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隊伍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然而在這批絕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的戰士中,也有著不少老一輩革命者的后代,其中最有名也最令人惋惜的便是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場戰爭中除了毛岸英還有三位開國將領的后代也參與到了戰爭中。
這三位戰士分別是哪位將領的后代,他們在戰場上有什么突出的表現,最后結局如何呢?
顏回的后代
如果說戰爭年代的傳奇事件,顏邦翼和父親顏伏的故事肯定榜上有名。
我黨愛國將領顏伏祖上有一位著名人物——顏回,是圣人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弟子。
民國時期顏家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但這樣一個傳統封建家族還是出現了一個“另類”——顏伏,他不喜歡封建禮教的束縛,反對父母對自己的包辦婚姻,對救國救亡的革命思想有著不一樣的熱情。
顏伏將軍于1911年出生于今重慶梁平縣,1930年在成都求學,又在1931年孤身前往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參加了反帝大同盟和“一二?九運動”等革命運動。
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始逐漸向我黨靠攏,顏伏革命十分忠誠,曾三次被反動派抓捕、逼供,始終不為所動。
1933年顏伏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在組織安排下,一直往返于梁平、北平兩地從事革命活動。
抗戰期間顏伏被編入炮兵部隊,曾任新四軍軍部作戰參謀,他習慣于帶領戰士們奮斗在戰爭的最前沿,參與多次與侵略者的正面對抗多次立下戰功。
但他的身體也在多年的操勞中出現問題,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經常咳血,病情越發嚴重,本應該離開戰場休養的他卻沒有離開,而是讓工作人員用擔架將他抬到戰場參與制定作戰策略,進行戰斗指揮。
1950年已經是炮兵第七師師長的顏伏,在得知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一時間便申請入朝參戰,并于1951年帶領炮兵部隊沖上前線,在多次重要戰役中大放異彩。
尤其是上甘嶺戰役中,他和他的炮兵部隊充當馬前卒,全力壓制敵人火力以掩護我志愿隊伍,為持續數十天艱難戰斗付出所有心血。
當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火力迅猛,武器裝備先進,在這種火力壓制下,志愿軍戰士們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取得戰斗勝利。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志愿軍戰士們在戰場上消滅的所有敵人,有六成以上都是依靠火炮等重型武器取得的成績,擊毀敵方工事和碉堡,打掉敵人根據地和瞭望臺,甚至敵方戰機也需要火炮打出主要傷害,可見當時的炮兵部隊有多艱難,擔子有多重。
面對這些困難,顏伏將軍都堅持了下來,并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他善于迎難而上,在各時期的戰爭中立下不朽戰功,1961年還因功被授予上將軍銜。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戰場上的完美將軍,卻也在家庭問題上對親生兒子有很大遺憾。
在顏伏的兒子顏邦翼印象里從來沒有出現過父親的身影,他一直以為顏伏早就不在人世。
顏邦翼16歲這年,某天二叔興奮地將其叫到身邊,“你爸爸還活著,在延安當大官啦,你想不想去找他?”
顏邦翼當然想,于是在叔叔的安排下很快收整行裝,踏上了尋找父親的旅程。
然而世事無常,路剛走了不到一半,正好趕上了當地的國民黨抓壯丁,顏邦翼直接被強制編入了國民黨轄屬的警察總隊中,并在之后隨隊伍調回成都。
1949年大西南解放前夕,顏邦翼所在隊伍起義,隨后改番號,他也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在中央的指示下大批志愿軍部隊入朝參戰,顏邦翼所在的部隊也接到命令前往河北集訓,以備第二年趕赴戰場參戰。
當時的顏邦翼根本想不到,自己和父親的第一面竟然是在戰場上。
自從隊伍被收編,顏邦翼就期待見到父親的一天,可他距離較遠又不認識太多人,即便經過多方打探,依舊沒有得到父親的消息。
直到某天指導員給顏邦翼送來了一封加密過的信件,這封信竟然來自自己尋找多年的父親顏伏。
信中顏伏囑咐兒子一定要好好戰斗,作為軍人要聽指揮,做勇敢的人,軍人哪有流血犧牲的呢?
