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特朗普,這位美國政壇的風云人物,總能以其獨特的行事風格吸引全球目光。在中美關系的棋盤上,他的一系列操作可謂是令人眼花繚亂。
一會兒暗示要降低關稅,給市場帶來一絲緩和的曙光;一會兒又迅速成立涉華關稅應急工作組,讓緊張氛圍再度升級,仿佛一場沒有硝煙的“關稅游戲”。
這種反復無常的背后,特朗普究竟在盤算著什么?是真心想要調整對華關稅,還是另有所圖?莫非他天真地認為,通過這樣的手段就能迫使中國主動求和,從而在談判桌上占據絕對優勢?
他似乎渴望中國能主動致電,求著與他達成協議,如此便能在獲取巨大利益的同時,大肆炒作自己的能耐,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威望,讓美國再次偉大,順帶為自己的家族積累巨額財富。但中國給出的答案斬釘截鐵:不可能!這讓特朗普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也為后續的一系列沖突埋下了伏筆。
特朗普的三大難題
特朗普將中國視為實現政治抱負的關鍵突破口,妄圖通過對華博弈撈取政治資本與經濟利益,迫使中國在貿易、科技等領域讓步,以鞏固其國內政治地位、提升國際話語權。貿易談判中,他提出不合理要求,干涉中國產業政策,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
然而,中國秉持獨立自主原則,堅定應對特朗普的施壓。貿易領域,堅決反對貿易霸凌主義,對等反制不合理關稅,同時積極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完善,拓展國際市場。
科技領域,加大自主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降低對美技術依賴。特朗普的政治圖謀落空,既無法從中國獲取預期利益,也難以向國內勢力和民眾交代。
在國內,他面臨各方質疑,政治支持率受影響,民眾對其經濟政策和外交手段不滿。在國際上,美國影響力減弱,盟友信任度下降。
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在全球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不僅能生產豐富且價廉物美的商品,在商品配件供應上也至關重要,眾多國家制造業依賴中國配件,美國企業也不例外,如蘋果公司。
美國貿然加征高額關稅,試圖打壓中國經濟、實現“制造業回流”,卻導致自身供應鏈緊張。美國企業面臨配件短缺、成本上升等難題,部分工廠減產甚至停產。
為此,美國成立涉華關稅應急工作組,試圖解決供應鏈問題,但中國在相關領域優勢短期內難以被替代,美國企業難以找到合適替代供應商。且中國因美國制裁必然采取反制,美國若想緩解困境,需正視中美經濟相互依存現實,通過平等協商解決爭端。
特朗普執政以來,政治上政績寥寥,經濟增長計劃落空,就業崗位質量和穩定性欠佳,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不力。更糟的是,關稅戰給美國經濟帶來隱患,物價上漲,通脹壓力增加,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沖擊就業市場與經濟穩定。
在此政治與經濟雙重困境下,特朗普執政焦慮加劇,企圖通過軍事打擊伊朗制造“政績”,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但這一做法將使美國陷入更深國際危機,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可能引發大規模戰爭,帶來難以估量的后果。
對中國的惡意政策
就在美國自身被諸多困境攪得焦頭爛額之際,特朗普政府卻并未收斂其對中國的惡意,反而變本加厲,出臺了一項極具針對性的惡性政策。
當地時間4月17日晚,特朗普政府悍然宣布,將對中國建造或運營的船只停靠美國港口征收額外費用。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國際航運和貿易領域掀起軒然大波。
事實上,這一政策并非臨時起意,早在今年二月份,美國就已向外放風,宣稱要對中國制造和中國運營的船只停靠美國港口征收高額費用,一次停靠費竟高達30萬到150萬美元。
如今,這一威脅變為現實,且后續費用還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甚至存在無端不允許中國船只停靠的惡劣情況。美國的這一系列舉動,無疑是在中美關系的傷口上撒鹽,是對中國的又一次公然挑釁。
這一政策背后,隱藏著美國更為深遠的戰略圖謀。美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對中國的航運業和對外貿易進行精準打擊。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海運承擔了約95%的對外貿易運輸量,航運業的穩定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國此舉若得逞,將大幅增加中國航運企業的運營成本,削弱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進而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和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警惕美國與相關港口收購計劃的聯動效應。此前有消息稱,李氏家族準備將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出售給美國貝萊德公司。
若這一交易成功達成,那么未來這些港口極有可能效仿美國,對中國船只收取高昂的??抠M。美國試圖構建一個對中國不利的全球港口網絡,從運輸環節對中國進行全面圍堵,遏制中國的發展。
面對美國的這一惡意政策,中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中國堅決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必將采取強有力的反制措施。
在過去的貿易爭端中,中國已經展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強大的反制能力。無論是對美國商品加征關稅,還是在世貿組織對美國提起訴訟,中國都讓美國見識到了其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
