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一位60多歲的老人捂著胃部走進診室。他患慢性萎縮性胃炎五年,每天飯后脹痛難忍,西藥吃了兩年效果漸弱。韓東醫生仔細查看他的舌苔:色淡、邊緣齒痕明顯,脈象細弱。“您是不是總感覺乏力,吃涼的就腹瀉?”老人連連點頭。
“脾胃虛弱就像爐火不旺,飯菜煮不熟自然會脹。”韓東沒有急著開藥,先教他熬山藥小米粥:取懷山藥30克碾粉,和小米慢火熬成糊,每天早餐服用。兩周后復診時,老人驚喜地說脹痛減輕大半。韓東這才開出藥方:以施今墨先生常用的“健脾四味”為基礎,用炒白術、茯苓健脾胃,配木香理氣,佐少量黃連清郁熱。“先讓胃氣恢復,再慢慢調養,急不得。”
這種“治養結合”的思路,源自他對中醫的深刻理解。每天的專病門診,他總要花20分鐘問診:從飲食習慣問到睡眠質量,甚至觀察患者坐姿。“胃腸疾病常是長期失衡的結果,就像衣服扣子系錯了一顆,后面全亂了。要找對那顆扣子。”
面對頑固的腸道疾病,韓東有套獨特的中醫外治法。去年夏天,一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帶著厚厚一摞檢查報告來找他。患者反復腹痛、膿血便兩年,激素治療副作用讓他滿臉痤瘡。韓東看完腸鏡報告后說:“西醫控制急性炎癥有效,但黏膜修復還得靠中醫。”
他開了兩套方案:內服方用黃芪、白術補氣健脾,配合馬齒莧、地榆涼血止血;外用則是每晚的中藥灌腸——將白頭翁、秦皮煎湯,保留灌腸30分鐘。患者起初嫌麻煩,韓東笑著解釋:“腸道就像水管,內服藥是疏通整條管道,灌腸是直接清洗堵塞處。”三周后,患者便血次數從每天七八次減到兩三次,面色也紅潤起來。
在治療腸息肉術后患者時,他常叮囑:“手術切的是‘果’,中醫調的是‘因’。”有位患者切除息肉后依然腹脹,韓東發現他舌苔黃膩,脈滑數,判斷濕熱未清。用蒼術、薏苡仁祛濕,蒲公英清熱解毒,配合每天按壓足三里穴。三個月后復查,原本容易復發的部位干干凈凈。
對于年輕醫生,他總強調:“別把中醫西醫對立起來。有位便秘患者,腸鏡顯示結腸黑變病,西醫讓停瀉藥,但患者不用藥就七八天不通便。”韓東用生白術60克通便不傷正,配肉蓯蓉溫腎,輔以順時針揉腹。患者逐漸擺脫瀉藥依賴,他指著腹部CT圖像對徒弟說:“西醫看到的是腸道形態改變,中醫看到的是氣機升降失常,兩者結合才能標本兼治。”
窗外的梧桐樹綠了又黃,診室里的患者來來往往。韓東依然每天耐心地把著脈,用最樸實的中醫方法,守護著人們的胃腸健康。正如他常說的那句話:“中醫治胃腸,治的不只是病,是找回身體本來的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