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在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黃埔軍校建校60周年紀念大會上,原國軍整編第66師師長宋瑞珂主動向一同出席宴會的開國上將陳再道舉杯敬酒,彼此相顧無言卻又盡在不言中,頗有一種“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如果將時光回溯到距此38年前的羊山集戰役中,同為指揮前沿部隊鏖戰的兩位主將,怕是很難想象未來有朝一日會以這樣的方式再度相遇。
羊山集戰役紀念地場景
不僅僅是兩種意識形態上的強烈反差,更有慘烈戰況帶給彼此一種對生與死的不確定性。無獨有偶,一向溫文儒雅的劉伯承在戰斗膠著狀態時,也罕見的向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2縱司令員的陳再道發了火,言語之間盡顯對其戰術“愚蠢”的嚴厲批評,一時間令對方無地自容……
那么,羊山集戰役打的究竟有多艱難,為何能讓穩如泰山的“軍神”劉伯承強烈發泄著心中不滿,又為何讓兩位關鍵的當事人物時隔多年依舊對此緘口不言?
1947年6月20日,劉鄧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余人強渡黃河,正式發起魯西南戰役。此時,將全部精力放在重點進攻山東和陜北,而在中原地區采取守勢的國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接連在鄆城和定陶被劉鄧大軍擊潰。
魯西南戰役作戰要圖
隨后,晉冀魯豫野戰軍將主要作戰目標選定在位于羊山集的整編第66師身上。而戰場形勢的發展對我軍也呈現出極為有利的一面,位于獨山集的整編32師和六營集的整編70師在向羊山集靠攏增援的過程中先后被我軍重創,66師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孤軍。
時任66師師長的宋瑞珂是黃埔三期畢業生,早年曾先后在國軍“土木系”核心部隊第11師、18軍中任職,是典型的職業軍人??箲饡r期,他先后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和常德會戰等重要戰役,1944年9月起擔任第66軍軍長。解放戰爭初期,66軍整編為66師,宋瑞珂繼續出任66師師長一職。
66師作為“土木系”領導的嫡系部隊,雖然不比18軍和54軍的實力和戰力,但在防守方面卻尤為擅長。這一點,從66師到達羊山集后充分利用易守難攻的地勢和完善日軍遺留工事構筑防線便不難看出。
也正因如此,原本在劉鄧眼中穩操勝券的羊山集戰斗,成為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最難啃“硬骨頭”:
一方面是宋瑞珂率部占領制高點后,利用堅固工事和居高臨下優勢對我軍形成有效殺傷力;另一方面,正值雨季的連綿暴雨天氣讓本就處在低洼地勢的我軍防線成了“沼澤地”,不僅殲敵效果大打折扣,自身傷亡也居高不下。
影視作品中的宋瑞珂(右)
更為嚴峻的是,因我軍在羊山集久攻不下而陷入戰事膠著狀態,迫使老蔣這邊也采取了緊急救援行動。他本人更是星夜飛赴河南開封,部署營救66師的軍事行動。
另一邊,轉戰陜北的教員也注意到了劉鄧大軍鏖戰羊山集的危急形勢,因此在電報中特意作出指示:
“劉鄧對羊山集、濟寧兩點之敵,判斷確有迅速攻殲把握,則攻殲之,否則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p>
盡管教員將戰場決定權完全交給了劉鄧二人,但為挺進大別山清除最后障礙、掌握戰略主動權考慮,劉鄧還是橫下決心全殲羊山集的66師。
影視作品中轉戰陜北的毛澤東
為此,劉伯承一方面派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16旅增援羊山集戰斗;一邊親赴前沿指揮所督戰。在灌滿雨水的坑洼指揮所里,劉伯承罕見的將軍帽重重摔在桌上,而后嚴厲批評了一旁的陳再道和陳錫聯二人:
“你們打的蠢嘛!殲敵三千,自損八百,指揮員不但要負殲敵三千之責,也要負自損八百之責。我早就說過,打仗不是唱戲,在戲臺上死的人爬起來還是活的,打仗行嗎?決不能因為指揮員的失誤,造成戰士無謂的犧牲?!?/strong>
一席話脫口而出,盡顯劉伯承愛兵如子的“儒將”風度。而作為前線總指揮的陳再道也主動承擔了麻痹輕敵、偵察不詳而導致攻擊受挫的全部責任。
調整作戰部署后,晉冀魯豫野戰軍集中四個主力縱隊和炮兵部隊向羊山集發起了總攻擊。7月28日凌晨,盤踞羊山集兩周之久的整編第66師2.3萬余人被我軍全殲,師長宋瑞珂也成為我軍俘虜。
影視作品中的劉伯承與陳再道
至此,歷時近一個月的魯西南戰役勝利結束,劉鄧大軍也正式開啟了挺進大別山、直插國統區腹地的新征程。
戰役的勝利成果至關重要,但其背后沉重的傷亡代價又無不令人痛心疾首,不少參加過此戰的老干部時隔多年后回憶,都將此戰形容為前所未有的一場血戰,尤其對身處一線指揮員來說,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烈畫面可能是終其一生都難以消弭的夢魘……
值得一提的是,當被俘后的宋瑞珂被我軍押解下山時,晉冀魯豫野戰軍2縱5旅的一名指戰員忍不住扇了他一巴掌,盡管事后他也深感后悔,自己接受的“優待俘虜”教育不允許他這樣沖動莽撞,但一想到此戰中5旅包括參謀長在內的團以上干部15人負傷、營級干部32人傷亡的慘痛代價,他又義憤填膺的道出:
“那么多好同志、好領導都犧牲了……”
時隔多年后,當這場殘酷戰爭的親歷者陳再道和宋瑞珂再度相遇時,古稀之年的二人早已漸漸褪去了對戰爭創傷的沉痛回憶,相逢一笑泯恩仇或許才是彼此應有的一種格局和姿態。
晚年的陳再道(左)
況且,對先烈們最好的告慰不正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當下、未來作出應有貢獻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