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咖啡產業報告2024》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咖啡消費量增長167%,咖啡消耗量達35萬噸,市場對咖啡需求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隨著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滲透加速,現磨咖啡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突破2200億元。
小小咖啡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咖啡市場的中國化轉型,與其帶來的味蕾及生活新體驗,讓早期的小眾“舶來品”在中國市場開啟了廣闊新天地。
Umber Coffee舉辦的線下咖啡品鑒活動
“平價+融合”開啟味蕾新體驗
在南京鼓樓區西橋的一家不到15平方米的咖啡小店內,主理人與員工們正在忙碌著。自2021年正式營業以來,“Coffee Porter”品牌在疫情反復、經濟下行等不利因素下堅持至今。如今,這家社區咖啡店以平均200杯/天的出品量穩步前進。
“Coffee Porter是‘咖啡搬運工’‘咖啡工人’的意思,選用這個名稱,其實就是覺得做精品咖啡需要更務實,放下身段、走入日常,需要和更多的人一起享受我們的咖啡理念。”咖啡店負責人告訴記者。
事實上,近幾年的咖啡市場確實因為走“平價親民”路線,而進一步拉近了咖啡與國人的距離。瑞幸、庫迪、比星、Manner等國內連鎖咖啡品牌,憑借10元至25元不等的主流產品讓銷量不斷攀升。記者在南京建鄴區金融城附近觀察到,雖然短短500米內分布著4家瑞幸咖啡門店,但每家門店工作日的日均銷量都超過200杯。
不僅如此,不斷在風味咖啡賽道推陳出新,也是咖啡品牌銷量穩步增長的秘訣。如果說“咖啡+酒”是西方人創新調制咖啡的方式,那么近年來流行的“茶咖”便是充滿中國特色的味蕾體驗。茉莉花茶拿鐵、錢塘龍井拿鐵、清橙烏龍拿鐵、桂花龍井拿鐵……融合了中國茗茶風味的咖啡廣受青睞。與此同時,加入水果、奶茶、梅子等各類元素,讓曾經的小眾飲品在中國市場上開辟了新天地。
“近幾年咖啡市場整體是向上趨勢,受眾也越發年輕化,說明年輕一族接受及喜愛咖啡的程度越來越高。當然,這也促進形成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模式。所以我們認為,要做一家持續性的好的咖啡店,必定要集口感、服務、創新、性價比等多重優勢于一體。”Coffee Porter負責人認為。
除了以價格取勝,市場上也不乏一些選擇走精品路線的咖啡品牌。
今年2月全面轉型升級的Umber Coffee,正以一種咖啡文化推廣的創新形式進行著大膽嘗試。堅持走精品路線,同時在口味的融合創意上做足功夫,使Umber Coffee的受眾群體更具有針對性。作為依托南京意可坊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意可坊)生豆采購資源優勢的線下咖啡門店,幾年來,Umber Coffee經歷了連鎖、整合、轉型升級等階段,幾經探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谷雨”“驚蟄”是其春季推出的特調產品,“用有著中國傳統特色的二十四節氣作為特調飲品的名字,同時做出與之匹配的口感,也是希望能夠更好地將咖啡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南京意可坊咖啡模塊研發總監、Umber Coffee負責人何云潔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每次出品后,Umber Coffee咖啡師都會向客人詳細介紹這款咖啡的特點及飲用方式。“我們希望通過線下門店,進一步增加消費者的飲用體驗感,提高大家對咖啡文化的認識。”何云潔說。
“村咖”盛行開辟文旅新路徑
一杯咖啡、一臺筆記本,在城市中心裝修精致的咖啡店里交談或工作,這樣的場景數年前被認為是都市白領的標配。如今,“一杯咖啡+綠水青山”卻成為一種新時尚,越來越多的咖啡店開進“村”里,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打卡。
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的佘村,約2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內開了17家咖啡店;而蘇州太湖生態島上,聚集著50多家“村咖”,其中不乏遠近聞名的網紅店。
木川咖啡一角
在南京江寧區鄉伴蘇家理想村內,也聚集著一批“村咖”。純白的裝修風格,大大的落地窗,窗外湖水青綠,讓人心曠神怡——木川咖啡以如此舒適別致的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喝咖啡、拍照打卡。
周六下午4點,記者來到店里,發現盡管已經接近傍晚,店里依然人頭攢動。據店員介紹,當天已經做了150多杯咖啡。“周末來這里露營的人很多,咖啡已經成為他們在村里游玩的必備之物,現在年輕人都愛喝。只要不下雨,幾乎每個周末店里都是這般忙碌狀態。”店員告訴記者。
記者隨即采訪了正在等咖啡的游客于先生。他告訴記者,自己周末常會約幾個朋友在南京周邊尋找一些風景好的村莊釣魚、露營、燒烤,因為咖啡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基本上一周至少有五天要喝咖啡,所以他們更喜歡去有咖啡的村莊度假,這已經成為他和朋友們最喜歡的周末休閑模式。
