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報”
4月,春和景明,惠風和暢。
清晨的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梯田如鏈,纏繞山梁。壩堰鎖住溝壑的褶皺,陽光灑在層層疊疊的綠階上,不遠處的光伏板在坡地上泛著藍光,宛如一片靜謐的湖泊。
這里,是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奇跡。
“山上光禿禿,溝里亂石頭。年年遭災荒,十年九歉收。”60多年前,面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發展困局,高西溝人選擇用汗水與鐵鍬“破局”。
山上栽樹披綠衣、山坡梯田纏腰帶、峁邊植樹種牧草、陡坡立坬種檸條……幾代高西溝人接力治山治水,用綠色發展寫下了最硬氣的答案。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高西溝村考察調研。3年多來,高西溝村干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奏響了一曲山青、業興、民富的躍動樂章。
俯瞰高西溝村,層層疊疊的梯田蜿蜒于山間,滿眼盡是青翠(資料照片)。通訊員 陳明攝
01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綠色接力”
“山連山來溝套溝,擋不住藍天紅日頭……高西溝如今換了天。”高西溝村龍頭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正放聲高歌。歌聲隨風飄揚,翻過片片油松林,越過層層梯田……
老人叫姜良彪,今年64歲,是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
“高西溝的今天,是一代代村民靠雙手實打實干出來的。”回想村里水土治理的成效,姜良彪特別自豪。
站在龍頭山山頂,放眼望去,滿眼青翠。然而,60多年前,高西溝村卻是另一番模樣——
“雨澇流泥漿,沖成萬條溝。肥土順水流,籽苗連根丟。”一首信天游唱出了這里曾經的寫照,高西溝似乎走不出貧窮的困局。
“以前啊,我們這兒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家家戶戶光景都不好。”談及曾經,姜良彪毫不諱言。
人窮志不窮,高西溝人誓要扭轉乾坤。
從1958年起,一場保水保土戰役在陜北黃土高原褶皺間的小村莊打響。
改造自然,談何容易!
“那時候村里條件不好,打坑、扛水、背樹苗都要靠人力。為了護坡護洼,我們就在崖畔種檸條,地勢太陡,大家就用麻繩綁腰,吊威亞式地一點一點把檸條籽撒到坡上。”81歲的村民常錦棟說,因為擅長爬陡坡,大家都叫他“爬山虎”。
自那時起,“領頭雁”“鐵肩膀”“鐵嗓子”“賽兔子”……一個個“能人”在高西溝的綠色版圖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代接著一代干。截至目前,高西溝累計治理山峁40座、溝岔21條,建成淤地壩126座、水庫2座、高產農田777畝、林地3300畝。
綠色發展路上,高西溝人步履堅定。
沿著高西溝村郭家梁一路上山,高西溝村村委會主任高治前和護林員高利東開始日常巡林。
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滿是樹坑的土地,高治前介紹:“這幾畝地有300多個樹坑,是我們前幾天用挖掘機挖好的,現在就差樹苗了。姜書記準備給我們引進一批櫻花樹苗。來年春天你們再來看看,肯定美得很!”
轉身眺望,“梯田層層盤山頭,高山松柏連成片,水庫碧澈映青山”的景象盡收眼底。如今的高西溝,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高治前指著對面山頭成片的白皮松說:“小時候每年清明前后,大人們扛著鐵锨、樹苗上山種樹。我們一放學就結伴上山,有的給家人帶干糧,有的兩人提一桶水,有的拿鐵锨幫忙刨樹坑……”
在高治前的記憶里,父親高錦全總是滿頭大汗地揮舞著手中鐵锨,樂此不疲。“那時候只知道要種樹,現在看到滿山的青綠,才知道其中的意義。生態好了,村子也富了,咱高西溝人這么多年的努力都值得!”高治前感慨。
天色漸晚,高西溝村溝底的龍頭山水庫,在夕陽映照下泛起一圈紅暈。姜良彪自豪地說:“百靈子過河沉不了底,滾滾黃河里沒有咱高西溝的泥!”
