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4月22日電(王瀟婧 郭其鈺)江南四月春和景明,來自香港、澳門高校的百余個項目團隊代表匯聚西子湖畔,“創新融合·共筑未來”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如約而至。
此次行程緊湊而豐富,港澳青年通過實地參訪、現場推介、項目路演、結對合作等方式,與浙江科創平臺、產業平臺、龍頭企業、投資機構等開展交流對接合作,攜手推動浙港澳三地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回眸延續多年的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從體驗式到伙伴式再到嵌入式,從國情教育到項目合作,從感知歷史文化到推動科技創新,其舉辦形式、主題、內容在變,但初心和愿景始終未變、愈加清晰。
4月19日,“創新融合·共筑未來”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在浙江杭州啟動。(主辦方 供圖)
形式在變 初心不變
在浙江開放發展的圖景中,港澳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青年亦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多年來,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從最初的體驗式參訪到伙伴式結對,再到嵌入式對接,其舉辦形式在不斷調整變化。但每一屆活動都聚焦推動浙港澳交流合作、優勢互補、共享機遇。
“香港將繼續發揮‘內聯外通’獨特優勢,與內地省市優勢互補、互惠共贏,共同開創科技創新融合產業創新的新篇章。”今年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中,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視頻致辭中寄語青年,更積極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發揮所長。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對浙港澳交流合作提出冀望。她希望將浙江和港澳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推動浙港澳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優質科創資源和要素高效銜接,積極拓展合作空間。
產業發展互促共進、資源要素互補共享、科技創新互助共強、人文交流互惠共融……這些年,浙港澳發揮各自優勢,始終在謀求更高端的合作、更深度的開放、更有效的互補。
如早在2005年,浙江首次赴香港、澳門舉辦“港澳·浙江周”。此后20年一以貫之,“港澳·浙江周”成為浙港澳交流合作的特色平臺。
“浙港澳三地既有著‘窗口’的天然鏈接,又有著‘創新’的共性基因。”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看來,未來三地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將更加緊密。
以青年為主體,浙港澳攜手創新,必將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信心和動能。
正如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劉捷所說,期盼浙港澳更加緊密攜起手來,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對接、聯動發展,充分發揮“港澳·浙江周”等平臺作用,不斷推動合作朝著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助力“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行穩致遠。
4月19日,港澳青年浙江行青創面對面活動現場。(主辦方 供圖)
內容在變 愿景不變
從感知歷史文化到了解現實國情,再到攜手發展新質生產力,每一年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的主題內容都在與時俱進,但團結引領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愿景一直未變。
當前,浙江大地處處涌動著創新活力,科技創新正引領未來產業發展。青年人才投身創新發展亦正當其時、適逢其勢。
把準這一時代脈搏,今年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的主題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不少港澳高校團隊攜項目而來,通過青創面對面、青創π對·港澳青年科創項目路演等形式,與科創企業、投資機構、產業平臺現場對話。
“在團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如何避免過度追求技術完美,快速驗證市場需求?”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李星儀向杭州“六小龍”之一的靈伴科技創始人、CEO祝銘明提出自己的困惑。
祝銘明以其佩戴的AR眼鏡為例現場回應,“我在2013年就想做這副眼鏡,但經歷十年才真正把它做出來,本以為投入幾千萬元就可以成功,但實際上前后投入了數十億元。”他勉勵現場青年,創業者應學會平衡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持續接觸市場,傾聽用戶聲音。
青年常為新,青年也最能為新。
著眼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前沿領域,港澳高校的百余個科創項目輪番登臺路演,浙江170多個科創平臺和產業平臺、80多家企業、110多家投資機構負責人現場進行對接,全方位展現港澳青年風采,全方位對接項目合作。
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馮鑫杰此次帶來了視覺理解AI項目,主要通過大數據賦能智慧城市建設。他表示,杭州是非常理想的項目落地的地方,一方面這里創新創業環境很好,另一方面希望能與當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企業進行合作。
“以創新項目為紐帶,以青年為主體的合作交流方式,為港澳青年提供了難得的學習和成長機會。”澳門蘇浙滬同鄉會副會長賀凱琪是此次活動澳門團團長,她帶領澳門青年反復演練、做足準備,充分展現項目亮點、經濟效益和落地可行性,助力多個科創項目在路演中收獲“意向卡”,獲得投資人青睞。
4月18日,港澳青年在杭州高新區(濱江)展廳觀看宇樹機器人表演。 吳君毅 攝
面孔在變 主角不變
在內地諸多省份中,浙江與港澳的淵源頗為深厚。“浙港澳”如何更好地結伴同行,攜手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其中,離不開最美的青春始終與祖國同心同向同行。
多年來,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累計邀請1萬多名港澳青年參加,年輕的面孔在變換,他們的成長故事和心路歷程也在變。但這一活動的主角始終是青年,一批批青年逐夢筑夢、成長成才的熱情和信心不變。
和往年主要邀請港澳初中生、高中生不同,今年參加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的大部分是博士生和助理教授等高層次人才。
“這樣的轉變更有利于發揮港澳青年的創造價值,服務于浙港澳經濟社會發展。”在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看來,港澳青年帶著已有雛形的項目來到“創新之都”交流對接,推動實質性合作,并最終轉化為服務于市場的成果,這是青年創新創業最大的價值。
“作為一名醫學生,我深知科研成果只有在臨床醫生手上才能轉化為治病救人的工具。而浙江產學研用融合創新,讓我們看到了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巨大機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單政銘感慨說。
在杭州醫藥港小鎮,單政銘期待其所在團隊能與浙江的平臺和企業合作,在醫工交叉大背景下,借助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將科研成果更好轉化為臨床應用。
來自香港大學的秦佑銘對人工智能發展頗為關注。他表示,香港在人工智能科研領域走在前沿,但離真正的轉化落地還有一定距離。目前浙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很成熟,也有廣闊市場。
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羅璇也期望能借此機會對接浙江市場、內地市場。她說,“這種交流讓浙港澳三地取長補短,港澳青年可以更加了解內地科技創新發展前景,浙江企業也能融入更多國際元素,借助港澳‘拼船出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既是一次新朋故友的聚會,亦懷著對未來的期許和展望。匆匆幾天里,一個個難忘瞬間勾勒出港澳青年的青春風采: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自覺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