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行,一個中國商業界如雷貫耳的存在。
他創辦的東方希望集團,是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在“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2位。
劉永行沒有耀眼的學歷背景,也鮮少曝光于公眾視野,素有“低調的實業巨子”之稱,卻用43年從未虧損的實業奇跡,讓東方希望穩健地穿越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周期。
2025年3月21日,正和島案例探訪攜來自全國16個省近200位正和島島親一同來到了東方希望集團,聆聽劉永行真誠分享43年創業歷程中積累的經營智慧。
從一只丟失的鵝到數千億規模的實業版圖,從飼料大王到重工業拓荒者,劉永行始終信奉著“小即是大,弱即是強”的經營哲學,不盲從、不冒進,以凡人之姿創造了不凡的商業傳奇。
在動蕩不定的商業世界,他究竟如何做到穩如磐石、行如流水?
這不僅是一個關于創業、轉型與堅持的故事,更是一場關于“小”與“大”、“弱”與“強”的辯證哲思。
作 者:于啟章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一、一只丟失的鵝
1970年代末的四川,臨近年關,劉永行4歲的兒子正吵著過年想吃塊臘肉,卻讓他犯了難。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老百姓大多過著清貧的日子,劉家亦是如此。
在一次《澎湃新聞》的專訪中,劉永行清楚地記得,父親去世那年春節,由于他還在上學,妻子的收入也微薄,家中僅剩兩塊錢支撐著全部的開支。
然而看著孩子期待的眼神,彼時年輕的劉永行也還是不忍心回絕。那時候鵝肉比較便宜,他便咬牙拿出一塊多錢,買回了一只八斤重的大白鵝。
不料兒子見鵝被綁著可憐,堅持放它在院子里閑逛,等到晚上,大白鵝竟不見蹤影——年三十夜,一家人連這點肉也沒能吃上,大年夜過得頗為凄楚。
生活的窘迫深深刺痛了身為人父的劉永行。
失落之際,一位鄰居剛好來訪,便對劉永行說:“老劉,你會修無線電,何不利用業余時間掙點錢呢?勤工儉學又不用交稅。”
修無線電的確是劉永行的愛好,就這樣,他放下體面,在幼兒園門口支起修理攤,掛牌寫道:“本人劉永行,利用假期勤工儉學,長期從事無線電修理,為大家服務?!?/strong>
讓他意外的是,此后的短短7天時間就收到了300多件收音機、電視機,賺了300多元——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
這一“小生意”的成功令劉家四兄弟深受震動:只要通過努力提供市場需要的服務,就能擺脫貧困。于是,他們萌生了正式創業的念頭。
他們首次嘗試創辦電子公司“新異”,甚至連樣品音響和啟動資金都準備就緒,但由于當時政策環境所限,沒能繼續推進,面對挫折,兄弟幾人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平靜地將籌集的資金如數退還鄉親。
“不讓做,那就算了”,劉永行淡然處之。這種不糾結于一時得失的坦然態度,正體現了他所遵循的人生哲理:“順勢而為”。
改革開放的大潮已起,劉氏兄弟意識到環境在變,機遇已來,唯有順應時代之勢,在行動中不斷探索與修正,才能有所作為。
二、從“鵪鶉大王”到飼料巨頭
1982年8月,劉氏四兄弟毅然辭去原本令人艷羨的“鐵飯碗”工作,湊集1000元變賣家產的錢,在農村老家創辦了育新良種場。
創業初期資金極度匱乏,他們就地取材,收購廢品自制孵化器和雞舍設備,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投入,盡可能達成目標”。
育新良種場成立之后,劉永行兄弟從養雞起步。
為了推廣雞苗,弟弟劉永好想了很多“土辦法”:印制帶有廣告的門神年畫挨家贈送,免費幫農戶刷新墻壁并刷上標語,把廣告做遍鄉村。
這些接地氣的營銷讓良種場的生意日漸紅火,到1983年底,孵化量達到5萬只小雞,兄弟們也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
然而,好景不長。1984年,由于輕信不良合作伙伴,劉氏兄弟借錢孵化的10萬只雞苗滯銷在手,資金鏈瀕臨斷裂。
一時間兄弟四人心急如焚,最終,大哥劉永言冷靜拍板:“出了事躲也沒用,只能面對。欠農民的錢,一定要還!我們就自己挑著雞苗進城去賣?!?/strong>
