授向中醫骨傷同仁發出倡議:當代中醫骨傷工作者應肩負起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歷史使命,既要賡續中醫骨傷的智慧結晶,更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學科創新發展,讓中醫骨傷更好造福世界人民。
孫樹椿教授授課
孫樹椿教授學術繼承人、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運動醫學二科主任王尚全教授圍繞清宮正骨的學術思想、特色手法及輔助治療等內容展開授課。他指出,清宮正骨的學術思想核心在于“強調筋喜柔不喜剛,注重辨質施術與辨病辨證結合,內治與外治相輔。”其手法治療原則為“輕柔透巧;動靜結合,主動為主;筋傷辨治,氣血為要。在特色手法的運用方面,清宮正骨流派已形成嚴謹的“手法處方”。王教授表示,手法治療處方同藥理處方相似,手法技術類型的選擇如同試劑種類的選擇,手法的方法和體位如同藥品的給藥途徑,手法的使用力度及直接手法或間接手法的選擇如同藥物的強度和劑量,手法的重復次數、治療時間、療程如同藥品的總量及給藥頻率。為便于學員更好地掌握特色手法的規范操作,王尚全教授與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王成遠副主任醫師現場示范了旋提手法、腰椎間盤突出癥三板法、坐位旋轉復位法等手法。
王尚全教授授課
王尚全教授與王成遠副主任醫師(中)示范清宮正骨手法
近年來,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發病率居高不下,嚴重威脅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及身心健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副會長、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肖魯偉教授和浙江省中醫院脊柱側彎中西醫診療中心陳韶主治中醫師共同圍繞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矯正技術進行授課。他們認為后天不足、運動缺乏、特定或單一運動、“矮小癥”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等已經成為了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高危因素。他們表示,中醫藥治療該疾病具有獨特優勢,能夠從整體觀念出發,內外兼治,采用“整體+局部治療結合”的綜合療法,構建起從預防到治療的全周期管理體系。據介紹,浙江省中醫院脊柱側彎中西醫診療中心基于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將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分為脾胃失調型和筋失所養型兩大類,并據此制定了個性化的中藥處方。在手法矯正方面,提出“凹側筋縮骨錯為主脊柱失衡”,創立“推拿脊柱平衡法”。該法聚焦凹側,通過“三部推拿技術”實現精準治療。此外,他們將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分為未病期、平穩期、進展期、成熟期四個階段,并針對各階段特點總結形成中醫主導下的分期論治方案,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指導。
肖魯偉教授授課
陳韶主治中醫師授課
“羅氏正骨法”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該療法以手法檢查、手法診斷、手法治療著稱。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羅素蘭教授及其學術經驗繼承人姜昆主治醫師圍繞羅氏正骨四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授課。羅素蘭教授指出,“羅氏正骨法”的手法有三個特點:一是根據患者不同的身體條件,年齡大小,患病時間等采用不同手法;二是靈活應變,結合治療與恢復過程中疾病演變及手下觸覺感悟,變換手法;三是手法輕而不浮有透力,重而不滯無澀感。羅教授提示,巨大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或脫出癥慎用或禁用手法;疼痛水腫急性期患者為相對禁忌癥,不進行大重量的拉壓治療;較嚴重的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超(Ⅱ°)以及脊柱骨轉移病患者為相對禁用癥,原則上不施用手法。“羅氏正骨四法”——俯臥側扳法、俯臥手肘壓法、坐位旋轉復位法、坐位屈伸法是羅氏正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特色,羅素蘭教授結合具體病例,詳細講解了其運用。預防腰椎間盤突出同樣重要,羅教授給出了“預防調護”綜合方案,提醒避免久坐久站,注意防寒保暖,并通過屈髖拉伸、腰背后伸等運動及揉按腎俞穴等穴位進行預防。姜昆主治醫師則現場示范了“羅氏正骨四法”,助力學員更好地掌握該法的臨床應用。
羅素蘭教授授課
羅素蘭教授和姜昆主治醫師(左一)示范羅氏正骨四法
