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60年春,杭州一會議室內,毛主席和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就“珠峰的擁有權”一事展開了討論。
會議現場,柯伊拉臘以“珠峰大多數地區位于尼泊爾境內”為由,斷言,中國對珠峰沒有擁有權,珠峰的擁有權應全部劃歸尼泊爾。
柯伊拉臘如此言語,毛主席不怒不懼,隨后笑著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也正是這個辦法,珠峰的歸屬問題迎刃而解。
一切塵埃落定之際,尼泊爾方面驚嘆于毛主席雄韜偉略的同時,亦不免慶幸道,幸虧當時聽從了毛主席的建議。
毛主席提出了一個什么方法?珠峰最后的擁有權又是怎么劃分的呢?
惡人先告狀
需事先申明的一點是,中國對珠峰是有擁有權的,且獲得擁有權的時間遠早于尼泊爾。
根據國際慣例,對于歸屬有爭議的地區,周邊哪個國家先發現了這個地區,并且能夠提供出對應的,能證明自己發現且在這個地區活動過的有效文件,那這個國家就能獲得該地區的擁有權。
據相關文獻記載,我國早在康熙年間,清政府就曾派人前往西藏,對該地及珠峰進行過相關探查。
其活動經歷,西藏的地圖,及珠峰的具體地理位置被全權記錄在了《皇輿全覽圖》當中。
另外,清朝也曾派軍隊駐扎西藏,而彼時尼泊爾尚未獨立,如此,自然也不存在對珠峰有擁有權一說。
尼泊爾是知道中國對珠峰有擁有權一事的,既知如此,還決心獨占珠峰,某種程度上,和它周邊的國家分不開關系。
其中,印度獨占鰲頭。
回首整個過程,說白了,尼泊爾不過是在被當槍使而已。
1955年,我國和尼泊爾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自建交以來,中尼關系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
唯一的問題是,兩國之間的國界線問題。
尼泊爾和中國相鄰,但彼時兩國之間只有以喜馬拉雅山山脊為界的自然分界線,雙方還沒有界定真正的國界線。
但事情一直這么擱置著也不是辦法,鑒于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起初尼泊爾首相本想通過和中國和平談判的方式,直接將自然分界線變為法定國界線,不想,事與愿違。
他們的首相前腳發出相關聲明,尼泊爾國內緊接著便有人高舉反抗大旗:
“不同意,必須將整座珠峰都劃入尼泊爾領土。”
隨后為反駁首相的主張,尼泊爾國內竟掀起一股“反華浪潮”。
為反對尼泊爾和中方直接達成友好協議,一些黨派甚至組織了“反華游行”。
憤恨于民眾激進表現的同時,尼泊爾首相對事情背后的真相心知肚明。
正如其所料,這一切和印度等國家脫不了干系,至于原因,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恒的利益。
有人笑,就有人哭,見中尼關系如此友好,尼泊爾兩個鄰國之一的印度甚是惶恐。
擔心中國發展日益壯大,對自己構成威脅,正愁不能做點什么的印度從側面得知,尼泊爾首相決定和中國友好洽談珠峰的“分家問題”。
如此機會,印度自不會錯過。
為阻止雙方和平、友好地達成協議,印方及時出手,帶動尼泊爾國內反動風向不說,還試圖阻止干涉中尼談判。
本想和印方爭執一番的首相念及國內貧困的現狀,再加上尼泊爾電力、糧食等都需從印度進口,首相心底雖頗為憤懣,但終不敢,也沒有做些什么。
為避免事態變得越發糟糕,1960年3月18日,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主動來到中國,決定和中國洽談珠峰擁有權一事。
這次,毛主席接待了他。
事情陷入僵局
談判現場,柯伊拉臘率先宣稱道:
“珠穆朗瑪峰大部分地區都在尼泊爾境內,其擁有權理應全部歸屬尼泊爾。”
柯伊拉臘如此言語,毛主席不怒反笑:
“您是想把珠峰全部拿走嗎?”