第二天,他們每人挑著一擔雞苗,拂曉便冒著月色騎車數十公里趕到成都擺攤。經過兩個多月咬牙堅持,硬是把所有雞苗賣光,渡過了難關。
兄弟幾人也在奔波中消瘦了十幾斤,卻磨練出日后面對困境的頑強意志。
這一仗,打出了劉永行“扎硬寨、打呆仗”的風格雛形——遇到險境不退縮,扎實苦干,最終死磕出勝利。
經歷雞苗危機后,劉氏兄弟對養雞心有余悸,開始尋求更有前景的新方向。這時,一種被多數人忽視卻利潤豐厚的養殖——鵪鶉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鵪鶉營養價值高、繁殖快、飼養成本低,利潤率超過50%,甚至可以在自家庭院陽臺飼養。
劉永行當機立斷,帶領團隊將業務從良種雞全面轉向鵪鶉養殖。為了提升效益,他們自主研發鵪鶉飼料配方、電孵化和養殖技術,大大提高了鵪鶉的存活率和產蛋率。
更令人稱道的是,劉氏兄弟首創了一套立體生態循環養殖法:“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用養殖廢物相互利用,把成本降到極致。
依靠這種循環模式,他們將鵪鶉蛋成本降至與雞蛋相當,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競爭優勢。
短短幾年間,新津縣成了全國聞名的鵪鶉養殖基地,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俄羅斯。
到了1986年,育新良種場已擁有5萬只種鵪鶉存欄和年產100噸飼料的規模,年產值達40萬元。要知道,當時整個新津縣一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到1000萬。
劉氏四兄弟也因此贏得了“中國鵪鶉大王”的美譽。
他們的創業故事見諸報端,引來各級領導考察調研。1986年11月,時任國務委員的宋健專程來場參觀,并題詞勉勵道:“中國的經濟振興,寄希望于社會主義企業家?!?/strong>
劉氏兄弟后來將企業名字中的“希望”二字,就源自這一題詞。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劉永行敏銳地注意到鵪鶉養殖背后的隱憂:全縣鵪鶉存欄量已飆升至3000萬只,利潤率開始明顯下滑。
供給過剩的苗頭已現,若再一哄而上,市場崩盤將不可避免。與其坐視大家一起賠本,不如提前剎車。
1986年底,劉氏兄弟以企業家的責任感發布了一封《告全縣人民書》,倡議養殖戶適度控制規模,并帶頭將自家養殖場價值數百萬元的鵪鶉全部清空。
看到連“鵪鶉大王”都毅然退出,全縣養殖戶也紛紛跟進,全行業的過熱苗頭得以降溫。這一舉動顯示了劉永行舍小利顧大局的格局和擔當。
可是不養鵪鶉了,接下來做什么呢?兄弟們再一次面臨抉擇。
就在此時,遠見再次發揮了作用。
1987年前后,中國飼料工業剛剛起步,國家政策積極支持飼料加工。
劉永好的偶然南方出差更帶回重要信息:泰國正大集團在深圳投資的飼料廠門庭若市,買飼料要提前半月打款排隊。
兄弟們由此判斷:豬飼料市場空間巨大,毛利可達30%,在政策東風下大有可為。
順應這一產業趨勢,四兄弟果斷將業務從養殖全面轉向飼料生產,將公司更名為新津希望飼料廠,依然沿用各展所長的分工:
老大劉永言負責機械設備,劉永行主管工廠管理,老三陳育新研發飼料配方,老四劉永好主抓營銷采購。
1987年,他們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款國產乳豬飼料“希望一號”。
憑借過硬的產品和鋪天蓋地的推廣,希望飼料迅速占領市場。幾年內,希望集團的飼料工廠開遍全國各地,業務從四川一隅拓展到26個省市。
1992年前后,希望集團已發展成為內地民營企業的翹楚,劉永好成為改革開放后首批進入全國政協的民營企業家,而劉永行則在醞釀著更宏大的夢想。
三、“扎硬寨”與“走笨路”
在飼料業功成名就之時,劉永行心中卻悄然萌發了另一個雄心——進軍重工業。
1992年,他與弟弟劉永好赴美國考察,參觀了“鋼鐵之都”匹茲堡,這次考察在他心中埋下了重化工業夢。
劉永行敏銳地判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重工業正在向外轉移,而中國將一馬當先承接這一產業浪潮。
與飼料相比,鋼鐵、有色金屬、電力這些領域才是真正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塊頭”。然而,當他興沖沖地將轉型重工業的想法與兄弟們商量時,卻遭到了全體反對:大家都覺得放著賺錢的飼料主業不做,去碰政策管制多、投資巨大的重工業,無異于“走笨路”。
