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班“開課”。
首場主講嘉賓為著名導演賈樟柯,本次大師班以“山河回望,再見故人”為題,邀請了賈樟柯及其長期的合作伙伴市山尚三、余力為、馬修·拉克勞和張陽,一同回溯賈樟柯作品的創作歷程,探討影像與技術的互相選擇,以及電影如何在時代更迭中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
希望在今年第一場雪的時候重映《山河故人》
今年恰逢《山河故人》上映十周年,而影片中的第三個故事正是發生在2025年,賈樟柯導演在開場就談到此次大師班活動對整個主創團隊來說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紀念,也是一次與各位主創重聚、回顧創作的難得機會。他表示希望在今年第一場雪的時候再重映《山河故人》。
回憶起創作《山河故人》的初衷,賈樟柯表示2000年之后,他的電影都是很短時期的、當下即時的反映,沒有拍過大時間跨度的電影。“2014年的時候我已經44歲,經歷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自然就會產生興趣,即如何用電影去面對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它不是一個夏天、一個星期或者一天的事情,而是在很長的時間里人究竟會怎么改變,如何面對生命中必然遇到的問題。”
《山河故人》中,趙濤飾演的角色父親去世了,她把父親接回家,賈樟柯說這是他本人的經歷,“我父親也是在異鄉去世的,我和姐姐開了九個小時救護車開回老家,這是我心中很隱秘的部分,也是巨大的情感動力。”
賈樟柯的電影總是處理著社會境況與個人經驗的流變,他也坦承,人到中年,不得不面對生命中的突變,最近的三部影片都要求他把當下自己的感情呈現在影片里。“《山河故人》前兩個段落寫完后,為什么會有關于未來的故事,因為人會不由地去想未來是什么,那時候想象力局限于互聯網,透明的交流工具,沒有想到十年后是人工智能時代,比電影的想象還要快,新的科技帶來的人的生存狀態,孤獨感、孤立的、多樣性的情感選擇。”
賈樟柯表示,主體的電影工業,特別是商業電影的世界,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強調敘事的效率,“這并不是我們在真實世界里面,對這個世界的觀看方法,我們每天生活的這個世界,是處在一個有非常多無效時間的世界。所謂無效并不是真正無效,而是說它并不推動敘事,但它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生命內容。”關于這種“無效”的闡釋,賈樟柯繼續延伸到了《山河故人》中的閑筆,“它們可能沒有大到改變我們命運的程度,但是它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時刻,這些時刻它是需要被抒發,需要跟觀眾分享的。”
一切都只是開始 我們先去了解AI,去很好地跟它相處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影的媒介載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賈樟柯提到在拍攝《江湖兒女》時,其實就受到了現代觀眾豎屏觀看視頻習慣的影響,而采用了豎屏拍攝,但最后把這些畫面都剪掉了。“《江湖兒女》最后一部分有很多場景是用豎屏拍攝的,它確實很活潑,但有點失衡,就是說當豎屏出現之后,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有了很抽象的物理美感,讓人感覺畫面是失衡的,所以最后還是把那部分剪掉了。”
特效并不是賈樟柯電影中特別明顯的要素,但其實從《三峽好人》開始,賈樟柯及主創團隊就大量使用了特效。“《三峽好人》之后每部影片都有很多特效,而這個特效對我來說不是制造一個視覺奇觀,或者完成一個實拍無法完成的東西,我是通過特效來完成一些更具現實感的、需要加工的東西。舉個例子,《三峽好人》里走鋼絲的畫面實拍非常危險,所以最后選擇了特效完成,但是它很好的表達了現實中的魔幻性或者是一種超現實性。”
對于新興的AI技術,賈樟柯表示沒有電影工作者會對技術不敏感,“電影就是技術的產物,AI可以做很多事情,我自己更關心的是AI影像生成問題。AI始終是依托數據的,而這些數據無論是采集進去的照片還是活動影像、空間建筑,即使它生成的是一個嶄新的影像,視覺元素基本都是二手材料。”同時,賈樟柯表達了對AI技術的開放態度,“AI影像我覺得它處在一個巨大的變革中,它還沒有定型,還沒有成熟。一切都還是開始,我們不要預設太多說不用AI、反對AI,或者AI是萬能的。我們先去了解它,去很好地跟它相處,共同走一段路看看這個朋友究竟跟我們是什么關系。”
黃金班底籌備 兩三個劇本待拍
賈樟柯與搭檔幾乎都是長達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合作伙伴。制片人市山尚三表示與賈樟柯導演的多年合作是基于一種尊重,“我非常尊重他的想法,整體來說我們的觀念非常一致,而且我常常非常同意他的觀點,每一次當他要做出決策的時候我相信這些決策都是正確的。”談及《山河故人》上映十年,他說:“當我們在制作《山河故人》的時候,我并不了解在十年之后會發生什么情況。在十年之后,我覺得很多事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最大的改變其實并不是人們的形象或面貌,而是一些設備或者數字技術的改變。”
?攝影師余力為稱贊賈樟柯導演對時間和空間的敏銳度,“他對空間的處理是基于人物的氣質、個性來處理,并且對時間長河里面空間的變化,以及怎么展示這么細微的變化都有很明確的設定和規劃。”余力為也對畫幅的切換尤為印象深刻,并從專業角度分享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最早期的4:3畫幅是因為技術和最后的發行共同標準化,才確定這個比例,并且一直到1950年都是主流的畫幅比,所以所謂主流的美學選擇就是工業標準的選擇。”
法國剪輯師馬修·拉克勞則談及自己剛來中國的時候才25歲,到現在待了十幾年的時間,“跟中國導演合作是我長大的過程。”他還透露,正是在與賈樟柯導演合作剪輯的過程中,自己喜得貴子。
聲音指導張陽從賈樟柯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開始就有了密切合作,他說最初兩人之間可能還有些不同的意見,而經過長期共同創作的過程,到了《山河故人》時就已經默契無間了。“賈導在大的方面會提得非常明確,比如說不管是創作上還是技術上,包括剛才提到畫幅的問題,畫幅問題涉及到不同年代怎么用聲音的寬窄,或者說那一年代聲音發展的技術,能不能去幫助電影給觀眾一種不同時代的感覺。”
大師班最后,賈樟柯透露了自己目前的工作動向:“手頭有兩三個劇本待拍,可以透露的是當下的故事,或者說是對當下的反映,不會再是有著漫長的時間跨度的電影。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