“平樂郭氏正骨法”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歷經八代傳承實踐,已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此次培訓班上,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名中醫郭珈宜教授和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李峰副主任醫師圍繞“平樂郭氏正骨法”的特色診療技術及在肩周炎防治中的應用與退行性骨關節病防治平衡觀進行授課。郭珈宜教授介紹,“平樂郭氏正骨法”的診斷融合了七診合參、手法檢查、影像檢查、實驗室檢查,治傷手法涵蓋復位、治筋、康復、養骨等,藥物療法注重整體與局部,內治與外治,治本與治標的協同。在肩周炎防治方面,“平樂郭氏正骨法”以“平衡理論”為指導,以“整體辨證”為原則,以平樂正骨藥物內治“破、和、補”,外治“消、散、溫”三期用藥為依據,以“調理機體氣血、臟腑平衡”為目標,以“恢復筋骨平衡”為宗旨,標本兼治,養治結合。李峰副主任醫師則系統闡釋了“平樂郭氏正骨法”平衡觀,其主要內容包括辨失衡的診病觀、調失衡的治病觀、守平衡的養護觀,學術價值在于從失衡角度重新定義骨關節病、提出骨關節病的失衡病機和平衡辨證、構建骨關節病“科學性預防、全程性管理,階段性治療和主動性養護”相結合的新型防治模式,他同時以多個病例,詳解平衡觀在骨關節病診治中的應用。
郭珈宜教授授課
李峰副主任醫師授課
“上海石氏傷科療法”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該療法倡導“十三科一理貫之”的整體觀念,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論、石氏特色診法、石氏特色治法、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針法、石氏特色用藥等為一體的學術體系。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名中醫詹紅生教授在授課時指出,石氏傷科將筋傷區分為三類進行診治,不顯著的筋傷,以藥治為主,手法為輔;不甚顯著的筋傷,手法為主,藥物為輔;外形有顯著改變的筋傷,手法是必須的。他強調,通過觸診確定“筋骨失和”的狀態,是脊柱手法診治過程中,臨床評估的核心內容之一。只有在全面、準確觸診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針對性的手法治療。觸診應貫穿于脊柱筋出槽、骨錯縫疾病診療過程的始終。如何通過手法治療筋出槽、骨錯縫疾病?詹教授為學員詳解了松解理筋手法、整骨合縫手法、坐位定位定向扳法等手法。同時他提醒,手法治療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安全性。此外,詹教授還詳解了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疾病的手術指征,從而把握好手法治療的適應證、慎用證和禁忌證。
詹紅生教授授課
“海城蘇氏正骨”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其治療骨折、手法整復、骨穿針及外固定療法,深刻體現了現代微創骨科學的理念。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城市正骨醫院院長蘇繼承教授攜傳承團隊成員馬福彥主任醫師、肖健主任中醫師、王孝勇醫師圍繞“抬臂搖肩法治療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和“蘇氏正骨指導下的頸、腰痛的埋線治療”兩大主題進行授課。蘇繼承教授深入剖析了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的病機,他指出,氣血運行于全身,流注四肢,氣血生化,濡養筋骨;氣血不足,運行不暢,筋骨失養,經脈拘攣,加之風寒、勞損,便會出現“不通則痛”、“不松則痛”、“不容則痛”的病理狀態。因此,治療應注重行氣活血、通經活絡、溫經散寒;使氣血通暢,骨正筋柔,從而達到“通則不痛”、“松則不痛”、“容則不痛”的治療效果。同時,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需采取內外兼治綜合治療。抬臂搖肩法作為“海城蘇氏正骨”治療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的特色療法,集呼吸吐納、循經點穴、推拿松解、功能鍛煉為一體, 蘇繼承教授在授課中系統闡述了該療法的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馬福彥主任醫師則介紹了基于蘇氏正骨理論原創的脊源穴埋線技術。該技術不僅能有效疏通頸、腰背部的督脈與膀胱經,還能直接調節頸、腰部神經、周圍肌肉組織以及血管,從而改善肢體感覺異常、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癥狀、增強脊柱穩定性,并促進周圍血管擴張以減輕炎癥反應、加速組織損傷修復。他結合具體病例,生動展示了脊源穴埋線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此外,肖健主任中醫師與王孝勇醫師還在現場親自示范了蘇氏正骨的特色手法,使學員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和學習。