這一分歧使得劉永行愈發堅定了單飛的決心。
1995年,希望集團營業額已躍居全國民企第一。當年4月,劉永行正式向兄弟提出和平分家的建議。
他坦陳,集團正處于高速擴張期,但留給快速發展的窗口期只有短短幾年,必須實施某種程度的“獨裁”決策才能搶占先機。
這番話令劉永好等人既震驚又為難,甚至政府相關領導都出面勸和,但劉永行去意已決。為了家族和諧,兄弟幾人經過長談,擬定了令各方滿意的分家方案:集團資產按人人25%平分,飼料版圖則“劃江而治”,由劉永好執掌長江以南,劉永行執掌長江以北。
就這樣,劉永行帶著屬于自己的“東方希望”揚帆啟航,開始了另一段的拓荒征程。
擺在劉永行面前的是一條未知的“笨路”。
分家之后,他馬不停蹄地物色切入重工業的機會。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國重化工領域對民營資本的限制和門檻依然很高。
煉鋼、造車、發電……他嘗試了多個項目,都因政策原因屢屢受挫。但倔強的劉永行沒有放棄,耐心等待時機。
一方面,他繼續經營好手中的北方飼料業務,作為現金奶牛;另一方面,他低調籌備,伺機而動。
直到2001年,機會終于出現——劉永行與山東一家國企合資成立鋁業公司,首次叩開了電解鋁行業的大門。雖然后來因發電配套問題,雙方合作未能持續,但劉永行已經成功叩開了重工業的大門。
2002年底,內蒙古包頭市拋來橄欖枝,他順勢而為,在包頭建立了東方希望首座獨資電解鋁廠,投資規模上百億,規劃產能百萬噸。
自此,東方希望正式挺進重化工領域,隨后幾年里陸續在內蒙古、山西、新疆、重慶等地布局了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并拓展出氧化鋁、工業硅、多晶硅、水泥、化工等二十多個產業,構建出龐大的重化工版圖。
劉永行打造重化工產業的思路,與他一貫強調的“扎硬寨”如出一轍:每到一處,先夯實基礎,再滾動發展,步步為營。
2000年起,東方希望在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打造了一系列獨特的產業基地。其中規模最大、理念最超前的,當數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六谷豐登”產業園。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劉永行就派人考察新疆煤炭資源,心中規劃著發展“煤電鋁硅”產業集群的藍圖。但直到2010年新疆有關方面正式邀請,他才等來進入新疆的契機。
此后,東方希望投入巨資在昌吉州的荒漠上興建了一座容納3萬員工的產業新城,布局了“煤、電、鋁、硅、化工、生物”六個相互聯結相互循環的產業,并稱之為“六谷豐登”,準備將其發展成為功能完備的沙漠工業生態。
劉永行形象地稱之為“大自然的啟示”:既然新疆有豐富廉價的煤炭資源,“大自然把它放在那里,為什么要運來運去呢?”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因地制宜,就地轉化。
通過這種資源就地轉化、循環利用的模式,東方希望在新疆建起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超大型循環產業集群,為企業抵御市場波動打造了穩固支撐。
經過二十余年的深耕,劉永行當年的“笨路”已然走通。
如今,東方希望集團已發展成為涵蓋重化工和農業雙主業的特大型跨國民營企業,擁有員工3萬余名,在全國28個省和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國設立了300多家子公司。
集團在2024年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42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第27位,并成為全球前十大電解鋁及氧化鋁生產商之一,在光伏材料領域也居于領先陣營。
43年風雨歷程,產業幾經巨變,但劉永行堅守實業、矢志不渝。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判斷:“不管外界風云如何變幻,真正能立身長久的,還是踏踏實實的實業?!?/strong>
正因這股定力,他帶領東方希望穿越了一個又一個周期,創造了連續43年從未出現月度虧損的成長奇跡。
