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王琳和“鳥友”相約在石家莊市裕西公園一起“打鳥”。劉子恒攝
縱覽新聞記者 邊義婷
4月17日下午4點,光線漸柔,在石家莊市裕西公園東側,63歲的退休大叔王琳和幾位“鳥友”身旁三腳架上放著的比手臂還要粗的長焦鏡頭,引來了不少圍觀者。
“這是在瞅啥?”“白天拍星星嗎?”大家紛紛湊到相機前好奇地詢問。
“拍鳥。在我們圈里,也叫‘打鳥’。”王琳笑著說,“今天的目標是一對剛在這里安家的灰椋鳥,希望能拍到兩只鳥互動的畫面。”
“出來了!出來了!”蹲守了半個小時后,伴隨著“鳥友”們的驚呼,一只灰椋鳥從樹洞中探出頭來,飛到旁邊的一根樹枝上,抖動著翅膀。不一會兒,另一只灰椋鳥也微微探出了頭。大家齊刷刷地將鏡頭瞄準樹洞,“咔咔”地按著快門鍵高速連拍。
“我拍到啦!”61歲的許景耀笑得合不攏嘴。他翻看著相機里兩只灰椋鳥同時出現的照片,興奮地給大家展示起來。兩只鳥兒很快飛向天空,沒抓拍到的“鳥友”遺憾地直拍大腿。
“鳥非常漂亮、靈動,我每次拍鳥的時候心情都非常愉悅。”許景耀高興地說,“這就是我‘打鳥’的樂趣。”
王琳告訴記者,他“打鳥”已經5年多了,“鳥友”們大多是已經退休的大叔大姨,相同的愛好讓他們組成了新的“朋友圈”。“退休了時間比較充足,就想著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王琳說,“‘打鳥’經常需要蹲守很久,這時候我們就會聊聊天互相分享自己的拍攝經驗和拍攝趣事,也算是老有所樂啦!”
“拍鳥能讓人貼近自然,也更加懂得怎么和自然相處。”5年的時間里,王琳用鏡頭記錄下百余種鳥類,光是素材就裝滿了十幾個容量4T的硬盤。
打開王琳的手機相冊,宛若參觀鳥類圖片展:在石家莊井陘縣,二十幾只黑鸛伴著一處溫泉的水霧起飛,宛若仙境;在張家口沽源縣,一對蓑羽鶴帶著兩只雛鳥在草原上“漫步”,溫情滿滿……
說到這幾年的拍攝感受,王琳由衷地感嘆:“咱河北的生態環境真是越來越好了。”
“就拿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青頭潛鴨來說,它們對環境和水質有著極高的要求。從2023年開始,我已經連續兩年在白洋淀拍到了繁育的青頭潛鴨。”王琳說。
離別時,記者看到了王琳的手機壁紙:一只青頭潛鴨媽媽帶著5只雛鳥在白洋淀里嬉戲,淀中荷花盛開,滿眼盡是青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