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圓明園是中國國民心中無法修復的傷痛,曾經它是中國文化中最璀璨的珠寶,不僅景觀別致,在其中還有數不勝數的歷史瑰寶。
然而隨著列強的入侵和王朝的無能,圓明園這座歷史建筑也被摧毀,無數“掠奪者”走進圓明園,將珍貴的花瓶砸碎,將帶不走的瑰寶銷毀。
就連圓明園這座歷史建筑都被他們用一場大火而焚燒殆盡,現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也只剩下殘垣斷壁,令人心痛不已,你見過圓明園曾經的老照片嗎?
英法聯軍曾對圓明園做下的一切都將永遠被世人所銘記,他們將我國的歷史瑰寶奪走,讓圓明園這座美麗的“皇城花園”變成廢墟。
現如今無數想要探尋圓明園最初美好的群眾都只能去殘垣斷壁中找尋過去的美好,不僅如此,時至今日都還有許多流落在外的歷史瑰寶沒能重回祖國的懷抱。
這張照片拍攝于1972年,此時距離英法聯軍第一次洗劫圓明園已過去了12年的時間,這些法國人坐在圓明園西洋樓花園的北門處休息,法國攝影師拍攝了這張照片。
此時圓明園建筑的優美還能夠大致展現,不過雜草叢生的模樣也令人唏噓,隨著時間的推移,圓明園并沒能得到妥善的修復和安置,因此后來也出現了倒塌的情況。
看到這樣的對比圖,內心有沒有感受到一絲震撼呢?曾經的圓明園大氣磅礴,彰顯了大國風范,可如今卻只剩下一片廢墟供人瞻仰。
圓明園曾遭受的浩劫不僅反映出了清王朝的無能與腐敗,更體現了英法聯軍的野蠻與惡劣行徑,得不到就銷毀,讓大火蔓延至圓明園各處。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曾說過,“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搶劫,一個放火焚燒”,他們將圓明園的毀滅看作是一場“勝利”。
然而殊不知在多年后他們的這種行為將遭受國際社會的譴責,而雨果之所以說圓明園兩個強盜是不同的“分工”,這也是基于英法聯軍兩次對圓明園的掠奪。
第一次是在1860年10月7日和8日,這一次主要就是“搶奪寶物”,將一些輕便的歷史寶物帶回了他們自己的國家。
第二次則是在同年的10月18日到19日,英軍派遣了三批人進入圓明園,這一次就是將帶不走的物品全部焚燒,整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令人震驚。
而這場大火不僅讓無數的瑰寶被摧毀,更重要的是直接導致了圓明園主體建筑被損壞,曾經精美又巧奪天工的建筑,在大火之后變成了一片廢墟。
而英軍不僅是寶物的掠奪者,還是“殺戮者”,在圓明園的安佑宮中還曾有300多名太監、宮女以及工匠因為來不及逃離而葬身火海。
大火中的圓明園不僅充斥著建筑、木樁等被燒毀的聲音,還有這些無辜百姓的求救聲,這場暴行簡直令舉世震驚。
看到這樣美麗的林園心中會不會覺得惋惜呢?曾經的圓明園被稱為是“萬園之園”,占地總共達到了350公頃。
在其中不僅容納了中國的山水意境,皇家建造風格還有西式的建筑元素,廊橋、八角亭、湖泊等匯聚在一起,向世人展現了極高的藝術造詣與建筑風采。
只可惜一場大火,讓原本美麗又寧靜的圓明園消失了,世人再也看不到角亭廊橋與湖泊連接在一起展現出的“水天一色”,也看不到曾經豐富的彩繪文化。
而在圓明園中曾被掠奪的寶物即便是粗略統計就有將近150萬件,并且橫跨了多個朝代,從先秦時期的青銅器到明清時期的書畫與珍寶。
這張照片是經過修復以后所展現的圓明園景觀,四方之氣匯聚在一起,這樣的園林建筑怎會不令人感到驚嘆呢。
圓明園的初始建造時間是在1709年,建造完成后就賜給了皇四子胤禛,并且還親自賜名取名為“圓明園”。
從那之后圓明園就經歷了多個朝代,從康熙到雍正,乾隆到嘉慶,最后從道光到咸豐,六朝的時間讓圓明園經歷了多次擴建。
甚至還在圓明園周圍建造了長春圓與綺春園,讓圓明三園的格局得以形成,并且還融入了西洋風格,取名為“西洋樓”。
這張照片就是圓明園未被摧毀之前,涼亭的臺階直至水中,讓人在觀賞風景的同時還能在湖面泛舟,別具一番風味。
圓明園的整體磚瓦色彩都采用了金黃色,這也是為了展現皇家的威嚴與風采,畢竟在那時也只有皇室才能使用明黃色。
可以說在鼎盛時期的清朝圓明園就代表著體面與莊重,而在英法聯軍侵入時圓明園就成為了列強的“嘴中肉”。
英法聯軍將絲綢、珠寶、瓷器等一系列能帶走的物品全部裝箱搬走,而帶不走的就通通銷毀,之所以最終決定火燒圓明園,除了是報復清政府更重要的就是消滅罪證。
這張照片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收藏的圓明園老照片,雖說此時經歷了搶奪但有不少建筑也還能看出昔日的原貌。