四、“做小、似弱”,細節為王
作為掌舵千億級企業的董事長,劉永行有著出人意料的管理信條:“做小,似弱。”
他常常提醒團隊不要一味追求做大做強,相反,要善于在“小”處下功夫,在“弱”處蓄勢力。大并非永恒,強也未必長久——恐龍龐大卻一夕滅絕,反倒是柔弱的哺乳動物存續至今。
正如劉永行所說:“水是最低調的,哪里有縫就鉆哪去,哪里最低就往哪流,看似柔弱卻最有力量?!迸c其執著于表面的“大”和“強”,不如追求水一般的韌性與適應力。
這種哲學使他在經營中始終保持低調務實的作風,喜歡“藏”起自己的鋒芒,蓄力后發制人。
劉永行推崇的“似弱”,并非真的弱小無能,而是一種謙遜、蓄勢的戰略。
他深受達爾文“適者生存”啟發,堅信后來者只要奮發努力,往往能后來居上。
他常引用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辯證法,自我調侃只有高中學歷、不敢爭天下先,樂于承認一時的落后,然后“甘然后進,反而先進”——要享受后進的甘甜,并以此激發斗志,最終實現超越。
在企業管理上,他也有意營造一種“似弱”的文化:不夸大戰略,不盲目追求市場份額和所謂話語權,而是沉下心來練好內功。
正如他所言:“‘他’勢不可控,‘我’勢猶可為。作為微觀企業,我們無法左右大局,但可以做好自己。既不盲目做大,也不急于求強,而是腳踏實地扎實做事。”
在他看來,相較宏觀環境的風云變幻,一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鍛煉出“皮糙肉厚”的體質,把“我”勢修煉得足夠強大,在極端困難面前創造出相對優勢。
這種凡事從自身找原因、練內功的思想,正是東方希望長期健康發展的內在支撐。
如果說“似弱”是一種心態定位,那么“做小”則是一套切實的方法論。
劉永行總是強調:“做大事要小心——把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去做;做小事要大膽——把小事當成大事來做?!?/p>
西方人思維嚴謹、一絲不茍,這是長處但也可能陷入教條;中國人靈活機變是優點,但過了頭就會流于隨意。
因此,在劉永行眼中,“大”與“小”需要辯證統一:既要有大膽謀劃的“英雄基因”,也要有小處著手的細密嚴謹。
走進東方希望各地的工廠車間,一句標語格外醒目:“事事追求點點滴滴的合理化”“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費”,這正是劉永行“做小”哲學的集中體現。
在他的帶領下,東方希望把精細化管理做到了極致:每一次“巡廠”過程中,他和團隊討論最多的就是各種“小數據”。
他們對照行業內國內標桿、國際標桿的最佳數據,逐項檢查自身指標,然后研究——哪些指標我們領先了,就想辦法進一步擴大領先;哪些落后了,就深入分析在技術、管理、成本上還能有哪些突破,實現趕超。
劉永行常說,大多數人活在平均值里,而他習慣站在兩端:要么領先行業,要么迅速追趕領先,決不甘于中間狀態。正因這種追求卓越的偏執,東方希望在多個傳統行業都能后來者居上、爭創一流。
為了支撐“做小”的管理,劉永行在東方希望內部推行了一套獨特的“標準循環”管理體系。
從高管到一線員工,每個人每個崗位都有明確的世界級對標指標。找不到比肩世界先進的標準,主管干部就要“下課”。
在東方希望,淘汰員工的理由從不是業績不佳,而是你沒有找到該崗位全球最先進的標準。
有了標桿,再看自身現狀,找出差距并深挖根源,然后制定針對性改進措施,最后將改善效果數據化呈現,進入下一輪循環。
例如,每個項目都會用一張簡潔的四色圖表來跟蹤:綠色則是達到標準;黃色表示需要持續關注;橙色表示預警;紅色表示問題,需重點改進。
通過這種可視化工具,哪怕是五千萬元、幾個億的項目,也能在3分鐘內講得一清二楚。
劉永行每到一處工廠,都會首先檢查這些“標準循環表”。在他看來,只有將管理閉環做小做細、實時滾動優化,企業的大目標才能水到渠成地實現。
正因如此,在東方希望內部,“預算”“戰略”這些宏大詞匯反倒被淡化了——當每個最小單元都以一流標準要求自己、持續改進時,企業自然會健康成長。
在劉永行看來,管理無小事,從車間的一度電、一滴水,到食堂的一粒米、一道菜,都蘊含著改進提升的空間。
凡事“小題大作”,追求極致,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五、穿越周期的經營智慧和哲學
劉永行令許多人欽佩的另外一點,就是他超乎常人的定力和抗周期能力。
從創業之初雞苗滯銷時賣雞還債,到鵪鶉過熱時急流勇退,再到進軍重工業時不顧反對、鍥而不舍,43年來,他歷經無數風浪,卻從未有一個月讓企業賬面虧損。
