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3680億澳元打水漂
日前,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美國對鋼鐵和鋁征收的新關稅可能會導致向澳大利亞交付核動力潛艇的計劃延遲,并造成后者的采購成本大幅增加。
據澳大利亞政府估計,截至2055年,澳大利亞預計將為采購核動力潛艇花費3680億澳元(1澳元約合4.6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這一巨額國防開支已在澳大利亞國內多次受到質疑和批評,但有消息稱,美國政府仍暗示澳大利亞在國防方面的支出不足。
顯然,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收割”。當澳大利亞為了所謂的“印太安全”甘當美國棋子時,華盛頓的刀早已懸在盟友的脖頸上。
2021年9月,美英澳三國宣布成立“奧庫斯”聯盟,澳大利亞不惜撕毀與法國的560億澳元潛艇合同,轉而購買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這一決定背后,是澳大利亞對美國的盲目信任。
時任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宣稱:“這是我們歷史上最重要的安全協議。” 然而,協議簽署僅三年,美國就露出了獠牙。
根據美國參議員蒂姆·凱恩披露,美國海軍艦艇使用的鋼鐵和鋁有1/3來自英國、加拿大等盟友。如今,這些國家正因美國的關稅政策遭受重創,潛艇建造所需的特種鋼材價格暴漲30%。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警告,若無法在2033年前接收首艘潛艇,整個計劃將面臨“系統性崩潰”。
更諷刺的是,美國政府一邊向盟友加稅,一邊要求澳大利亞追加20億美元資金,用于改進美國造船廠。
這是真把澳大利亞當韭菜,當提款機啊。
澳大利亞腸子都悔青了
美國對鋼鐵和鋁征收的新關稅,可謂是讓澳大利亞從里到外,從經濟到外交全面血虧。
剛剛也說了,澳大利亞政府預測2055年采購核潛艇的總成本將高達3680億澳元,相當于澳大利亞2024年國防預算的6倍。而美國關稅的“臨門一腳”,將使成本再增15%-20%。這意味著,澳大利亞納稅人每投入100澳元,就有至少25澳元流入美國鋼鐵巨頭的腰包。
而且,當初澳大利亞為了達成與美國的“澳哭死”協議,單面撕毀與法國的潛艇合同,這不僅讓澳大利亞賠償了8.3億澳元,還讓法國公開指責澳大利亞背信棄義,直接導致澳大利亞在歐盟的影響力直線下滑,而且法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關系,似乎也沒有緩和的跡象。
當然,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經過這一系列的事情演變,現在已經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只能任憑美國擺布和拿捏,無處說理。
賣國真不一定求榮
從鋼鐵到盟友的全面壓榨 ,澳大利亞也不是第一個被美國“背刺”的盟友。
2025年2月,美國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關稅,并終止與歐盟、日本等國的豁免協議。這一政策直接沖擊全球供應鏈,加拿大鋼鐵出口暴跌40%,德國汽車制造業損失超50億歐元。
在“美國優先”的邏輯下,盟友不過是砧板上的魚肉。特朗普政府甚至提出,要對韓國、日本等國的半導體、汽車加征“對等關稅”。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本質上是美國產業空心化的必然結果——當制造業回流無望,只能通過關稅轉嫁矛盾。
澳大利亞的遭遇,不過是美國“全球收割術”的縮影。正如德國總理朔爾茨所言:“貿易戰最終只會以犧牲雙方的繁榮為代價。”但華盛頓顯然對此充耳不聞。
說在最后,美國對鋼鐵和鋁的關稅,撕開了“奧庫斯”協議的虛偽面紗。這場始于2021年的“戰略豪賭”,最終變成了澳大利亞的“戰略絞索”。3680億澳元的代價,換來的是戰略自主性的喪失、經濟的大出血和外交的孤立。
這一切,都在印證法國前總統馬克龍的警告:“美國從未將歐洲視為平等伙伴。”而澳大利亞的悲劇,不過是又一個“盟友變韭菜”的鮮活案例。
當美國的收割機隆隆作響,那些甘愿充當“馬前卒”的國家,終將明白,賣國只是賣國,永遠無法賣國求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