“您覺得怎么樣?”意外于毛主席泰然態度的同時,柯伊拉臘當即追問道。
“尼泊爾人民很看重珠峰,我們中國同樣也是。”毛主席看了看柯伊拉臘,鄭重回復道。
在藏語中,珠峰意為“第三神女”,而在尼泊爾,當地人一直將其稱為“薩加馬塔峰”,意為“高到天上的山峰”。
“我看我們就把它一分為二吧,你們要南面,北邊歸我們,您看怎么樣?”
柯伊拉臘沉思之際,毛主席順勢說道。
實際上,毛主席這么劃分,合理也合規。
雖是同一座山峰,但因體量過大,珠峰南北面相差甚遠,毗鄰尼泊爾的南面氣溫較高,積雪少,登峰相對容易;挨著中國的北面,溫度低,常年積雪,形勢也更為陡峭。
別說普通人了,就連兩國的邊防部隊都無法從珠峰一側越到另外一側活動。
預期之外的結果擾得柯伊拉臘心煩意亂,只見剛才還一臉嚴肅的柯伊拉臘臉色瞬時黯淡了下來,他張了張嘴想說點什么,卻沒有發出聲音。
“如果您不同意這個建議的話,之后我們再從長計議吧。”
早已看穿柯伊拉臘心思,但又不想讓尼泊爾方面難堪的毛主席又緊接著提議道。
國家領土主權不可退讓分毫,這是我們的底線。
驚嘆于毛主席博大胸襟的同時,柯伊拉臘也有自己的考量,躊躇數日,柯伊拉臘還是先決定率隊返回尼泊爾。
談判再度陷入僵局,不滿意中尼現狀的印度為讓中尼徹底決裂,趁機大做文章。
印度在國際上大放厥詞:
“中國定會入侵,并占領尼泊爾領土。”
隨后,印度又鼓勵尼泊爾向西方國家尋求幫助,通過法律手段將珠峰全權收入手中。
巧合的是,印度剛提出建議,英美等西方國家便主動向尼泊爾伸出了援助之手。
無意理會謠言,但又想讓尼泊爾一方徹底放心,一次國際會議上,毛主席就國際上所傳的“中國定會入侵、占領尼泊爾”一事,給尼泊爾方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我們自己的土地都沒開發完,怎么可能去侵占別人的領土。”
為早日解決問題,數日后,周總理率隊再次前往尼泊爾。
曙光初現
會議現場,周總理再次重申了毛主席珠峰北面歸中國,南面歸尼泊爾的主張。
為讓尼泊爾方徹底信服,周總理還詳細述說了《皇輿全覽圖》中的內容。
意料之中地,尼泊爾方根本不予理會:
“不行,珠峰還是應該全部劃歸尼泊爾。”
正當周總理思考怎么應對之際,尼泊爾代表團劍拔弩張地道出了其中緣由:
“尼泊爾曾經有人登上過珠峰,中國有嗎?既然你們沒登上過珠峰,那你們又有什么權利擁有珠峰呢?”
