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美國候任防長皮特·海格塞斯的一則預言引爆全球輿論:“若中美開戰,美軍10艘航母將在20分鐘內被中國高超音速導彈全數擊沉,一艘都不剩?!?/strong>這番言究竟有何目的,事實真如此嗎?
一、從主播到防長:政治忠誠者的“戰爭預言”
海格塞斯的身份本身充滿爭議。這位前??怂剐侣勚鞒秩思葻o高層軍事戰略經驗,也未指揮過重大戰役,僅憑國民警衛隊的基層服役履歷和“絕對效忠特朗普”的立場,成為美國軍政史上罕見的“跨界防長”。
海格塞斯多次在節目中吹捧特朗普的軍事決策,甚至將暗殺伊朗將領蘇萊曼尼稱為“天才之舉”。如今,他的“20分鐘航母覆滅論”雖被質疑為“外行人的危言聳聽”,卻精準戳中了美國軍方的痛點——中國導彈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在動搖美軍引以為傲的航母霸權。
二、技術代差:高超音速導彈的“降維打擊”
拋開政治因素,海格塞斯的預言并非空穴來風。中國“東風-26”導彈射程覆蓋關島,速度超10馬赫,可實施“航母殺手”式的飽和打擊。據推算,10個東風導彈旅一次齊射可發射360枚導彈,理論上足以擊沉3-4艘航母,40分鐘內還能二次裝填。
更令美軍焦慮的是,傳統反導系統對高超音速武器的攔截成功率不足10%。中國的“偵-控-打-評”體系能通過衛星、無人機與055驅逐艦協同制導,實時定位航母編隊并發動多波次攻擊。
而一艘造價百億美元的尼米茲級航母,面對單價僅2000萬美元的東風導彈,成本消耗戰的天平早已傾斜。
三、航母神話終結?戰爭形態的革命性顛覆
冷戰中,美國航母戰斗群是“全球霸權”的象征,但如今卻淪為“海上活靶子”。航母雖配備宙斯盾系統,但面對10倍音速、可機動變軌的高超音速導彈,其龐大的體型與30節的航速(約55公里/小時)成為致命弱點。美軍內部兵棋推演24次模擬中美海戰,結果無一例外以慘敗告終。
這場技術革命背后,是戰爭邏輯的根本轉變:從“平臺中心戰”轉向“體系破擊戰”。中國福建艦搭載的殲-35隱身戰機、攻擊-11無人機,以及055驅逐艦的“鷹擊-21”導彈,構建起“非對稱殺傷鏈”,而美國仍困守傳統思維,暴露出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四、戰略博弈:焦慮背后的多重算計
海格塞斯的言論,實為“一箭三雕”。對內,渲染“中國威脅論”可為美軍爭取更多預算,推動高超音速防御計劃落地;對外,向中國傳遞威懾信號,試圖延緩其技術突破;對特朗普,則鞏固“美國優先”的民粹敘事,迎合選民對“強大軍隊”的期待。
然而,美國的應對措施顯得力不從心。盡管五角大樓砸下數十億美元升級反導系統,但其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進度落后中國數年,航母改造也因預算爭議步履維艱。
海格塞斯的預言,無論虛實,都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軍事科技的代際差距,可能徹底改寫戰爭規則。若美國繼續沉迷“航母神話”,而忽視體系化創新,其全球霸權地位將加速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