這背后既有他順勢應變的智慧與韌性,也有他對實業的不棄不離。
比如,不同于一些只重視物質生產的老板,劉永行對企業文化、對“意識”分外重視。
而在意識的層面,潛意識與無意識比顯意識更深層、更有力量。
因此,他將多年心得提煉出“四大觀念”作為東方希望之魂,要求員工都能對其熟讀成誦,并成為潛意識,在實踐中踐行運用。
“四大觀念”的第一條就是“哲理觀念”:順勢卻不隨流;明道而非常路;習術要善修正。
這里的“勢”,指的是大勢、大環境,包括經濟規律、產業政策、技術趨勢等客觀條件;“道”指道路、方向,具體而言就是企業所選擇的產業賽道和技術路線;“術”則是方法、技巧,指日常經營管理的方法論和具體措施。
劉永行認為,這三者層層遞進,決定了企業成敗的不同維度。
1. 順勢卻不隨流
首先,“順勢”意味著要尊重和順應客觀規律之勢。劉永行將“勢”視為最高層面的原則,甚至稱之為“大自然規律”。
在他看來,宏觀經濟周期也好,國家產業政策也好,乃至更大的自然、社會法則也好,都是企業無法違逆的“天時”因素。
比如國家環保政策收緊、行業產能過剩、資源分布不均等,這些都是不可抗的客觀形勢,只有因勢利導才能求生存。
如果置若罔聞、逆勢而為,最終只會碰得頭破血流。
在90%以上的情況下,企業應當隨順大勢而行。這一點與他“做小似弱”的理念一脈相承:承認自身渺小,融入時代洪流,而非試圖以一己之力抗衡潮水。
但是,順勢絕不等于隨波逐流。劉永行特別強調“不隨流”,意思是在大方向符合大勢的前提下,不盲從行業內一哄而上的熱點,不人云亦云地復制他人模式。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稟賦和條件,適合別人的路未必適合自己。如果一味跟風,反而可能迷失方向。
劉永行形象地比喻:“90%、95%的時候我們要順,但任何河流都有逆流和漩渦,那是不合適的流,我們就不該隨。”
他要求東方希望在觀察行業趨勢時,要有自己的判斷和定力。
當大家一窩蜂投資某個項目時,東方希望常常按兵不動;當別人因為看不到前景而裹足不前時,他反而敢于第一個吃螃蟹。
這種“順勢卻不隨流”的智慧,使東方希望總能踏準時代節拍,又走出與眾不同的新路。
2. 明道而非常路
“明道”強調的是把握正確的發展道路?!暗馈笨梢岳斫鉃槠髽I的發展戰略和技術路線選擇。順應大勢只是大方向正確,企業還需選對賽道。
劉永行曾說:“勢是規律,道就是你的工藝路線和工廠選擇,這是第二個層面?!?/p>
他在重大投資上極為謹慎,會花大量時間調研論證。一旦認準某個領域符合大勢并且東方希望有能力切入,他便堅定投入,不走旁門左道。
比如在轉型重化工時,他敏銳地選擇了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產業空白的區域布局氧化鋁項目,又在近年新能源熱潮中提前布局多晶硅、新能源材料,將傳統重化工與新能源結合。
這些都是他“明道”的體現:看清自己要走的路,并勇于走非常之路。
所謂“非常路”,就是不拘泥于慣常套路,不跟隨多數人的腳步,而是在正確性經過驗證后大膽出擊。
正因為“道”選得準,東方希望才能在每一次產業轉型中占得先機。
3. 習術要善修正
最后,“習術”指的是練好內功,不斷打磨日常經營管理的技藝。
“術”是最接近執行層面的東西,包括管理方法、技術手段、運營機制等等。
劉永行強調,“當勢和道都確定后,就要集中精力在術上”。也就是說,大方向對了,接下來就是埋頭苦干,把各項具體工作做好。
這方面劉永行有著工程師般的認真和執著。
他常年鉆研各種管理理論,但又不迷信書本上的高深概念,而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簡單有效的“標準循環”管理法。
通過持續地學習與修正,東方希望的經營術不斷進化。
“習術要善修正”意味著要勤于反思、勇于糾錯,把每一次失誤都當作優化提升的契機。
劉永行推崇精益管理理念,在東方希望內部營造出“持續改進”的氛圍:今天比昨天做得好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就能取得巨大成效。
如今,已經77歲的劉永行依然奔波在創業路上,每天為事業忙碌卻樂在其中。他曾打趣自己的名字“永行”,意味著一輩子都要不停往前走。
這正是“凡人精神”的力量,也是對所有正在奮斗路上的普通人的最大鼓舞和啟示。
正和島案例探訪項目組對本文亦有貢獻。
排版| 椰子| 十一主編| 孫允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