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2日訊(記者 佟明彪)日前,總局組織修訂了《采用國際標準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規范采用國際標準工作,助力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新辦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市場監管總局法規司副司長王火旺介紹稱,新修訂的《辦法》明確了采用國際標準的范圍和采標主體的范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的標準是公認的國際標準,《辦法》明確,采用的國際標準為上述三大國際標準組織制定發布的標準;同時規定,確有需要但國際標準組織尚未制定相應標準或者制定發布的相應標準在我國不適用時,可以采用其他國際國外組織發布的標準。
《辦法》明確了采用國際標準管理職責。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采用國際標準工作。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責,開展和指導本部門、本行業采用國際標準工作。有關行業協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合開展本行業采用國際標準工作。
在采用國際標準的原則和要求方面,為提高采標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辦法》規定了采用國際標準應當結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標準體系相協調,優先采用基礎性標準,減小與國際標準差異等要求。
《辦法》還明確了采用國際標準工作的全過程管理的制度要求。制定采標國家標準首先應滿足制定國家標準的相關程序,同時應滿足制定采標國家標準的特有要求。《辦法》增設對國際標準的動態跟蹤、適用性分析、驗證等預研工作要求,細化了對評估、起草、審核等環節的相關要求,同時《辦法》明確縮短采標國家標準制定周期,加強采標國家標準統計分析、實施效果評估、更新等相關內容。
此外,《辦法》提出要為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消費者組織、公共利益方等相關方參與制定和實施采標國家標準創造有利條件。
參與制定和實施采標國家標準對于企業發展的作用如何體現?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表示,一方面,實施應用采標國家標準是企業開展海外業務的“通行證”。國際貿易活動中的買賣雙方常常在合同中約定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標準,將國際標準作為評估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重要依據。我國企業按照采標國家標準開展產品的設計、制造和檢驗,以及按照采標國家標準開展服務的接待與受理、質量控制與評價等各環節。例如企業設計產品時,需要依托產品標準明確設計規范等要求,確認原材料、零部件、接口或分類的相關標準是否滿足設計規范。又如,在生產完成后,產品出廠或交付之前,企業還需要依據試驗方法標準開展產品技術指標的檢驗。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企業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實施應用采標國家標準較之于自主研發標準更具經濟性和有效性,是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方法,能使技術水平快速提升,追趕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了解,市場監管總局將通過國際標準跟蹤轉化工作平臺及時更新國際標準最新信息,進一步推進我國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標準支撐。
(責任編輯:殷俊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