當然,“村咖”的盛行不單純依靠一杯咖啡,來自各地的咖啡愛好者選擇在“村”里尋找自己的創業之路,憑借他們對當下年輕人喜好的了解及對時尚的敏銳嗅覺,探索著咖啡的創新之路。
“從事咖啡行業或對咖啡感興趣的人大多比較年輕,年齡層在25至35歲之間。”何云潔告訴記者,他們曾舉辦過近90期線下咖啡品鑒活動,來參加學習的大部分是年輕人。
因受家人從事廚師工作的影響,對味覺較敏感的趙海威在選擇就業方向時,便決定要做與“美味”相關的行業。6年前他開始接觸咖啡,先后獲得2021TBC咖啡沖煮全國總決賽亞軍、2021中國咖啡沖煮大賽合肥賽區第一名、2024IKAWA烘焙賽南京第三名等成績。今年25歲的他,已是一家咖啡店的店長。“最大的夢想當然是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咖啡店。”趙海威說。
此外,多元化的“咖啡+”體驗,將咖啡更好地與文旅有機融合。露營、文創、騎行、牧場……“村咖”以得天獨厚的田園松弛感,吸引著城市人的目光。
據佘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敏介紹,2024年佘村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高峰期單日可接待2萬人左右。佘村聚焦“窯廠、鄉居、古村、樂園”四類特色資源,把咖啡店和漆扇、苧麻編織、竹刻等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每家業態都有不同特色。
據調查,截至2024年10月,全國共有4.4萬余家咖啡館位于“村”里,“村咖”已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又一消費新場景、新趨勢。
全產業鏈引領“咖市場”新趨勢
相傳在公元10世紀左右,埃塞俄比亞牧羊人卡爾迪注意到他的山羊在食用一種紅色漿果(后證實為咖啡果)后變得異常活躍,出于好奇,他自己嘗試后也感到精力充沛。由此,卡爾迪成了第一個發現咖啡豆的人。咖啡這種源于埃塞俄比亞的神奇植物,經過阿拉伯人的烘焙改進,由歐洲人推廣至全球,經歷了十幾個世紀的發展與演變,眼下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打開中國消費市場。
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哥倫比亞、巴西……與咖啡豆打了八年交道的何云潔,對不同產地、不同海拔所產出的咖啡豆的特點了如指掌。早在2012年,南京意可坊就開始涉足咖啡生豆進出口貿易,由于咖啡生豆對保存要求高,南京意可坊成立了旗下名為咖樂樂的咖啡豆烘焙工廠。2024年,南京意可坊的咖啡豆進口量達2000噸,半年烘焙量約60噸。將精選咖啡生豆變成一杯咖啡,南京意可坊完成了全產業鏈化的進階。
近十年來“從一顆咖啡生豆到一杯咖啡”的產業鏈發展思維在國內不斷蔓延。
2017年,億政咖啡落地昆山,成為這里引進的第一家咖啡企業。今年3月,作為云南咖啡省外交易樞紐,云南咖啡長三角聯合交易創新中心簽約落戶昆山,首期倉儲能力超2萬噸,為東、西部產業協作發揮示范效應。時至今日,匯聚了30余家咖啡行業領軍企業的昆山無疑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咖啡產業基地。
據了解,2024年云南全省咖啡種植面積126.7萬畝、產量14.6萬噸,均占全國的98%以上。作為中國咖啡產業鏈的起點,云南咖啡豆實現了精品化與品牌化的升級。而昆山,也因與云南“結緣”,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產業鏈格局。這里雖不產一粒咖啡豆,卻憑借強大的加工能力和區位優勢,占據全國近60%的生豆進口量、60%以上的生豆烘焙量,吸引了星巴克、瑞幸等頭部品牌在此設立生產基地。
2024昆山國際咖啡產業展覽會 袁新宇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去年,2024昆山國際咖啡產業展覽會盛大開幕,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咖啡愛好者。這場盛會不僅匯聚了來自巴西、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越南、印度尼西亞、肯尼亞等海外咖啡原產地的優秀企業,還云集了云南、海南、延邊等國內知名產區的代表。逾300家頂尖企業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咖啡產業的未來與發展。
此外,昆山海關已為進口咖啡量身定制即檢即放、一檢分放、抽檢立放的“三檢三放”監管模式,也成為咖啡企業發展的助力器。據了解,這里90%的進口生豆可實現“隨報隨檢”,出證時間縮短在1天以內,大大提升進出口效率。
據不完全統計,昆山市目前所能統計到的咖啡店數量已超500家,而上海市早在2023年時,就已擁有9500多家咖啡店,數量仍在不斷變化中。
“隨著競爭的愈發激烈,總體來說,咖啡飲用量在變多,‘蛋糕’也在變大。”何云潔認為。
“中國咖啡消費的天花板還遠遠未到。”瑞幸咖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郭謹一在近日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現場表示,當前中國城市居民年均咖啡消費量僅20杯,遠低于日本、韓國、美國的300杯以上,隨著供應鏈全球化整合與消費習慣的培育,中國咖啡市場已進入高速增長快車道。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