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媽,我喜歡一個男生。”
周末吃飯,女兒的話,像一聲驚雷,突然在我耳旁炸開。
“啥?你才六年級!”“誰?什么時候的事?”“難怪最近老要出去!”
撲面而來的驚訝+危機感,讓無數個“?”在我嘴邊打轉。
我戰術性地喝了口湯,才把滿心的疑惑和擔心,都先咽了回去。
對于“早戀”這個問題,我不是沒有心理準備,但真正到來,還這么早時,我還是有一點點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青少年心理健康報告》顯示:
56.3%的初中生、39.8%的高中生表示“對異性產生過強烈好感”;27.1%的初中生、14.6%的高中生承認“有過戀愛行為”。
但現實經驗告訴我們,孩子的“早戀”,可能更早、更普遍。
父母如果應對不當,很可能使孩子出現成績下滑、親子關系惡化、影響情緒健康等嚴重問題。
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呢?
“早戀”不是洪水猛獸
錯誤應對才是
前段時間,情感作家劉娜講了一個讓人惋惜的事兒:
她朋友姐姐的女兒(外甥女),14歲,初二。
女孩兒喜歡班里一個成績優異的男生,在QQ上跟男孩表白,得到了對方的熱烈回應——
這原本是青春悸動的學生時代,最常見不過的事兒。
但我們經歷過,就淡忘了。
這位女孩的媽媽在發現孩子早戀后,迅速進入“戰斗模式”:
先是和女兒多次“談心”,隨后又讓老師把倆孩子座位調開;
接著,又把對方家長找到,要求沒收孩子手機、IPAD;
為了防患于未然,她還經常偷翻女兒書包,假期也寸步不離地“看”著女兒......
結果,女孩跳樓了。
男孩也在眾人的指指點點中,成績驟降,被迫轉學。
原本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小小關卡,沒想到卻以這樣的形式畫下終止符。
當然,之所以跟大家說這個事兒,不是為了去批判這位媽媽(失去孩子,已是最殘酷的懲罰)。
而是這件事,結合我女兒的事,讓我突然意識到:
面對孩子“早戀”這件事,我們普遍都缺乏應對經驗、應對方法。
可“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呢?
這背后要么是無法撼動的生理學原因:
在青春期(11-17歲),我們身體的睪酮水平會上升300%;而此時大腦的前額葉(理性決策)發育不全,杏仁核(情緒中樞)又處在最活躍的階段,極易產生情感沖動(“早戀”有著生理上的必然性)。
要么是真真切切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因為壓力、缺愛、學習和成長的矛盾找不到出口,才會以“早戀”,作為反抗或代償。
我們作為孩子身邊最能給予他支持、關愛的大人——
如果毫無準備,沒有覺察,就隨意發作,才真會讓孩子面臨一場“生理+人為”的青春期劫難!
3個黃金應對策略
代替強干預或干著急
為了這個事兒,我專門去請教了身邊一位“有經驗”的媽媽。
兩年前,她曾經跟我聊過她家女兒的早戀問題。但去年,她女兒已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一所985大學。母女倆的關系,也一直都非常好。
她跟我分享了她堪稱“黃金級別”的應對策略:
1、“你喜歡TA什么?”(開啟對話,建立信任)
她說,女兒跟她分享自己有喜歡的男生后,她的第一反應是,“哎呀,我的閨女長大了!”
然后,她會帶著好奇發問:“誰呀?你喜歡他什么?”
結果,女兒就化身“小話癆”,一會是“哎呀,你都不知道他有多帥!多優秀!多善良!”一會兒又“他怎么這么高冷!一點都不會關心人.....”
——這招高吧!
既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對孩子的關心,避免了價值觀不同的對抗;
又自然而然讓孩子打開了話匣子,獲得了有關對方的有效信息......
她說,因為從女兒口中了解到,對方其實也是個不錯的孩子,她倒放心了很多。
而女兒,在她這里感受到了接納,后面不管是遇到什么開心事,還是和男朋友吵架了,都會回家跟她傾訴。
她從此就有了孩子“情感軍師”的地位。
2、“初戀很美好,你們如何護航?”(植入目標,激發動力)
當然,任何關系,肯定都會分散學習精力。若是因為“早戀”影響到學習,怎么辦呢?
她女兒有段時間成績就連連下滑,甚至跌出了年級前100名。
為此,她還打趣女兒道:
“當年,你爸爸可是考了前10名,才追到我這個班花的哦,你們這樣下去,不太對噢!”
她告訴女兒,初戀這么美好,就更應該不留遺憾。
“如果還有’未來’,你們打算怎么做,讓未來更好呢?”