此次針對美國對中國船只征收額外費用的行為,中國也必將從多個方面進行反擊,讓美國為其錯誤行徑付出代價。
盟友反對與政策挫敗
就在特朗普政府妄圖通過一系列惡劣手段孤立中國之時,一個令其倍感尷尬與挫敗的消息傳來。據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18日的報道,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在接受該報采訪時,態度堅決地拒絕了美方“孤立中方”的無理要求。
她明確表示,停止與中國進行接觸是“愚蠢之舉”,并主張英國應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堅決不應設置新的障礙。
這一表態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掀起了驚濤駭浪。要知道,英國作為美國的最鐵桿盟友,長期以來在諸多國際事務中都與美國保持著緊密的協作。
此次里夫斯在訪美前夕,公然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予以反駁,無疑是給了特朗普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這不僅讓特朗普政府的顏面掃地,更意味著其精心策劃的圍堵中國的戰略在盟友層面就遭遇了重大挫折。
里夫斯做出這一決定,背后有著多方面的深刻考量。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與中國在貿易、投資、金融等眾多領域都有著廣泛且深入的合作。
中國龐大的市場為英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英國的高端制造業、金融服務等優勢產業在中國市場也擁有著巨大的潛力。
據相關數據顯示,英國與中國在多個產業領域的合作每年都能為英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一旦英國聽從美國的要求,選擇孤立中國,那么英國自身的經濟必將遭受嚴重的沖擊,眾多英國企業將失去重要的市場份額,相關就業崗位也會受到影響。
從英國自身的發展戰略出發,英國脫歐后,正積極尋求在全球貿易體系中重新定位,努力拓展新的貿易伙伴與合作領域。中國積極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等合作模式,為英國提供了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分享發展紅利的新機遇。
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有助于英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提升其在國際經濟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而美國近年來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不僅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摩擦,也對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友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加征關稅等,這極大地損害了英國的經濟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英國選擇與中國加強合作,也是對沖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風險的有效手段。
英國的這一態度轉變,充分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圍堵中國的政策不得人心。
如果連美國最親密的盟友都不愿配合其行動,那么特朗普政府又如何能說服其他國家加入其所謂的“孤立中國”陣營呢?
這無疑讓特朗普政府的圍堵計劃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此前,特朗普政府一再宣稱全球有70多個國家主動向美國要求談判,甚至將此比喻為親他的屁股。
然而,現實卻極為殘酷,在中國的強勢反擊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趕緊向這些國家免征90天。關稅戰爆發后,僅有以色列總理和意大利總理訪問了白宮,這與特朗普政府當初的宣稱相去甚遠。
即便是與特朗普通電話討論雙邊貿易問題的英國首相斯塔默,也沒有向特朗普做出任何讓步和屈服,而是表達了對貿易自由開放的承諾以及保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拉攏盟友來孤立中國的政策已然失敗。世界各國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考量,不會輕易被美國的霸權主義所左右。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各國更加注重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以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中國合作,不僅符合各國的經濟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特朗普政府若想真正解決問題,就應該摒棄霸權思維,通過平等協商與合作來推動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對抗和遏制的手段。
結語
特朗普的激進政策給中美關系帶來震蕩,但中國始終以理性姿態應對挑戰。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全球合作,贏得越來越多國家認可,為中美關系破冰創造外部空間。美國卻因關稅戰自食惡果,企業承壓、盟友背離,其單邊主義路線已難以為繼。
從全球視角看,中美關系穩定攸關世界經濟復蘇與政治秩序平衡。貿易摩擦升級將沖擊全球產業鏈,地緣博弈加劇則可能引發連鎖危機。國際社會普遍期待雙方回歸對話軌道,以負責任態度管控分歧。
未來,中國將繼續以開放姿態參與全球治理,在維護核心利益前提下保持戰略耐心。中美關系能否撥云見日,取決于美方能否正視相互依存現實,摒棄零和思維。唯有合作共贏,才是兩國乃至世界的共同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