言多必失,彼時的尼泊爾斷沒想到,他本想刁難中國的說辭,竟會一舉打破當下的僵局。
尼泊爾方面所說的這個人,是1953年,帶領英國探險隊從珠峰南面出發,成功登頂珠峰頂端,并將尼泊爾國旗插至珠峰頂端的尼泊爾本地人,丹增·諾爾蓋。
礙于中國確實未曾有人登頂過珠峰,周總理一時不禁語塞。
問題也是機遇,周總理當即將事態告知給了國內的毛主席。
“你告訴尼泊爾方面,如果中國能成功從北面登峰,那中國就可以合理享有珠峰的歸屬權。”
悉知事情始終,毛主席當即向周總理傳達道。
“那自然可以。”聽完周總理的轉述,尼泊爾代表團毫不猶豫地答應道。
而其之所以答應得這么爽快,是因為他們斷定珠峰北面環境艱苦,從無登高峰經歷的中國人壓根就不可能成功登頂。
九死一生
國家將登峰重任交給了負責國家體委的賀龍元帥。
礙于我國暫時還沒有極其先進的登山設備,思謀良久,賀龍徑直去了瑞士,用從本就空虛的國庫中支取的70萬美元,購買了近六噸專業登山裝備,后又從全國各地征選了數百名專業的登山愛好者。
幾經角逐,214名,平均年齡24歲的年輕人脫穎而出。
1960年3月24日,一行人齊聚珠峰北坡腳下,蓄勢待發。
起初,登峰過程雖然艱難,但相對順利,人員皆完好無恙,直到眾人行至海拔7300米處。
雖在出發前做足了充足準備,但因海拔屬實過高,來自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的邵子慶還是不敵嚴重的高原反應,不幸犧牲。
礙于事態緊急,眾人來不及悲傷,簡單安置好邵子慶便又踏上了登峰之路。
不想,沒走多久,問題又突發而至。
到八千米時,倏然狂風大作,本就低至冰點的氣溫又驟降了數度,防備不及,包括隊長史占春在內的多名隊員被嚴重凍傷。
路還未半,人員已損失慘重,而此時還不過只是適應性行軍。
所謂適應性行軍,是指在正式登山前,隊員們先試登數次,為提前熟悉一下登山環境,也為在不同的高度建立起營地,儲備一些登峰必需物資。
根據國外攀登經驗,我國決定在正式登峰前,進行三次適應性行軍,前兩次相對順利,這次是第三次。
挫敗的現狀擊得眾人崩潰欲裂,結合當下情形,隊長本想先暫停,下撤后再從長計議,但考慮到國家現狀,一行人身心雖頗為疲累,最終還是決定直擊珠峰。
“時間不等人,國家領土主權不容侵犯分毫,這個峰,我們是登也登,不登也得登。”
而恰好彼時周總理也傳來了指示:
“不惜一切代價,務必登上珠峰。”
周總理的指示猶如一劑強心劑,徹底堅定了眾人決心登頂珠峰的決心。
信念篤定,行動堅定,為以最短時間登上珠峰,登山隊決定臨時成立一個突擊小組。
幾經商議,身體素質強硬、能力出眾的許競、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貢布五人角出,最后商定,許競任隊長,其余四人各司其職。
艱苦跋涉數日,眾人來到了“第二臺階”,順利登至“第二臺階”,比起欣喜,眾人更多的是膽寒。
“第二臺階”被稱為登頂珠峰的最后一道難關,意為只要越過其,抵達珠峰不過只是時間問題。
不妙的是,越過“第二臺階”,絕非易事。
“第二臺階”以高,陡峭,且中間沒有任何著力點聞名,攀登至此,敗北而歸,乃至殞命于此的登峰者比比皆是。
奈何,時間不等人,嘗試多種辦法皆無法成功通過后,消防隊員出身的劉連滿站了出來:
“我們就用搭人梯的方式攀登吧。”
搭人梯,即一人蹲在地上,其余人踩著此人的肩膀,一一向上攀巖。
方法好是好,但不能用。彼時每個人身上都背著數十斤重的裝備,腳上還穿著帶釘子的登山鞋,人人負重甚重。
且不說當梯子的這個人的肩膀能受不受得了,最為根本的是,眼下他們僅剩下了四個人。
隊長許競行至途中體力消耗過度,無法繼續行進,為安全起見,被迫留在了中途。
“第二臺階”足有二十多米長,四人搭人梯萬一長度不夠,到時候一行人困在半山腰,騎虎難下又該怎么辦?