雖說主體遭受的破壞,不少磚瓦都已經破損,但也依舊能夠感受到圓明園曾經的壯美,只可惜即便是經歷了修復,可也依舊沒能逃脫王朝的衰敗。
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圓明園再次遭到了破壞,而這一次不少主體遭到了破壞,清政府無能導致了土匪、游兵的猖獗。
他們也和不少列強一樣對圓明園內部進行“打劫”,甚至還將不少樹木都砍伐殆盡,在清王朝滅亡后,軍閥、政客又盜運建筑材料,這也就造就了圓明園如今的破敗不堪,即便是修復也不知“從何下手”。
這張照片拍攝的就是圓明園的舊景,雖說只是一處簡單的城樓,但是卻能夠看到城樓上精致的建筑景觀。
圓明園在火燒前并沒有太多的照片被保存下來,因此這些昔日舊景就顯得格外珍貴,當時是由一名叫做“費利斯·比特”的英國攝影師拍攝的。
因為照片的珍貴性,因此還曾在一場拍賣中被拍出了20萬英鎊的天價,如果要折算成人民幣的話就相當于是176萬,并且這僅僅只是一張照片的起拍價。
圓明園曾在美麗壯闊時沒能得到世界的珍惜,在摧毀后卻以天價去拍得一張昔日舊景,這樣的反差也是令人感到諷刺。
這張照片就是圓明園海晏堂的今昔對比圖,曾經看上去莊重肅穆,門口的景觀也非常宏偉,周圍的園林藝術與建筑交相輝映,展現出了圓明園獨特的風貌。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圓明園經歷了多次“浩劫”,現如今的海晏堂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不僅雜草叢生,就連觀水的景致都已經消失。
曾經建造在水臺上的銅像如今也早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這樣一片荒涼又蕭瑟的景象供世人觀賞。
諧奇趣的建造時間是在1747年到1751年之間,這里也是容納了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就連建造者也都是由清朝蔣友仁和意大利的傳教士郎世寧一起設計。
之所以叫諧奇趣也是因為這里的獨特景觀,西洋噴水和中式園林藝術結合在一起,既和諧又十分奇妙,因此才有了“諧奇趣”這個名字的由來。
在乾隆時期,這里還曾被用來接待外賓,我們現在所采用的“音樂噴泉”在那時就已經有了初步的形態,只可惜在1860年時被英法聯軍焚毀。
雖說在1988年國家就將這里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還用各種方法去防止這里產生進一步的坍塌,但即便如此,諧奇趣也早已無法恢復到昔日的盛景。
觀水法和諧奇趣一樣都是圓明園中西洋樓景區的一部分,整體都是用漢白玉石進行建造,并且還在上面雕刻了精美的花紋。
不過隨著列強的入侵和歷史的變遷,現如今的觀水法早已看不出原本的模樣,曾經整塊的漢白玉石現如今也只剩下了零碎的幾部分。
除了石雕屏風被損壞以外,就連中間的水池也早已不復存在,鼎盛時期這里被稱為“水法夜宴”,彰顯了清王朝的財力與園林藝術。
現如今的模樣令人惋惜,保留下來的部分也因常年暴露在外,風吹日曬又無人修復打理,漢白玉石上的雕刻也開始模糊,不知道這樣的“遺址”還能保存多久。
這張照片就是“十二生肖”中的其中一部分,圓明園中曾有不少歷史寶物被奪走,“十二生肖”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鼠首銅像和兔首銅像曾被一起展覽于法國博物館,鼠首銅像在2013年6月28日被法國皮諾家族無償捐贈給了中國,后來牛首、虎首、兔首等銅像也相繼被找回國內。
其中馬首銅像在2020年12月1日被正式回歸于圓明園中,是何鴻燊在2007年10月耗費巨資購回的,除了馬首,豬首銅像也是由何鴻燊購回。
現如今只有蛇首、羊首、雞首銅像還未找尋到具體下落,龍首已被私人收藏起來,狗首還在驗證真偽。
圓明園的損壞令世人都惋惜不已,看著現如今留下的殘垣斷壁,人們都無法想象昔日盛景時圓明園有多么恢宏壯麗。
圓明園被燒毀也是歷史的悲痛,國家懦弱被列強欺辱,回看圓明園發生的故事也是在警醒世人,國家強大,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我們才能守護住國家珍貴的文物瑰寶以及歷史遺跡。
它見證了歷史的輝煌與傷痛,如今已經成為激勵我們銘記歷史的景觀,滿目瘡痍已成為了過去,將來的祖國會更加繁榮與閃耀。
參考資料
人民資訊——5年前,英國拍賣圓明園被毀前舊照,176萬高價刷新紀錄2021-08-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