幫孩子用“未來視角”穿破“眼前需求”,用“理性思考”代替“情感沖動”。
后來,女兒竟主動要求她監督。兩孩子還一起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和“約會”規則。
3、“無論發生什么,家是你永遠的退路。”(安全錨定,約法三章)
很多家長可能會想,這虧得是孩子聽話,要是遇到兩個不服管的,出事了,哭都沒地方哭。
我一開始也以為她是完全放手型家長,但聊完后,我發現,對于孩子“早戀”這件事,她反而才是謹慎的。
因為她早做足了功課——
從女兒對性別感到好奇開始,她就帶女兒看各種性教育相關的書籍、紀錄片:
從適合小孩子的《小威向前沖》《生命的誕生物語》《人體的奧秘》;
到大齡點的《生理期很酷》《人體漫游》《避孕措施如何生效》......她們都一起看過。
這讓她和女兒之間的交流非常暢通,同時女兒也有了最基本的性健康常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
她認為,這才是孩子不易受到傷害的基礎。
除此之外,從知道女兒有自己喜歡的男生開始,她們就“約法三章”(可以戀愛,但必須遵守3條規則):
1、安全底線:不在外過夜,不去任何家長不知情的第二現場,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
2、身體界限:未經雙方家長知曉,不單獨進入任何封閉空間,不做任何逾矩行為;如遇情感糾紛/意外,需第一時間告知父母尋求幫助。
3、學業底線:任何一方,連續兩次月考排名下降超50名,自動暫停約會;
她說,她看新聞,很多女孩兒意外懷孕了,寧愿去黑診所,都不敢跟父母說,特別難過。
“我們都經歷過學生時代,即便家長反對‘早戀’,孩子也不會‘真分手’,反而更可能轉入‘地下’,讓情況更不可控。
與其這樣,為什么不讓這一切發生得都大方一點、安全一點、美好一點呢?”
所以,真正地敢放手,是在充分準備之后。
而比“不許”更能護孩子周全的,是“無論發生什么,家是你永遠的退路。”
預防早戀“危機”
這3個支持也可以前置
和這位媽媽聊完,我收獲良多。
“早戀≠早廢!”,預防這場“危機”,很多支持,都是可以前置的。
1、家庭情感支持:
很多孩子“早戀”,并不是他們真的無心學習,也并不是覺得戀愛有多美好,而是他們的“情感”太空缺了——
很少獲得肯定,和家人/朋友關系不好,學業上困惑無助……都在吞噬著他們的能量。
這時,我們能做的,不是也去“消耗”他,而是往家庭情感賬戶中盡可能多地“儲蓄”:
比如,
在生活小事上多給孩子認可;
陪他一起挑戰、跨越有難度的事:登山、馬拉松、游戲通關、解決學習難題等;
放下說教,一起聊新聞、聊八卦;
一起打扮、變美/變酷;
一起約會,吃美食、看電影、玩桌游;
分享各自的糗事.....
當孩子最基礎的情感需求,在家庭中被充分滿足,他們向外尋求慰藉的概率才能大幅減少。
2、社交能力培養:
青春期的孩子,會將注意力從父母/老師轉向同伴,他們很在意自己在同齡人中,表現得好不好。
這不是虛榮,不是玻璃心,而是正常發展需求。
這時候,我們不要只盯孩子學習,不要去否定他“交友”,而是要多給他支持:
比如,
幫助他們改善發型、搭配,提升審美;
鼓勵他們參與鍛煉,用健康的方式獲得勻稱、有力量的身形;
鼓勵他們參加混合性別的社團、研學活動,降低對單一異性的過度關注;
帶孩子適當參與社交,教他如何加入,如何拒絕,如何在人群中保持得體、禮貌......
只有孩子的審美好了,修養高了,他的眼界才會高,格局才能大,選擇才能更好!
3、生涯目標啟蒙:
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有清晰長期目標的孩子,對短期快感的依賴度顯著降低,延遲滿足能力更強。
相比緊盯孩子預防“早戀”,不如多帶孩子體驗嘗試,爭取早日找到人生目標:
比如,
你們可以一起制作家庭愿景板,每年都張貼上全家的新目標(如“爸爸考取潛水證”“媽媽完成馬拉松”“孩子完成XX研學計劃”等)。
共同努力,共同見證愿景的力量。
當他有很多想法要實現時,自然抽不出精力來“早戀”了,不是嗎?
最后,“早戀”并不是人生的污點。
它只是情感教育的起點。
希望我們都能把青春的心動,變成孩子向上生長的風。
點個“在看”,轉發給更多爸爸/媽媽——
有關“愛”的教育,需要大家共同備課,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