困難歸困難,但他們就要沒時間了,彼時,印度隊已登至了八千多米處,中國隊萬不能讓印度隊先登頂。
“快點來吧。”眾人還在想更合適的辦法之際,劉連滿頃刻蹲在地上,焦急催促道。
礙于事態緊急,三人心底雖很是心疼,但也只得硬著頭皮而上。
好在事情進行得還算順利,屏息凝神了近九個小時,四人成功越過第二臺階,來到了最后的300米處。
不想,黎明前的黑暗,總是那么讓人絕望,眼看就要登頂,劉連滿氣若游絲的一聲叫喊,讓眾人停下了腳步。
因當人梯,劉連滿的體力幾近消耗殆盡,出于安全考慮,眾人決定讓他留在休息。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當下屈銀華的狀況也沒好到哪里去。
越過第二臺階時,實在不忍穿著帶釘子的登山鞋,再踩劉連滿已傷痕累累的肩膀,屈銀華不顧眾人勸阻,主動脫了鞋,僅穿一雙襪子開始攀爬。
奈何溫度屬實過低,爬至頂端時,屈銀華的腳被嚴重凍傷,出現了大面積壞死。
而彼時王富洲、貢布二人的體力也已嚴重透支,考慮到自己身上還背著登頂珠峰后需要的東西,不忍二人再多負重,屈銀華力駁眾人讓他留在原地的建議,毅然決定向珠峰挺進。
時任臨時隊長的王富洲拗不過屈銀華,只得同意。
又艱難行進了100米,終于,黎明的曙光乍現。
1960年5月25日北京時間凌晨4點20分,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成功問鼎珠峰。
顧不得欣喜,三人當即開始進行后續事宜。
永載歷史
貢布從包里拿出國旗和一尊毛澤東半身塑像,用旗將像包起來,將其放置在了頂峰,王富洲負責記錄。
在頂峰停留了近15分鐘后,三人開始下山,接下來,他們需要第一時間將中國登上珠峰的消息告知給上級。
辛苦跋涉五日,5月30日北京時間13時30分,三人接上停留在半途的劉連滿順利抵達山腳。
至此,中國問鼎珠峰一事,圓滿結束,這也是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頂成功。
足以憾世的成功給予了中尼談判足夠的信心,1961年10月5日,中國和尼泊爾正式簽訂了《中尼邊境條約》,條約中明確規定,中國和尼泊共享珠穆朗瑪峰的主權。
隨后,國家對王富洲等人進行了特別嘉獎。
登峰功勛們感恩國家厚待的同時,昔日攀登珠峰途中的一幕幕也又逐漸浮現在了眾人眼前。
王富洲三人下山途中,遇到了正在背風巖石后休息的劉連滿。
見劉連滿精神倦怠,三人急忙走上前去。
孰料,還沒等他們開口,劉連滿當即說道:
“快,這里還有一瓶氧氣,你們趕緊先吸兩口。”
要知道,這瓶氧氣是他們當時離開時,留給劉連滿保命用的,數日過去了,怎么可能還有剩余。
事后眾人才知,原來這一切,都是劉連滿故意而為之。
待王富洲一行人走后,崩潰于現狀,但又無力改變,亦不想拖隊友后腿的劉連滿趁自己尚還清醒之際,喘著粗氣含淚寫下了一封遺書。
“王富洲同志,很遺憾我這次未能完成祖國交給我的任務,剩下的一切就都交給你們了,這瓶氧氣里還有點氧,留給你們回來用。永別了,同志們。”
隨后,劉連滿緩緩閉上眼,靜待生命的結束。
幸得上天眷顧,一切有驚無險,悉知事情始末后,四人不由抱頭痛哭。
珠峰歸屬權問題順利解決,此后,中尼關系越來越密切,珠峰也從之前的爭議性領土,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尼友誼峰。
回首往昔,民眾欽佩毛主席雄韜偉略的同時,亦不免感慨道,也正是因為有了王富洲這些為國為民,不怕犧牲的人的存在,我們才得以享受到今天這樣和平安定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