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經是世界舞臺上谷物和油籽的主要供應商,但近幾十年來,其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
1980年,美國占全球小麥出口的44%;如今,這一比例僅為11%。在過去五年中,美國玉米出口市場份額已從20世紀70年代的80%以上的高點降至31%的歷史低點。美國曾經是大豆出口的領導者,現在卻眼睜睜地看著巴西取代它;與50年前的80%相比,現在它只占大豆出貨量的27%。
現在,在與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和其他進口美國農產品的國家的另一場貿易戰中,這種螺旋式下降可能會繼續下去。
今年3月,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媒體平臺Truth Social上發帖稱,美國農業生產者應該準備“開始生產大量農產品,在美國境內銷售”。
聽起來很簡單,但它與現實背道而馳。美國目前每年出口約25%的糧食,其中包括一半以上的大豆。盡管近年來國內糧食工業用途穩步攀升,但運往海外的大宗農產品(玉米、大豆、小麥、大米、高粱、豆類和棉花)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其中去年增長了22%,是十多年來最大的同比增長。
尋找谷物和油籽的額外國內需求驅動因素是可能的,也許是隨著生物燃料使用的增加,如可持續航空燃料或一些其他尚未發現的工業用途。但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些新市場的發展也需要數年時間。
貿易戰的長期影響之一,即使在戰爭結束后,也是全球市場上可靠供應商聲譽的喪失,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修復。別無選擇,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不僅考慮成本和質量,還希望有穩定的貿易伙伴,能夠年復一年、不間斷地提供產品。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糧食禁運之后,美國花了很長時間才被視為可靠的供應商。在2018-20年美中貿易戰之后,大豆出口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因為中國已將主要大豆供應商轉移到巴西。
最近的貿易戰不僅加劇了世界兩大經濟大國之間的對立,而且美國與其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盟友之間的關系也因特朗普自由的關稅政策而緊張。
一旦這場最新的貿易戰塵埃落定,也許另一個自由貿易時代將開始。在那之前,隨著關稅和反關稅在國家之間來回浮動,看到的是一場以失敗者為主、贏家很少的逐底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