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明確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在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分析將醫聯體內各醫院間的數據打通、整合,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可以更好地發揮醫聯體的作用,但目前大數據分析在醫聯體建設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模型數據積累仍然不足,統一的數據質量標準尚未建立。實現大數據共享的基本條件是上傳的數據具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在所有醫院間具有相同的認可度。現階段,各醫聯體間、醫聯體內共享數據庫尚未完全搭建,各醫院難以實現已診療病歷信息的共享,導致模型數據積累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大數據分析診療對精確度的要求。
滿足醫療需求的信息通信技術仍待創新。當前,我國大部分醫院處于臨床信息化應用階段,少數進入數據整合階段,醫院間大規模互聯互通尚未實現,共享信息模式仍在探索,相關技術急需創新發展。隨著醫療數據的爆發式增長,現有信息通信技術在數據傳輸、存儲和處理上捉襟見肘,難以滿足醫聯體對大數據分析的高效需求。同時,醫療數據的實時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現有技術在保障數據實時傳輸和防止數據泄露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
個人隱私保護措施仍需完善。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個人健康信息轉化為高質量、可作為生產要素的健康醫療大數據,需歷經多層次、多級別的獲取、分析和使用,政府相關部門、醫療機構、企業等均參與其中。在這一復雜的數據集成應用過程中,個人對自身健康信息后續轉化、衍生為“大數據”的控制力度減弱,知情同意原則的貫徹落實難度加大。此外,數據的二次利用和深度挖掘可能會產生新的隱私風險,而現有的隱私保護措施在應對這些新風險時存在漏洞。
推進大數據分析在醫聯體中的應用,對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4個方面著手,充分發揮其在醫聯體建設中的作用。
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配,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質量統一的前提是,各醫院間診療和檢測技術水平均衡。國家應持續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資源的投入,中央財政進一步向縣級醫院傾斜,提高其硬件設施和設備水平。同時,各地積極落實醫聯體內醫生流動政策,發達地區三甲醫院定期選派骨干醫生到基層坐診、帶教,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治能力。在此基礎上,盡快制定涵蓋數據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全流程的統一標準,明確數據格式、編碼規則、質量評估指標等,確保各醫院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提高醫院間對診療結果的認可度。
鼓勵將大數據分析作為初步診斷的輔助工具。可建立統一的患者預約系統,患者在系統中輸入相關癥狀,系統根據已有數據和模型對患者進行初步病情診斷,根據病情類型、病情輕重以及醫聯體內各醫院層級和人流量等為患者推薦最佳醫院。在疾病診斷方面,醫生可在系統中輸入觀察到的患者癥狀,根據系統中預測的疾病類型判斷患者需要進行的檢測,減少患者的檢查次數、看病時間和就醫成本。
建立各醫院間相互認可的病歷共享平臺。2024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7部門印發,大力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其中一個目標是到2025年底,各緊密型醫聯體實現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全部項目互認。各地應以此為契機,加快病歷共享平臺建設,并運用區塊鏈等技術確保數據安全。
加快完善隱私保護措施。對于用于大數據模型而非病歷共享的病歷數據進行匿名化,確保查看數據庫中的大數據時無法匹配到個人。嚴格限定可以查看數據的主體,在病歷共享方面僅開放醫生查看與上傳系統。完善患者知情同意機制,告知患者數據上傳后的用途,增加患者對自己健康數據的管控權。同時,醫療機構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加強合規建設,利用加密、訪問控制、數據水印等技術手段,全方位保障患者醫療數據安全。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東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東營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劉群群、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 李樂樂
編輯: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葉龍杰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YUGJ9MCX】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