顏邦翼反復看了好幾遍信件,這才知道原來父親也在朝鮮戰場,并且早就知道自己也在志愿軍隊伍中的消息。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即便同在一片土地上,因為不屬于同一個區域,父子兩人直到戰爭結束后才正式見面。
父子兩人在戰場上都竭盡全力戰斗,并為此付出了最后的心血,尤其是當時擔任炮兵師師長的顏伏將軍在上甘嶺戰役中表現突出,為這次艱巨戰斗的勝利立下重要功勞。
朝鮮戰爭結束后,顏伏將軍在濟南軍區工作多年,顏邦翼則選擇離開部隊回到家鄉繼續為人民作貢獻。
鼎鼎大名的“神炮”將軍
與顏伏將軍一樣,匡裕民將軍也是炮軍部隊中的傳奇將領。
1909年匡裕民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個普通農戶家庭,出生時正在下雨春雷陣陣。
沉浸在喜悅中的匡裕民母親看著哭聲響亮的兒子,又不禁陷入憂愁,家里的糧食總是不夠吃,現在又添了個能吃的男丁,“打雷時候生的男娃子,將來一定是個炮筒子。”誰會想到母親的一句話竟然成了預言。
1926年革命的春風吹到了革命之鄉江西,關于共產黨的宣傳鋪天蓋地,匡裕民也產生了興趣,他想像共產黨的革命者宣傳的一樣,保家衛國,開啟一個不一樣的時代,也讓普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于是1926年他毅然加入當地的農民協會,隨后加入紅軍隊伍中,憑借自己優秀的表現在1932年正式入黨。
匡裕民在隊伍中打響的第一炮還要追溯到1927年,當時他跟隨隊伍奇襲隔壁的泰和城,同時也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在贛江支流攔截國民黨新編14軍的一個連隊,阻止他們繼續前進。
匡裕民和其他二百多名農民自衛隊隊員,在沿岸埋伏下來,他搭設了土制松樹炮,憑借著驚人的判斷給了敵人致命一擊。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圍剿”作戰開始,正在紅一軍炮兵連任職的匡裕民接到戰斗任務后,第一時間就扛起了迫擊炮向廣昌城進發。
當時的戰斗十分激烈,敵人憑借著工事和有利地形將我軍攔截在半山腰。
看見戰友們接連犧牲,匡裕民怒火中燒,他扛起炮筒隨后瞄準射擊,直接摧毀了敵方炮臺,壓制住了敵方火力,為我軍戰斗爭取到了一線生機。
這次戰斗我軍殲敵一個團,匡裕民立下大功,連彭老總都夸獎他是“神炮手”,之后更是將匡裕民要到了自己紅三軍團,將匡裕民當作“王牌”握在手里。
每當戰斗久攻不下,彭老總都會吩咐身邊的人,“趕緊叫匡裕民帶著他的炮過來。”
抗日戰爭時期,匡裕民將軍在陜甘寧邊區擔任炮兵營營長,在汾陽——離石公路伏擊戰中,指揮炮兵戰士們為步軍開路,不僅掩護了兄弟部隊,還以精準的火力殲滅敵人400多人,收繳了大量武器馬匹等各種急需物資。
解放戰爭時期,匡裕民成長為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1948年9月更是在遼沈戰役中指揮炮兵部隊,第一時間切斷了敵人的資源中轉站錦州機場,擊毀5架軍機,阻斷了敵人的逃跑和增援路線。
隨后封鎖機場粉碎蔣介石等國民黨高層計劃從沈陽空運援軍的企圖,為錦州戰役的勝利增加了籌碼。1949年遼沈戰役結束后又跟隨部隊相繼參與了平津戰役,解放太原等知名作戰。
1950年10月,匡裕民在中央指示下領導志愿軍炮兵部隊入朝參戰,他將面對當時世界上擁有最強火力和最前端技術的美國機械師。
當時雙方火炮數量對比懸殊,戰爭打得十分艱難。
在經歷前幾次失利后,匡裕民果斷決定將所有的火炮進行集中使用,并將局部優勢轉化為全局優勢,最終促使戰爭走向勝利。
匡裕民的戰術十分奏效,很快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事實上,或許在當時的匡裕民眼中,最為驕傲的并不是自己這一生本身,而是自己有一個好兒子,可以和毛主席家的岸英一樣,作為革命后代入朝參戰,促成了當時戰場上“上陣父子兵”的佳話。
然而在第二次戰役中,匡裕民的長子永遠留在了戰場。
消息傳回指揮部后,匡裕民沉默許久,強忍悲痛跟前來勸慰他的戰友們說,“大崽是為了國家犧牲,也是為了朝鮮人民的自由而死,死得光榮。”
匡裕民父子是保衛新中國的功臣,更是國家的英雄,1955年匡裕民被授予中將軍銜。
中國炮兵在整個朝鮮戰爭中消滅敵人15.8萬人,摧毀敵人火炮、汽車、坦克等重型武器裝備二千三百多架,炸掉敵人碉堡等防御工事2500個,為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一生追隨黨的腳步
湖北棗陽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其實這里還有著一個了不起的革命家庭,他們祖孫三代都參與了中國革命,并為之流血奮斗,他們就是開國中將田維揚將軍一家,祖孫三代用自己的熱血書寫出了一段將門虎將的故事。
