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定(左)和王平加查看鮮葉情況。
谷雨時節,在鐵橛山北麓的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懸泉新村,漫山茶樹新芽萌發,茶農們迎來繁忙的采茶時節。這個由7個自然村組成的新村,正以“共享茶社”為支點,全力撬動茶葉全產業鏈升級。通過整合800余畝茶園資源,創新“共富公司+合作社+茶農”運營模式,不僅讓茶產業煥發生機,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茶香飄萬里,共富在眼前”鄉村振興新路徑。
頭茬春茶采摘忙
品質優良不愁賣
4月18日清晨,懸泉新村茶園內熱鬧非凡。村民王平手持竹筐,穿梭在齊膝高的茶壟間,開始了一天的采茶工作。“頭茬春茶要采一芽一葉,芽長不能超過2厘米。”王平一邊說著,一邊精準地將鮮嫩的芽尖掐斷,動作輕盈優雅,如同蜻蜓點水。在她身后,5名采茶工排成梯隊,默契配合,嫩綠的茶芽在竹簍中漸漸堆成小山。
“這是今年春茶的頭茬采摘。經過一個冬天的能量積蓄,頭茬春茶品質極高,是市場上的搶手貨。”懸泉新村黨委書記王定定介紹,目前,第一批鮮葉采摘了60余斤,大約能制作10余斤成品茶,售賣價格能達到每斤2400元。“現在就有客戶過來預訂了,頭茬春茶數量本就稀少,市場需求量又大,基本不愁賣。”王定定說。
“高山出好茶”,懸泉茶品質優良,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懸泉茶產于風景秀麗、氣候溫和的鐵橛山,山中“清泉不絕、大旱不涸、林木蔥蔥、土壤肥沃、氣候溫和、云霧繚繞”,這樣的自然條件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王定定告訴記者,懸泉新村種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因靠近鐵橛山,這里地勢高,早晚溫差大,再加上優良的生態環境,使得茶葉品質有了保障。“我們村出產的茶葉以葉片肥厚耐沖泡、湯色綠味鮮醇而著稱。”從4月份開始,整個采茶工作將持續大約三個月時間,茶社將根據鮮葉不同品質,制作不同價位的茶葉類型,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科技賦能提效率
機器炒出好茶葉
在“共享茶社”的南側炒茶車間內,炒茶師傅王平加正在將萎凋好的鮮葉投入到自動殺青機器中。“鮮葉經過萎凋、殺青、理條、壓扁、烘干后就能成為成品茶葉。”王平加邊說邊用手抓起正在殺青的鮮葉查看火候。“炒茶的手法,可以通過機器完美復制。人工怎么炒,機器就怎么炒。只要數據設置得精準,機器也能炒出好茶。”王平加告訴記者,特別是壓扁環節,對茶葉成品的品質影響很大,可以提前設定好相應的溫度、速度、青葉量、圈數等,通過實時調節數據模仿手工炒制,從而保證成品茶葉的質量。
在王定定看來,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炒茶制茶領域也不能落后。他介紹,在六汪鎮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懸泉新村爭取到了市級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經過深入的市場調研,結合村莊實際情況,該村決定用這筆資金打造“共享茶社”項目。“我們購置了殺青機、理條機、烘干機等一整套炒茶制茶全自動機器,還聘請了經驗豐富的制茶師傅。這樣一來,既能保證茶葉品質,又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可謂一舉多得。”王定定說道。
共享茶社聚好品
一片茶葉帶共富
“‘共享茶社’的功能遠不止炒茶制茶。”王定定介紹,除了南側的制茶車間外,北側兩層樓的一樓空間已規劃為農特產品展示區。這里不僅展示懸泉新村出產的茶葉,還展示當地出產的地瓜、葡萄、板栗等農特產品。此外,新村還聯合鎮域內優秀農產品企業,不斷擴大優質產品展示種類,全力提高鎮域農特產品品牌知名度。
隨著“共享茶社”的建成運營,懸泉新村正逐步將轄區的草莓、葡萄、寵物食品、蜜薯、農家宴等業態納入品牌體系,全力打造“七彩懸泉”產業鏈。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莊目前計劃在“共享茶社”周邊尋找合適房屋,打造綜合性的茶空間,涵蓋品茶會客、茶葉特色食品加工等功能,進一步做大茶產業文章。“后期,我們還將依托‘共享茶社’,持續拓展研學、旅游等特色功能,不斷豐富‘共享茶社’內涵。”王定定說。
從過去的分散經營到如今的抱團發展,從傳統工藝到科技賦能,懸泉新村“共享茶社”成為了六汪鎮產業升級的典范。近年來,六汪鎮通過建立“共富公司+股份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合機制,引導村集體、村民將土地經營權、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直接或間接入股鄉村共富公司,讓村集體和村民能夠更加有效地參與二三產業,獲取更多收益。
在懸泉新村,一片小小的茶葉串聯起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繪就了一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畫卷。
(大眾新聞·青島西海岸報記者 梁玉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