02
文旅融合激活山鄉發展新動能
4月15日,在高西溝村龍頭山山頂,3名工人正在加緊修葺木棧道,遠處山澗傳來的鳥鳴聲與電鉆聲交織成奇妙的旋律。200米長的棧道沿著山體延展,將紅旗廣場與龍頭山山頂連接起來,建成后可供游客徒步攀登至山頂觀景。
“這個木棧道專為游客打造,將在‘五一’假期正式對外開放。今年村里還打造了廟梁山觀景臺,后期計劃建設玻璃棧道,增加高西溝的游玩項目。”高治前告訴記者。
如今的高西溝村不僅是生態治理的典范,還以文旅融合為引擎,將黃土風情轉化為發展動能。
高西溝村18處特色景點串珠成鏈:國家級水情教育基地展示水土治理智慧,盤山梯田觀光點勾勒黃土高原的壯美線條,“高西溝記憶”民俗展館重現陜北農耕文化……
住窯洞、吃農家飯、參與研學,沉浸式體驗黃土風情,成為游客在高西溝村游玩打卡的必選“套餐”。
“陜北有個高西溝,山溝溝里出奇跡!”大型沉浸式實景劇《陜北有個高西溝》再現了村民數十年治山治水的奮斗歷程,去年9月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如今,實景劇每周末都會上演,已成為高西溝文旅活動的“流量密碼”。
“實景劇演出可以說是場場火爆。接下來,我們希望組織村民參演實景劇,這樣不僅能增加村民收入,還能吸引更多游客了解高西溝。”姜良彪說。
以“資源整合+專業運營”為突破口,去年,高西溝村引進米脂縣銀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圍繞餐飲、游樂等業態,對村子文旅產品進行全方位升級。
“你好高西溝”驛站為游客提供便捷住宿與簡餐;小米研學直播基地推出各種特色小吃;“高西溝記憶”民俗展館讓游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多元化產業鏈與品牌鏈的打造,讓高西溝名片更加閃亮。
“今年,我們開展了高西溝農產品線上線下直銷,并與高西溝村及周邊農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和20多位村民洽談合作,發揮他們趕驢推碾子拉磨的技能,讓其在小米研學直播基地兼職,增加收入。”米脂縣銀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小燕介紹,未來還將開拓寫生、研學等市場,提升高西溝的品牌影響力和經濟效益,讓綠水青山變成“幸福靠山”。
春日的高西溝魚塘,風光旖旎。榆林市釣魚大賽預計5月在這里舉辦。
經過全方位改建,該魚塘已初具規模:新蓋10間房功能齊全;5臺增氧設備持續改善水質;釣位擴展至44個;投放甲魚4000只,鰱魚、鱸魚近3萬條。
“我們計劃定期舉辦釣魚比賽、垂釣教學等活動,打造集垂釣運動、生態餐飲、親子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文旅新標桿,帶動高西溝村特色民宿、農家樂等配套產業發展。”魚塘承包人李凱凱信心滿滿,鄉村文旅將成為這個生態村的新亮點。
今年春種時節,高西溝村對樹齡超20年的54畝蘋果樹進行改造,合理引進不同樹種,把采摘期分散,確保每年5月至10月,游客來到高西溝,月月可賞花,月月可采果,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如今的高西溝村,有黃土高原的文化底蘊,有豐富多彩的游玩項目。這里的故事,演繹出黃土高原的綠色奇跡。
03
大事小事托起幸福夢
去年,高西溝村迎來了一件大事。全國首單淤地壩碳匯交易落地高西溝村,這筆交易將150萬元和2萬噸淤地壩碳匯量聯系在一起。
淤地壩工程是黃土高原上獨特的生態治理手段。橫亙在千溝萬壑間的土石建筑見證了人與自然的博弈,也是生態治理的鮮活標本。
自1959年起,勤勞的高西溝人開始在溝里打淤地壩,至1978年,村里已修筑了121座淤地壩。
有了淤地壩,荒溝變農田,牧草、檸條上山坡,糧食產量翻番,農業生產建設有了新路子。
在那個年代,淤地壩是水利工程,勤勞的高西溝人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在治理窮山惡水的戰斗中拿下了第一場“勝利”。
進入新時代,淤地壩憑借攔泥淤地、儲碳保碳作用,很快讓高西溝村迎來第二場“勝利”。
碳票變鈔票,交易淤地壩碳匯量2萬噸,每噸75元的交易單價創全國之最。這不僅讓高西溝人臉上有光,更讓他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誰能想到淤地壩還能換錢哩!”63歲的村民高治遼笑著說,“村里人也不懂里面的門道,祖祖輩輩就知道種樹、打壩、修田,山坡越綠,我們的日子就越過越好。”
近年來,高西溝村系統實施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灌木平茬工程,提升萬畝谷子基地、千畝蘋果基地發展水平,依托國家級水情教育基地、米脂小米博物館等旅游資源發展生態研學、景觀農業、戶外露營、休閑康養等產業。去年,高西溝村投資9000余萬元實施生態振興項目34個。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變化。
以前的高西溝村,梯田種小米、山地種蘋果,兩大產業是村民的增收法寶。
