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當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的"無畏"巡航導彈再次試射失敗時,這個南亞大國空軍體系的致命缺陷已暴露無遺。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最新報告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印度空軍既沒有可靠的空射巡航導彈,也沒有能夠運載它的轟炸機平臺。這種戰略能力的缺失,使得印度在與中國的軍事對峙中處于極度危險的劣勢地位。
印度空軍的短板絕非偶然,而是系統性失敗的必然結果。"無畏"導彈項目自2013年啟動以來,歷經十余年研發,耗資數十億美元,卻至今未能形成可靠戰斗力。2020年10月在中印邊境危機最嚴重時的關鍵試射,依然以慘敗告終。更諷刺的是,印度空軍不得不將希望寄托在改裝蘇-30MKI這種多用途戰斗機上,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其戰略投送能力的貧乏。相比之下,中國空軍的轟-6K轟炸機配合長劍-20巡航導彈,已形成成熟的遠程精確打擊體系,這種代差不是靠幾場軍演就能彌補的。
印度軍事工業的痼疾在"無畏"項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DRDO吹噓的"紅寶石"小型渦扇發動機,實際性能遠未達到設計要求;號稱自主研制的射頻導引頭,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基本失效。這些問題背后,是印度軍工體系長期存在的三大頑疾:基礎研究薄弱、工藝水平低下、項目管理混亂。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連續成功試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時,印度連亞音速巡航導彈都搞不定,這種技術差距已經形成代際鴻溝。
印度軍隊內部的官僚主義更是雪上加霜。空軍與DRDO互相推諉,國防部決策遲緩,導致關鍵項目一拖再拖。2018年時任空軍參謀長達諾阿推動的加速計劃,在官僚體系的泥潭中無疾而終。這種體制性低效,使得印度在軍事現代化競賽中永遠慢人一拍。當巴基斯坦都已裝備"巴布爾"巡航導彈之際,印度空軍還在為基本對地打擊能力發愁,這種反差實在令人唏噓。
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戰略在軍工領域遭遇重大挫折。盡管政府投入巨資推動國防自主化,但關鍵核心技術依然依賴進口。蘇-30MKI來自俄羅斯,"陣風"戰機購自法國,連基本的機載武器系統都難以自給。這種表面光鮮、內里空虛的國防工業,根本無法支撐印度的大國野心。更致命的是,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越來越嚴,俄羅斯的軍工產能轉向烏克蘭戰場,印度正面臨"有錢買不到"的尷尬境地。
而中國空軍的轟-6N已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作戰半徑覆蓋整個南亞;殲-20隱身戰機形成規模戰斗力;空射高超音速武器進展神速。反觀印度空軍,不僅戰略打擊能力缺失,連基本的戰機妥善率都成問題。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數據,印度空軍戰機中隊數量已降至歷史最低的31個,遠低于42個的預期目標。這種實力對比,使得印度在邊境沖突中的威懾力大打折扣。
印度軍事戰略正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國內軍工體系無法提供可靠裝備;另一方面,國際軍購市場日益收緊。繼續依賴進口將喪失戰略自主,堅持國產化又難以突破技術瓶頸。這種困境在空射巡航導彈項目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俄羅斯拒絕提供關鍵技術,歐美國家實施嚴格管制,自主研發又屢屢失敗。印度就像被困在迷宮中的巨人,空有雄心壯志,卻找不到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