1909年田維揚出生于湖北棗陽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當時社會環境中老百姓生活得十分艱難,一個家族幾代人都要忍受地主鄉紳的欺壓,還有應對接二連三軍閥混戰帶來的混亂局面。
田維揚一家十分渴望和平穩定,在革命精神的影響下,他逐漸向我黨革命隊伍靠攏。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地主老財們大有卷土重來的架勢,再加上反動派的各種武裝迫害,田維揚的父親為了保護家人帶領兒子和兄弟們加入了當地赤衛隊,誓死都要保護家人,保護革命果實。
但這場反抗因為與組織失去聯系,再加上敵人的壓迫最終田家人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家破人亡的下場,田維揚的父親與幾位兄弟姐妹先后被敵人抓走拷問,并慘遭迫害。
田維揚僥幸逃脫了敵人的抓捕,但也只能離開家鄉尋找組織的庇護,并伺機尋找機會為家人,為戰友們復仇。
一開始的田維揚確實被報仇的火焰蒙蔽了雙眼,他看見敵人就不管不顧地一定要消滅對方,可與之伴隨的是多次嚴重負傷,他的恨大家都看在眼里,卻沒法阻止。
彭老總得知他的情況后親自勸說,“你要是再不聽話往前沖就給你調到后勤部隊了,與敵人的戰斗才剛剛開始,我們不能現在就失去一位優秀的指揮將領。”
聽到彭老總的勸說后田維揚恍然大悟,終于平靜了下來,暫時放下了心里復仇的念頭,努力提升自己,在戰爭中也漸漸學會了思考各種戰術,逐漸成長起來,抗日戰爭爆發后,田維揚將軍在組織的安排下前往蘇魯豫戰場指揮戰斗。
皖南事變后他又率領新四軍戰士們在蘇北、淮南等地參與多次重要戰斗,同時又帶領戰士們開辟了蘇北抗日根據地。
當時蘇北抗日根據地建設十分困難,這里是國統區,再加上皖南事變的影響,革命工作開展起來不僅有很大困難,還要面臨一部分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壓制。
國民黨將領韓德勒曾在黃河沿岸對我新四軍部隊進行攻擊,情況十分危急。
關鍵時刻田維揚將軍挑起大梁,憑借著自己優秀的指揮能力,僅用一個團的兵力殲滅了反動派軍隊1.5萬余人。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田維揚將軍已經成長為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一師師長兼任黨委副書記。
1947年帶領隊伍參與了夏秋冬季攻勢等重要戰斗,錦州戰役期間為第一時間拿下錦州,取得遼沈戰役勝利,他曾率部在塔山地區負責阻斷國民黨大批增援部隊,為了讓兄弟部隊取得優勢,他和戰士們在塔山堅守六個晝夜,打退了國民黨部隊11個師兵力的多次猛烈進攻。
如果說田維揚的人生還有什么不足,那么就只剩下對家人和兒子的虧欠。
在參加革命之初他在老家結婚并生了一個兒子,可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他毅然選擇離開家鄉,為了不牽連家人他幾乎不和家里人聯系,因此在兒子田明升的前22年歲月里幾乎沒有見過父親的身影。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他終于回到了家鄉,此時他惦念多年的母親早已去世多年,兒子也已經長大成人。
雖然從沒有和父親有過親密的父子時刻,但在田明升的心中父親是英雄,更是他要追隨的榜樣,他想做像父親一樣為國家戰斗,為人民服務的人。
因此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他毫不猶豫地提交了想要上戰場的申請。
田維揚知道兒子的打算后十分欣慰,特意找到兒子的領導,希望他能批準田明升上戰場為國家戰斗。
戰場上田明升時刻謹記父親的教誨,每次戰斗都積極爭取,遇到危險任務永遠都第一個上,然而戰場是殘酷的,他在某次攻堅戰中失去了一條腿。
戰爭結束后,看到兒子的田維揚十分心痛也很惋惜,可他并沒有為兒子大開方便之門即便當時他在中央和地方擔任要職。
田明升也坦然接受了自己離開部隊的事實,他選擇回到家鄉務農,過完自己平凡普通的一生。
結語:
抗日戰爭中我軍傷亡人數58萬4千余人,解放戰爭中136萬余人,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傷亡36萬余人。
他們的流血犧牲都是為了人民能夠當家作主過上好日子,為了這個目標他們不惜付出生命,正是因為有他們的犧牲才有了今天強大的中華民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