如今,登高遠眺,村子的山峁溝岔間,一排排光伏板“倚靠”在翠綠之中,為黃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去年村子光伏產業收益達到62萬元。”銀州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劉富平介紹,光伏項目不僅為高西溝群眾帶來長期穩定的產業收益,還大幅減少了碳排放、保護了鄉村環境。
干完農活,茶余飯后,村民休閑也有了新選擇,讀書、看戲、做特產美食成了村子里的流行風尚。
在高西溝村農家書屋,3000余冊書籍整齊擺放,涵蓋政經類、科技類、文化類等,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村民高乃柱是一名養殖戶,以前養羊全憑經驗,有了農家書屋后,他從書中學到不少實用養殖技術,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
高西溝村農家書屋結合當地特色產業,聯合農技專家把科技圖書送到養殖種植專業戶手中,在田間地頭解答種植養殖問題,實現了技術“到戶”。
“書屋建立以來,累計接待村民6000余人次。”高西溝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馬川川介紹,別致的書屋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去年4月,馬川川被評選為50名全國“鄉村閱讀推廣人”之一。他深感責任重大:“接下來,我們計劃將農家書屋與景區的商圈進行文化共建,按照村民‘下單’需求不斷更新書籍,更好發揮書屋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隨著《陜北有個高西溝》實景劇推出,高西溝村的游客越來越多。
每逢節假日,高西溝村的露營基地人頭攢動,兒童樂園充滿歡聲笑語,坐花轎、摔碗酒和轉火塔等民俗活動連番上演,小米咖啡、特色小吃深受游客歡迎。
“村里的新面孔越來越多,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平日還有研學的小娃娃們過來,給村子增添了活力。”姜良彪對村子發展很有信心,“無論是演出還是勞作,都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隨著更多村民參與到文旅產業中,我們的日子肯定越來越紅火。”
我的心里話
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 姜良彪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3年多來,村子變化很大。去年我們村集體收入突破了70萬元,在家村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3萬元。
去年以來,我們依據高西溝的真實故事拍了一部大型實景劇,目的就是講好高西溝的生態故事。村里還修建了研學基地,很多人都來體驗學習、觀光旅游。大家伙兒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陜西日報記者 王晨曦 整理)
04
記者手記丨陜北山溝“明星村”傳新聲
(陜西日報記者 王晨曦)
站在高西溝村龍頭山山頂遠眺,層層梯田如綠浪翻滾,松柏林與蘋果園交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很難想象,這里曾是《米脂縣志》中描述的“山上光禿禿,溝里亂石頭”的貧瘠之地。
數十年來,高西溝人用鐵鍬和背簍完成了一項“愚公移山”式的工程。這份堅持,讓荒山溝壑變為梯田盤山頭、松柏連成片的綠洲,高西溝村林草覆蓋率躍升至70%。
如果說老一輩高西溝人解決了“生存”問題,新時代的村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在生態紅利中找到了發展密碼。
昔日防洪水庫變身生態展覽館,淤地壩讓碳票變鈔票,盤山梯田成為網紅打卡點,土窯洞改造成民宿,老舊蓄水池改建成魚塘,往日里趕驢推碾子拉磨的農活如今變成村里的體驗項目,村民吃起了“旅游飯”。
發生在村子里治山治水、種樹植綠的故事變成了舞臺上的實景劇,勞動時呼喊的口號成為劇中振聾發聵的臺詞,讓觀眾能夠切身體會時代風貌、體會高西溝人的奮斗歷程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幾代人接力播綠,讓“滾滾黃河里沒有咱高西溝的泥”成為現實;新時代的多元產業,則讓“生態飯”越吃越香。高西溝的故事,是幾代人用鐵鍬“寫”出的生態史詩,更是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這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黃土坡上長出的希望和老百姓紅火的日子。山綠了,腰包鼓了,好光景還在后頭哩!
陜西日報記者 王晨曦 郝穎 榆林傳媒中心記者 楊曉慧 李小強 姬洲僕 米脂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玲玲 常瑞明
編輯 拓智慧 校對 強小強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