蘇繼承教授授課
馬福彥主任醫師授課
馬福彥(右二)、肖健(左一坐姿)、王孝勇(左二彎腰)示范手法
“蒙醫傳統正骨術”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該療法以蒙醫基礎理論為指引,以手感功能和巧妙手法為主,以噴酒按摩為特色,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少數民族骨傷治療方法。該項目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骨傷科主任巴虎山教授在培訓班上以《蒙醫傳統正骨術治療骨折脫位基本方法與原則》為題進行授課。巴虎山教授介紹,蒙醫正骨術依據三根七素理論,強調從整體出發,通過調整三根七素,恢復人體生理平衡,促進骨折愈合。在治療過程中,結合骨折部位、類型及患者個體差異,靈活運用正骨手法,實現骨折的精準復位與固定。其治療遵循四大原則,早診斷、早復位,無創復位,動靜結合,藥物與手法并重。其精髓可歸納為“三診、六則、九結合”,“三診”指的是診斷方法,“六則”代表治療方法,“九結合”則體現了治愈疾病的藝術。巴虎山教授結合尺橈骨骨折、肱骨干骨折、鎖骨骨折等多種骨折病例的治療,對蒙醫傳統正骨術治療骨折脫位的臨床應用進行了詳細剖析。他特別強調,開放性骨折或感染需手術清創,蒙醫正骨不適用,避免加重感染;嚴重骨質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骨骼脆弱,蒙醫正骨風險大,需謹慎;合并血管神經損傷需急診手術修復,蒙醫正骨無法替代手術治療。授課期間,巴虎山教授帶領其學術繼承人布日古德副主任醫師和韓鐵龍主治醫師現場示范了蒙醫傳統正骨術的特色手法。
巴虎山教授授課
巴虎山、布日古德(右二)和韓鐵龍(左一)示范蒙醫傳統正骨手法
“腰痛寧組方及其藥物炮制工藝”于2021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其精選十余味道地藥材,嚴格遵循遵古炮制,成品腰痛寧膠囊用于治療寒濕瘀阻經絡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腿疼痛疾病。該項目傳承團隊成員、承德醫學院原院長張樹峰教授以《腰痛寧膠囊的組方特點及臨床應用要點研究》為題進行授課。據張樹峰教授介紹,腰痛寧膠囊的制作過程既保留了傳統炮制工藝的精髓,又嚴格按照現代中藥制劑生產規范操作。其組方嚴謹科學,配伍精妙,藥猛功專,剛柔相濟。其中,君藥馬錢子,苦、寒(溫)、有大毒,歸肝、脾經,能通絡止痛,散結消腫。在臨床應用中,只要“謹守病機”,準確辨證,并把握好用藥要點,就能充分發揮腰痛寧膠囊的治療效果。
張樹峰教授授課
頸復康顆粒作為中藥領域的名牌產品、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在臨床中被廣泛用于風濕瘀阻所致的頸椎病。為促進該藥物的合理、規范使用,本次培訓班特邀頸復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任公司藥物研究院院長王春民圍繞頸復康顆粒的關鍵技術研究、藥效研究以及真實世界臨床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講解。據王春民總工程師介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發現頸復康顆粒具有活血化瘀、炎癥抑制、止痛等多重功效。由福建省中醫藥科學院主導的頸復康顆粒真實世界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頸復康顆粒治療頸椎病(風濕瘀阻證)療效確定,可明顯改善疼痛、頭暈、頸項僵硬、頸肩背酸痛、手臂麻木及中醫證候情況,能有效減輕目眩、心悸、耳鳴及惡寒畏風等癥狀。值得關注的是,在整個真實世界研究過程中,未出現受試者生命體征異常改變的情況。
王春民總工程師授課
培訓班開班儀式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張樹峰教授主持,授課環節由承德醫學院針灸推拿學學科帶頭人楊志新教授、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劉東教授、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骨傷科主任李連泰教授、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吳松柏教授分別主持。
楊志新教授主持
劉東教授主持
李連泰教授主持
吳松柏教授主持
培訓班期間,還組織召開了中醫正骨療法臨床經驗交流會。與會者圍繞臨床中常見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展開了全方位、深層次的研討與交流。四川省級非遺項目“杜氏骨傷療法”代表性傳承人舒文韜主任中醫師等專家還在交流會上進行了手法展示。
中醫正骨療法臨床經驗交流會現場
舒文韜主任中醫師示范杜氏骨傷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